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图画书用图像与文字共同叙述一个完整的故事,是图文合奏。说得抽象一点,它是通过图像与文字这两种媒介在两个不同的层面上交织、互动来诉说故事的一门艺术。"在文本意义的表达及审美功能的传达上,图画书中的语言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作为一种以图画和文字并重、共同叙事的复合性文本,图画书秉承"一连串图画和少量文字"的叙事特点,在必须使用文字进行内容叙述时,它的文字与纯文本文学的文字,有着明显不同的表达方式、特征、状态与面貌。图画书的语言具有几个比较重要的特征:语言的认知性、修辞  相似文献   

2.
英语教学的终极目标是:让学生学会感悟和运用目标语国家的意识和文化进行交际。鉴于这个宗旨,我们的教学除了依赖书本中的印刷文字或符号来进行的文本教学以外,还需渗透大量文本之外的内容,比如社会习俗、语言环境、体态语言,以及语言活动过程中的心理因素与能力等,我们把这些统称为非文本语言现象。交际离不开文本知识,但同时也离不开非文本语言现象。文本知识是抽象的、概念化的,而非文本内容却是鲜活的、具体的、富有意义的,它体现在交际的整个过程,涵盖了语言运用的各个方面。从严格意义上讲,这些非文本现象不是语言本身,无法用规范的语法和严谨的文本语言去套用它,但它却深刻地影响着语言的活动,  相似文献   

3.
在电影宣传手段日益丰富的今天,电影海报仍占据着一席之地,伴随着电影影片应运而生,具有较长的历史。海报作为一种集文字、图像、颜色、色调等于一体的视觉表现符号,是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的组成,观者在对这些符号的解码过程中得出电影海报语篇传递的信息:电影情节、卖点、文化内涵、潜在意义等。其形式和内容更丰富,是集文字、图像、颜色等于一体的"复合话语",是"一种以上符号编码实现意义的文本"。本文试图通过海报中的种种符号阐释其功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4.
翻译是将一种语言文化承载的意义转换到另一语言文化中的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无论是文学翻译还是非文学翻译,都是一种语言与另外一种语言的转换。为了能更好的践行翻译实践活动,译者应首先分清楚文本类型,以及文学文本和非文学文本的特点,从而选择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5.
设计理念:文本中的语言,蕴涵了作者的精神和情感。从文字中,可以读懂作者在特定情景与历史时刻的情与意。所以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可以从文本中关键的词句和意象出发,通过对关键的词句的诵读和领悟,浸淫于文字营造的特定语境中,感受着语言的精妙、语言的魅力,此时学生的阅读与文本的视域实现了有机的融合。  相似文献   

6.
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点反思与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阅读,是一种领会和感悟文本中的文字内涵与意义的个体认知活动。在阅读中,学生一方面从文本中汲取信息,习练语言;一方面又不断地向文本输出自  相似文献   

7.
<正>辅助文文本作为思想政治教科书必不可少的"附件",与正文文本一同承担着信息呈现的重要职责。为了使《文化生活》辅助文文本的内容与呈现形式更加科学,本文运用频率统计与内容分析的方法,从频数、内容、类型等多角度入手,对《文化生活》的文字符号辅助文和非文字符号辅助文展开分析。一、文字符号辅助文文字符号主要指自然语言文字符号和人工专业语言符号。《文化生活》明确规定的文字符号辅助文有三类:相关链接、专家点评和文化名人。但纵观整本教科书,以中国传统卷轴为背景,以斜体字为呈现形式的另一文字符号辅助文不容忽视,出于表述需要,笔  相似文献   

8.
文本细读一直是钻研一篇文本必不可缺的前提。面对文本,研读言语形式之时,我们往往着眼于字、词、句、段中的言语结构、表达形式,却很少关注到课文的标点。然而,若细细品读玩味,标点却大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味道。如果说,课文中的语言是作者思维锤炼的呈现,那么,伴随着文字的标点,同样是作者的匠心独运,如同文本的微表情,藏于文字之间,点缀出一波波涟漪。这里所说的微表情,是心理学名词,是内  相似文献   

9.
美学原理告诉我们,艺术的语言是由文字、声音、动作、线条和色彩等构成的,在文学、美术这些不同艺术之间,艺术的语言是相通的.同样,《背影》中的文字语言和色彩语言也是一样的,具有相通性,也就是文章中的色彩语言同样也是一种艺术的表现形式,色彩也是语言.文章虽然没有生硬地用“关心、爱护”之类的字眼去为父爱造势,却在不经意间,父爱已通过色彩的语言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  相似文献   

