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几年前,我执教过《司马光砸缸》一课。当读到司马光终于用砸缸的办法救出掉进缸里的孩子时,我引导学生思考:当大人赶来时,他们会对司马光说些什么?学生纷纷发表意见。有个学生的回答却令我大伤脑筋——他不紧不慢的站起来,说“当大人们赶来时,  相似文献   

2.
几年前,我执教过<司马光砸缸>一课.当读到司马光终于用砸缸的办法救出掉进缸里的孩子时,我引导学生思考:当大人赶来时,他们会对司马光说些什么?学生纷纷发表意见.有个学生的回答却令我大伤脑筋--他不紧不慢地站起来,说:"当大人们赶来时,会说:'谢谢你救了我的孩子.  相似文献   

3.
上出有“语文味”的语文课.是语文课堂追求的境界。有了浓浓的“语文味”,我们的课堂才会实现诗意的回归,建构语文与生命融合的独特时空,令师生徜徉其中,流连忘返。语文课堂如何彰显“语文味”。“语文味”源自哪里?特级教师王文丽《给予树》一课的教学,也许能带给我们很多启示。  相似文献   

4.
上出有“语文味”的语文课.是语文课堂追求的境界。有了浓浓的“语文味”,我们的课堂才会实现诗意的回归,建构语文与生命融合的独特时空,令师生徜徉其中,流连忘返。语文课堂如何彰显“语文味”。“语文味”源自哪里?特级教师王文丽《给予树》一课的教学,也许能带给我们很多启示。  相似文献   

5.
《中国教师报》编辑部主任李炳亭在《李镇西大战“李镇西”——简答关于“语文味”》一文中说:1.语文课有没有语文味,首先要看学生是否发现和找到了对语文的兴趣;2.语文课有没有语文味,要看学生有着怎样的基础知识积累和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6.
周为 《学语文》2006,(5):15-15
语文这门功课是学好其他各科的基础,但许多学生不重视语文课的学习,对语文课提不起兴趣。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到底如何让学生对语文“好之”“乐之”呢?  相似文献   

7.
刘霞云 《学语文》2006,(2):53-53
关于“语文味”,在2001年上半年由华中师大副教授程少堂正式提出之后,一直受到教育界的厂泛关注。如何教出“语文味”呢。我认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很难想象一个思想守旧、知识陈腐、不善言辞。心无大志的语文老师能把语文课上得令人如沐春风。要想教出“语文味”,用喜剧之王周星驰的话来说,“只要用心,天下没有做不成的事。”那该如何用心呢?下面我就谈点自己的看法。首先,要想教出语文味,教者需练就一身“硬功”。  相似文献   

8.
【片段一】感性的语文味(《鱼游到了纸上》王崧舟)(在学生找出了课文中七个含有游字的句子之后)师:我读旁白,你们接着我的旁白读出每个游字句的味道来。现在开始。(朗读)我喜欢花港,更喜欢泉白如玉的玉泉。玉泉的池水清  相似文献   

9.
文化是民族之根,而语言又是文化之魂,引导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课标语)是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然而,有些老师认为,跟小学生讲文化,讲中国文化,讲中国古典文化有些不切实际。但著名特级教师、诗意语文的倡导者王崧舟老师始终将传统文化的传承作为语文教学的核心价值与理念,并积极践行,为语文教改树立了一面立场鲜明的文化旗帜。下面试从王老师的课堂教学、文体解读和个人文化素养等不同层面对此加以解读。  相似文献   

10.
听王崧舟老师用不同的班两教《与象共舞》(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悄然间,我就成了课文里的游客,正与象共舞;我又仿佛是课文中的印度象,正与人共舞。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两堂课——一、基于学生的教学内容王崧舟老师以《与象共舞》  相似文献   

11.
陈盼 《初中生》2012,(Z5):51-53
正开学后,听同学说万老调走了,我呆了呆,心里有股莫名的惆怅。万老是我们的语文老师,他还是学校的副校长。有一次上语文课时,他告诉我们,他以前工作的那所学校的学生都叫他"万老",他还说"万老"两个字既亲切,又符合自己当前的岁数,他很喜欢同学们这样叫他。于是我们班的同学也叫起了他"万老"。  相似文献   

