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就较为准确地解读教材文本而言,注定会因人因文而异。但笔者以为,若能做到“四心”合一,即将作者、编者、教者、学生的心合而为一,一以观之,不失为一种上乘的“解读”方法。试以《大海睡了》为例,略陈管见。从解读教材文本出发,在我看来,“作者的心”集中反映在以“第一等襟袍,第一等学识”,写就的“第一等真诗”;“编者的心”重要体现在把“第一等真诗”吸纳于教材,并通过“教者”这一桥梁过渡给学生。“教者的心”关键在于领会“编者的心”,意会“作者的心”,智慧“学生的心”。以“教者的心”领会“编者的心”,是准确解读教材文本的方向…  相似文献   

2.
《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实施建议的教学建议中提出:“‘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它不仅仅是对教材使用方式的转变,更是一种教学理念的深刻变化。要求我们教师不再把教材视为“圣经”,而是作为“教”与“学”的材料,是提供给教师进行教学的素材。教师通过这个素材和思路,达到培养学生良好科学素养的目的。所以,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通过钻研课程标准、领会编者意图、研究学生基础,完全可以处理教材,架构起“教学素材”与学生科学素养形成的“彩虹桥”。一、揣摩编者意图挖掘教材含蕴新教材的编写集结了许多专…  相似文献   

3.
教师从事阅读教学,就不可回避地要面对一篇篇的课文。很多的教师多年养成的习惯是粗略地读一遍课文,然后就急于去看教学参考中的“教材分析”,去看看编者们是如何分析文本的,接下来就看教学参考书中是如何进行教学设计指导的。这样的结果往往是用“编者”的思维代替了“教者”的思维,教师又用“教者”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在这样的情况下,“作者”、“编者”、“教者”、“学生”的“四心相通”的美好现实就很难实现,阅读课堂也缺乏创意和魅力。  相似文献   

4.
王云珠 《江苏教育》2012,(15):54-55
选进教材的文章本来作为公众读物,自身具有特定的文学价值,一旦被编者选进教材后,即被赋予了一定的教学价值。这些文本的归类编排、文本教学价值的确定,体现了编者依托教材贯彻语文课程标准、建立阶段性语文学习体系的意图。作为教者,要做到系统审视整套教材、准确理解编者意图,对整套教材语文能力建构体系熟稔于心。因此,教者拿到一篇文章后要思考几个问题:这篇文章凭  相似文献   

5.
语文教学应该凭借教材。以形成学生的相关能力为目标。教材是学生学习的语言载体,是引导学生学习的一个范例,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是“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更不是对教材的亦步亦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地运用好教材,让学生在领会编者意图时,凭借教材,超越文本。  相似文献   

6.
教材资源是教师教学的凭借。肖培东老师具有强烈的教材资源运用自觉性,既贴着教材编者的意图去教,又创造性地运用教材资源去教。肖老师的资源运用既扎实立足于语文的学习,又灵活服务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实”和“活”的统一。  相似文献   

7.
在传统的语文课程中,作为课文的文本具有标准的解读取向,教科书的提示“预设”着编者的价值判断,教学参考书中的教材分析就是文本的解读指南,教学就是“教教材”——按照教科书和教参的既定方针办。新的语文课程强调由忠实执行走向自主创生,倡“导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那么“,用教材教”还需不需要教好教材呢?教什么,怎么教呢?面对这些当前语文新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许多教师还缺乏深入的思考和清晰的认识,因此步入种种误区。误区之一:喧宾夺主——游离目标盲目拓展[案例]一位教师教学《白鹭》(苏教版第十二册)时,把大量的时间用在交…  相似文献   

8.
一本好的教材,需要编者和读者长期的共同努力才得以修成.人教A版数学实验教材自从面世以来,得到广大师生的认可,不少教师在教材使用过程中,针对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建议,而编者也精益求精,使得教材不断改进.笔者作为工作在一线的教师,对教材的使用情况一直格外留意,现在就其中的若干问题,本着精益求精、“吹毛求疵”的原则,提出来和编者以及读者商榷.  相似文献   

9.
《科学课》2013,(6):87-88
也谈“用教材教” 批判“教教材”,提倡“用教材教”,这是新课程改革以来的一种时尚,曾被老师们捧为信条,一度“疯狂”,甚至出现了藐视教材的倾向,大张旗鼓地“用教材教”着!最近一直在琢磨着新课标要不要强调“用教材教”?如何体现其本意?  相似文献   

10.
教材是教学的重要资源和依据。教材中的课文大多经过岁月的洗礼和编者的“干锤百炼”,文质精美。教学时,我们必须尊重教材,甚至要“忠于”教材,同时我们又不必把教材视为“圣经”,视为绝顶的最佳,丝毫不可“冒犯”。  相似文献   