10.
情感类文本笔触中必是饱含着作者满腔的情感,对于这类文本的文化解读,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着眼:一是文章写作的文化背景,体会作者表述的用意,也就是溯源;二是从文本语言中感受文字中蕴涵的情感,通过咬文嚼字,透过文字符号体验作者传达的语言文化讯息,也就是体验;三是读者心灵受到震撼,情感内涵得到丰富,使之成为自身的一种文化素养,也就是积淀.  相似文献   

11.
叶圣陶老先生曾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同样,折射着教师生命智慧的课堂也存在着"课感"。笔者认为,课感固然是教师对课堂进行状态的敏锐的感觉能力、快速的反应能力,更是建立在文本深度解读、吃透预案的基础上,与学生、文本三方对话过程中的一种圆融如意的驾驭能力。课感,是可以通过修炼获得的。  相似文献   

12.
文本经历了由人到神、由神到人、由人到人三个阶段,其外在表现为语言、使者、文字。在教育领域,文本已蜕变为教材或者课本的代名词。教育以教材所是为是,以教材所非为非,继而好像承载着人类知识甚至整个人类文明的走向。在利用文本进行教育之时,有必要寻找属于文本、属于教育的那份本真的存在,呼唤教育给学生带来真、善、美的知识。  相似文献   

13.
<正>一、什么是“非连续性文本”“非连续性文本”是文本的一种特殊类型。“非连续性文本”相较于连续性文本而言,它的构成往往由逻辑、语感不连续的各种段落层次组成,其主要载体有各种片段性文字、图表、漫画等。[1]“非连续性文本”有形象简洁、直观醒目、提炼性强等特点,对于深化连续性文本的主题、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涵养学生历史素养等,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我们的统编高中历史教材中,散落着非常丰富的“非连续性文本”。  相似文献   

14.
张经怀 《教育》2011,(21):48-49
小学语文课文大多选自名家之作。这些作品使用的语言,是一种具有审美功能的表现性语言,包括很多"不确定"和"空白",这就是文本语言的"空白点"。在教学中可充分利用这些"空白点"让教学更生动、更有效。创设想象空间《新课程标准》中提到:文本不仅仅是课文教材中的文字,也可以是语言  相似文献   

15.
文本(text)一直是诠释学意义的,它伴随着人类的无知而诞生,经历了三个阶段:由人到神,由神到人,由人到人。其外在表现为语言、使者、文字。由人到神的阶段透露出人类本性的无知;由神到人的阶段预示着人类个性的解放、智慧的开启;而由人到人的阶段进一步昭告着人类的无知。文本一方面暗示人类的无知,一方面又尝试着将人类从无知中解救出来。在教育领域,文本已蜕变为教材或者课本的代名词,充斥着教育的门面。教育,以教材所是为是,所非为非,继而好像承载着人类知识甚至整个人类文明的走向。教育因文本的介入,正上演着一出"无知"的游戏。  相似文献   

16.
感情朗读是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一种深层次的对话。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积极调动自身的生活、情感经验,对文本语言进行个性化的把握,将静止的文字转化成感性的声音形象,从而产生如临其境之感,并最终与作者、与文本中的人物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相似文献   

17.
正博大精深的汉语言中蕴藏着丰富而滚烫的情感。以"语言理解和运用"为己任的阅读教学,就应该引领学生徜徉在充满情感的文本语言之中,触摸富有温度的文字,享受阅读形成的愉悦体验,让学生幼小的心灵与文本的情韵形成共振,从而丰富他们的语文核心素养。一、激活意境,让文字在涵泳中温馨可人引领学生走进语言营造的优美意境,感受如画一般的文字,在感悟语言的温馨可人之后,激  相似文献   

18.
语文,可以理解为语言和文字,也可以理解为口头语和书面语。语言是一种作为社会交际工具的符号系统,文字是记录口头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文本虽然是以文字的形式出现,但表达的仍然是语言(书面语言)。  相似文献   

19.
叶圣陶老先生曾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同样,折射着教师智慧的课堂也存在着"课感"。课感固然是教师对课堂进行状态的敏锐的感觉能力、快速的反应能力,更是建立在文本深度解读、吃透预案的基础上,与学生、文本三方对话过程中的一种圆融如意的驾驭能力。课感,是可以通过修炼获得的。一、胸中有案又胸中无案小语界的教书匠或是教育家,应该都是从呆  相似文献   

20.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采取有效的方法。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多注重独立阅读能力的训练,对文本内容进行多角度的感知体验,通过阅读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我们说的语感,是指学生对文本语言的一种直觉、整体的感知。它让学生在阅读文本时能够深入到文字内质,对文本产生更多深层次的解读和品析,对提升学生语言能力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正如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所言:“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于语文的敏锐感悟。”所谓训练语感,就是要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通过文字进行换位思考,站在作者甚至文本中的人物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这样可以开拓学生的阅读视角,增强学生语言感知的敏锐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