12.
《现代教学》2007,(9):28-31
在Google网,输入"语文味",搜索到的相关网页有21万项之多,其中有一个网站就叫"语文味网",还有不少语文教师的研究课题就是"语文味",可见"语文味"是一个讨论得多么热闹的话题,又是一个多么难以形成一致看法的话题。那么,经历了这么多的讨论之后,"语文味"如何落实到真正的教学实践?我们邀请上海市中学语文教学方面一些资深教研员和优秀教师,结合各自的教学实践,围绕"语文课如何体现‘语文味’"进行了研讨,从中我们可以发现,"语文味"已经不再是一个玄秘的词语,而是真切地落脚在了教学的细节之中。  相似文献   

13.
从小喜欢语文课,每个老师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而因为自己文字功底好,也颇受各个老师的赏识。从三年级有作文课起,我就习惯了自己的每篇作文被当做范文被老师朗读。曾有老师形容,看小六六的文章,像三伏天吃冰激凌一样快活,觉得学生没白教,花的心血有了回报。  相似文献   

14.
朱娅 《考试周刊》2011,(91):52-53
"现在的语文课,越上越不知道该怎么上。"这成了许多语文老师的经典独白。难怪,语文课不是像白开水那样乏味,就是像打翻五味瓶那样酸甜苦辣咸兼有。语文课到底该有哪些"味"?第一"味":净1.撕掉满课的"标签"。沐浴着新课改的春风,老师们在不断探索,不断前行。但不得不承认,课堂上的"标签"越来越多了。仅举两例便可见一斑:(1)给尊重学生贴"标签"。表现在问题的探讨上,老师要时时鼓励学生敢于说出与别人包括与老师不同的想法,  相似文献   

15.
李伟忠 《新课程研究》2007,(3):31-31,34
在专家讲座、教师评课中经常会听到这样一句话:语文味不够。所谓“语文味”,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以共生互学的师生关系为前提,通过情感激发和语言品味等语文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令人陶醉的审美快感。通过课堂学习将文章语言内化为自己的感悟,通过交流、通过朗读、通过品味表达出来,这样的课就是语文课,这样的课就有语文味。  相似文献   

16.
听王崧舟老师用不同的班两教《与象共舞》(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悄然间,我就成了课文里的游客,正与象共舞;我又仿佛是课文中的印度象,正与人共舞。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两堂课——  相似文献   

17.
王崧舟老师执教的《长相思》一课,犹如一本厚重的书,徐徐打开:在一段段心灵与心灵交汇的对话里,在委婉、悠扬的音乐声中,在师生情感共生与碰撞里,学生走进了纳兰性德的《长相思》。王崧舟俨然就是纳兰性德,纳兰性德就是王崧舟。[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新学期的第一节课,学生们都很认真地听着语文课,可两周以后,学生们却逐渐地出现了课堂上走神、精神疲软等现象,一些调皮的学生,上课时甚至开始做起了小动作……我在苦苦思索,我的语文课到底怎么了?后来,我静下心来,认真地梳理了一番。我总结出,这其中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学生对语文课堂已经没有什么新鲜感,因此也就不感兴趣了。针对上述现象,我开始不断地反思着语文课堂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语文兴趣?  相似文献   

19.
吴波 《山东教育》2009,(3):32-32
前些日子,我有幸聆听了王崧舟老师执教的《枫桥夜泊》。亲眼见证了王老师用经典诠释经典的教学过程。听着,听着,我的眼睛湿润了,很久很久,我还沉浸在那古老钟声的余韵中,陶醉在那悠远绵长的意境里。  相似文献   

20.
多年的语文教学生活,让我对语文的爱日益深厚。我深深感受到语文学习是一种感动,更是一种快乐;是一种修养,更是一种气质。如何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享受感动,体验生命成长快乐的乐园呢?多年前,在上海华东师大的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中,我对王崧舟老师的诗意语文颇感兴趣,之后我有心拜读了王崧舟的《诗意语文》和经典课堂实录,他那荡气回肠的《长相思》,凄凄惨惨的《二泉映月》,安安静静的《鱼游到了纸上》,让我在欣赏之余总有“众里寻它千百度,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感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