11.
试析电视教材评介卢和琰编者按语电视教材的评介对于提高电视教材的制作水平、发展电视教材的理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但就目前来看,电视教材评介在教材建设中仍是一个薄弱环节。本期刊登的“试析电视教材评介”一文,讲述了电视教材评.介的几种类型,并分析了影响电视教...  相似文献   

12.
2004年暑假,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中心语文新课程推进项目组在山东泰安举办“语文新课程教学观摩暨问题对策研讨会”,我就观摩课谈了一些个人感受。我的讲话由课堂教学引发,而较多的涉及到“课程资源”尤其是教材自身的问题。教材设计如果放在实际的教学情景中,我们会发现这样或那样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是编者在“预设”教材的当初所未曾留意到的,也为一些教者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所忽略,当引起编者、教者的反思。如何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确是新课程推进中的重要问题。我没有列出文本探究的一二三,只就具体的课例作了一点剖析,是用另…  相似文献   

13.
教师要树立“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观念,要研读不同版本的教材,比较新旧教材,把握教材差异与变化,理解编者的意图.本文以“三角函数的概念”的教学为例,整合不同版本的资源,注重问题引导,突出概念本质,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发生和发展的完整过程,促进概念自然生成,提升学生思维水平.  相似文献   

14.
随着新《语文课程标准》的学习和实施,新版小语教材也相继出台了,那么,怎样才能利用和发挥好这些新教材的作用呢?我们认为关键是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变单纯的“教教材”为“用教材来教”。一、语文教材的特点与编者意图简析怎样才能真正做到“用教材来教”?我们首先有必要简单研究一下语文教材的特点。自20世纪80年代末起,诸种版本的语文教材陆续浮出水面。但其基本格局都是采取“文选型”,“范文制度”下的“文选型”语文教材,本谛是“取法乎上”的精神,它选取“文质兼美”的典范篇章,以供学习者讽咏、研习、模仿。这些文章…  相似文献   

15.
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读写结合,从读学写,是一条被实践证明能有效提高语文能力的方法。新课程实施以来,教材发生了变化,课时发生了变化,课堂学习方式发生了变化,更主要的是,教材、教者、学者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然而,新的变革并未促进“阅读”与“写作”的进一步结合,编者特意设计的课后小练笔也没能很好地发挥作用。我们必须调整“读写结合”的思路,做到双向的“结合”。在阅读课上,通过阅读中的练笔,促进对课文的理解,同时提高动笔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材观认为,教师在教学中要“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但实践发现,教师们由于各种原因,容易走进“教教材”的误区.因此,我提出以下几个可以避免“教教材”的策略:首先,教师要认真学习和实践新课程理念,树立正确的教材观,以学生为本,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其次,教师要了解《数学课程标准》,熟悉各年段的教材,理解编者意图,做到从宏观上整体把握知识网络,微观上重点突破各知识点的教学.最后,注重课前备课和课后反思,提升教学能力,从而能驾驭教材,从容地使用教材.  相似文献   

17.
《语文》作为文选型教材,不管教材怎么变,但有一点是始终不变的:如果说课文是侧重反映“阅读什么”的话,那么课后习题则侧重反映“教什么”和“怎么教”。因此,我们可以从选文的特点看出编者意图引导学生“阅读什么”,从课后习题的编排特点看出课文的教学策略。本文以人教版新课程实验教材一册为例,试图从其课后习题透视低年级课文教学的着力点。《语文课程标准》在“教材编写建议”部分指出“:语文知识、课后注释和练习等应少而精,具有启发性,有利于学生在探究中学会学习。”纵观一册课后习题,笔者认为教材很好地体现了课标精神。一册课后…  相似文献   

18.
教材是最核心的课程资源,一套新的教材代表着一种新的理念和实践方法,教师应站在编者的角度钻研教材,努力理解和领会教材编写者的设计理念及教学思想,把握其特点,使教材文本所潜藏的资源得到较好的挖掘。“用教材教”的理念不仅要求教师把教材当做引导学生学习的工具,使教材原本的功能得到合理发挥,而且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不要被教材所束缚,因地、因人、因时制宜,活用教材,实现课程资源的有机整合。  相似文献   

19.
《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实施建议的教学建议中提出:“‘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它不仅仅是对教材使用方式的转变,更是一种教学理念的深刻变化。要求我们教师不再把教材视为“圣经”,而是作为“教”与“学”的材料,是提供给教师进行教学的素材。教师通过这个素材和思路,达到培养学生良好科学素养的目的。所以,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通过钻研课程标准、领会编者意图、研究学生基础,完全可以处理教材,架构起“教学素材”与学生科学素养形成的“彩虹桥”。  相似文献   

20.
数学教材是数学教学大纲的具体体现,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但教育的超前性与教材的滞后性永远是一对矛盾。因此,教师应大胆摈弃视教材为“圣经”,不敢越“雷池”一步的旧的教材观,在深刻领会编者编写意图的前提下,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不断调整、充实学习材料,变“教教材”为“用教材”,为学生的创新学习提供可创造的自由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