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苏同盟破裂根源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50年2月,《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标志着中苏同盟关系确立,从此,两国进入了友好合作的新时期,但自苏共二十大起,中苏分歧产生并不断加剧,使两国走向对抗,导致同盟名存实亡,本文认为,苏联的大国大党主义与中国追求平等的冲突是同盟破裂的根本原因;中苏各自对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所导致的内政趋同与背离是同盟破裂的主要原因;国家利益和战略思想的冲突和对立是同盟破裂的直接原因;意识形态领域的争论是同盟破裂的催化剂。  相似文献   

2.
意识形态的分歧是中苏论战的起因及深层根源,国家利益的冲突是引发论战最重要的内在原因。另外,中苏之间民族传统的差异及其影响下的个人因素无疑也起到了重大作用,再加上其他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最终引发了激烈的中苏论战。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论述中苏两国的国家利益由一般的差别和矛盾发展到严重冲突的过程,中苏关系破裂的原因,苏联对中国进行军事威胁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中苏论战和中苏关系恶化的原因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已经出版的述看,关于中苏论战的原因,主要有中苏之间民族传统的差异、历史的积怨、意识形态的分歧、国家利益的冲突、对外战略的不同、领导人之间的好恶、关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理论的争论、在与第三国关系上的不协调、在民族解放运动和革命道路上意见的不同,等等。关于中苏论战最主要的原因,主要观点有两党在对斯大林体制认识上的分歧,两国关系上的不平等,国内建设道路的不同,苏共的大国主义、大党主义,国家利益的冲突,等等,还有人认为是中苏国家利益(包括主权)的冲突、意识形态的分歧及领导个人之间的矛盾三种主要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1948年苏南关系破裂,是世界当代史上举世瞩目的重大事件,它对战后世界历史的进程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勿容置疑,重视和探讨苏南冲突的演变,澄清历史真相,是研究当代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及当代国际关系的必要环节。然而迄今为止,我国学术界对苏南冲突问题尚不见专文系统论述。本文打算仅就冲突的原因作一初步考析。  相似文献   

6.
《冷战年代的中国与世界》丛书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社科类新书的重要品种之一。该丛书根据美、俄、中三国及东欧诸国近年解密和公布的翔实档案文献资料,对冷战的起源、美苏冲突的演变过程、中苏结盟走向分裂的原因、中苏美三角关系的内部结构、苏南关系及冷战对苏联解体的影响等一系列问题,进行冷静而客观的重新思考和学理批判,既有纵向溯源分析,也有横向比较,还有个案研究。该丛书内容丰富多样,研究视角新颖,拓宽了冷战史的研究领域,体现了目前学界国际冷战史研究的最新成果,对国际史学研究,特别是国际冷战史的研究极具参考价值。首批推出的有《季米特洛夫日记选编》、《斯大林时期的冷战与苏  相似文献   

7.
新中国建立之初,中国政府出于对当时国际形势的基本判断和新生共和国的整体安全来考虑边疆战略和边界问题。对于边界中存在的问题,苏联方面没有提起,中国方面也不去触及,双方的边境地区还是比较和平与安宁的。随着两党论争的愈演愈烈,中苏关系也日趋紧张,原来平安无事的边界成了反映两国对立情绪的"前沿"。随着中苏两党论争激烈程度的不断升级,两国外交关系急剧交恶,与之相应,原本互相往来友好的中苏边界地区也开始摩擦不断,并且磨擦的程度和规模也越来越扩大升级。边界问题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成为双方都无法回避的尖锐问题。中国方面在20世纪50年代末率先主动向苏联方面提出举行双边边界谈判的建议,但一直到1964年初,中苏双方才在北京举行了第一次边界问题的谈判。谈判旷日持久,断断续续,前后延续了将近6个月。由于无论在谈判的前提条件还是在具体问题上中苏双方的立场、观点都大相径庭,最后谈判无果而终。双方的边境冲突也越来越多,越来越严重。中苏两党、两国的关系也随之每况愈下。  相似文献   

8.
长波电台及联合舰队事件是20世纪50年代影响中苏关系的标志性事件。但若笼统地认为这一事件之所以导致中苏交恶,是因为苏联的这一提议损害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则显武断。本文认为自1957年以来中苏两国在内外政策上的巨大歧异,是造成这一事件及其恶果的根本原因,而这种歧异又通过赫鲁晓夫在执行对华政策时的不谨慎和毛泽东对此类问题的高度敏感之间形成的巨大反差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9.
阿尔巴尼亚是一个欧洲小国,面积仅28万平方公里,人口在50-60年代尚不足两百万。然而由于它所占有的极其重要的地理位置和当时在国际共运中所持的独特立场,对苏南冲突和苏中关系的恶化都曾起过很大的作用。但至今问世的有关苏南冲突的原始资料几乎不提及阿尔巴尼亚,至于阿尔巴尼亚和苏中冲突则更少有人触及。为此,作者想根据近年来所收集到的一些新资料,对此课题作一初步的探索,以供史学界的同仁们参考。 一、阿尔巴尼亚和苏南冲突 阿尔巴尼亚和南斯拉夫虽是近邻,两国有着共同的边界线,但由于在民族、宗教、语言诸方面都相距…  相似文献   

10.
基于多边档案,拉钦科重新解读了1962年到1967年之间中苏关系分裂进程,认为中苏分裂的主要原因是1960年代双方在是否维持既有不平等的同盟关系上发生了根本性的冲突,苏联领导人企图维持现有的联盟状况,而毛泽东则要求平等和超越。中苏联盟的破裂在基本层面上是权力的争夺,意识形态扮演了工具的角色,拉钦科的研究启发并引导我们进一步从文明、文化视角来理解中苏分裂。  相似文献   

11.
文章通过对1956年苏共二十大以后国际共运中一些重大事件的分析和研究,提出大论战的发生主要是因为中苏两党在许多理论与实践问题上的矛盾和冲突,而造成这种矛盾和冲突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中国党从"左"的角度来理解、实施这些理论与实践。  相似文献   

12.
孙玉玲 《天中学刊》1999,14(6):93-95
50 年代中后期,中苏交恶,中美对抗,“一边倒”政策破产,“一大片”政策应运而生。在当时特定的国际环境和历史条件下,“一大片”政策扩大了中国的国际空间,增强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促进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振奋了民族精神。但该政策也留下了深刻的教训  相似文献   

13.
苏南冲突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冷战爆发以来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乃至现当代国际关系史上的一件大事。苏南冲突对当事国南斯拉夫和苏联以及战后整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可以说,自苏南冲突爆发以来,它就备受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在国外,英国学者斯蒂芬.克利莱德的《南苏关系1939-1973:文件与评注》一书自问世以来就由于其较为丰富地运用了南斯拉夫和苏联双方的相关资料及其较为客观公正的分析被认为是研究苏南冲突最具权威的著作。此外,南斯拉夫人也从自身立场对这一冲突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4.
“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执政道路探索失误的原因是:个人崇拜下集体领导制度的名存实亡,政治挂帅下阶级斗争为纲的进一步扩张;中苏交恶下反修防修思想的极端发展。中国共产党执政道路探索失误的表现为:革命斗争思维在执政条件下的异变;文攻武卫方式在执政活动中的运用;统一思想后导致的执政理念的偏差。中国共产党执政道路探索的启示有:法律制度是探索执政道路的根本保障;民主精神是探索执政道路的基础工程;政治生态是探索执政道路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5.
苏南冲突爆发后,面对苏联、东欧集团的政治敌视和经济封锁,南斯拉夫人痛定思痛,决心"跟斯大林主义决裂",从而开始了自治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通过对苏南冲突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考察,可以回答南斯拉夫是如何走上社会主义自治道路的。  相似文献   

16.
苏南乡镇经济是全国的典型、被称为“苏南模式”。通过对苏南经济发展原因和特点分析,给我们的启示是经济发展落后的原因关键是人以及政府能否创造一个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宽松环境。  相似文献   

17.
1969年中苏边界的冲突使两国濒临战争的边缘,中苏关系的全面恶化客观上为中美关系的缓和带来了契机。伴随着对中苏边界,中突认识的不断深入,美国调整了其对华政策并逐步加大力度。与此同时。苏联的重兵压境和中苏边界冲突的升级也改变了中国对安全形势的判断,认为苏联对中国的威胁比美国要大。中国决策层经过长期的观察、慎重的思考研究后,最终决定调整对美战略。中关关系缓和的条件基本具备,两国最终实现了历史性的和解。  相似文献   

18.
发生在20 世纪50 年代到60 年代的中苏论战共分四个阶段。这场论战既源于中苏两党在意识形态上的分歧, 又植根于民族国家利益的冲突。毛泽东在领导、部署和参与中苏论战过程中的思考与抉择, 对我们党处理不同国家、不同国家政党之间的关系, 既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又留下了深刻的教训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文化与成人文化既相异又相似的特征,决定了大学生文化冲突的难以避免性。大学生文化冲突集中表现为价值观念、价值体系的冲突和行为方式的冲突。地域、民族和阶层的差异是导致大学生文化冲突的主要原因。实现文化整合,倡导多元文化教育是应对大学生文化冲突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1950-60年代,中苏关系走向破裂的深层原因在于制度,即以苏联模式为蓝本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国家的领导和管理体制——“斯大林体制”。“斯大林体制”合法性基础刚性化,抗震能力较弱,这是导致中苏决裂和社会主义阵营分裂的主要原因;“斯大林体制”的集权性质使国家权力缺乏制约和监督机制,纠错机制难以形成,这是导致中苏决裂的另一个原因。社会主义国家政治体制改革一定要兼顾这两个特征,积极稳妥地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