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一位教师在执教人教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科技带给我们什么》时这样导入:先用课件播放了前不久大家在新闻中看到的一个视频——"神舟十号"飞天过程,其中包括王亚平太空授课的内容;播放完毕,让学生谈论自己看完视频后的感受;十分钟后,把学生带进课本——"科技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变化"。但是,"神舟十号"飞天,太空授课,虽然是我国科技飞速发展的一个有力佐证,也是大家关心的一个生活案例,但与课本中"科技给我们生活带  相似文献   

2.
《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开发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素华 《山东教育》2005,(28):51-51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与社会发展的综合课程。基于该课程具有开放性、生成性、综合性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紧密联系儿童的生活实际,挖掘各种课程资源,丰富教学内容,使教学充满生命活力。下面谈一下自己的一些做法与体会。  相似文献   

3.
乡土资源是学生了解民俗、亲近生活的重要教学资源,如果能将学校所在社区或乡村的自然、人文等乡土资源融入到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中,不仅有利于丰富品德课的教学内容,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怀,对他们的健康成长有着重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开放性是《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基本特征。如何采撷新颖有趣、切合实际的开放性课程资源呢?一、捕捉学生生活中的新问题——满足需要“问题”是需要研究讨论并加以解决的矛盾、疑难、困惑。教师应从学生生活中敏感地捕捉到有教育价值的新问题,围绕问题开展学生喜欢的活动,使他们在设身处地教育身边的人或事的同时教育自己,熏陶情感,发展德性。如在教学《换个角度想一想》时——师: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一位新朋友小珊,她遇见了一件让人烦恼的事。你们能帮着解决解决吗?生(异口同声):能。(创设情境:放学后,小红和小兰到好朋…  相似文献   

5.
新课程倡导品德教学要“为了生活、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引导生活和发展生活”,而这一理念必须通过课堂教学这个重要渠道得到体现和实施。如何让品德回归生活?笔者以为必须让课堂与生活接轨。本文试从人性关怀、感悟生活、无痕生成三方面阐述品德与生活接轨的策略,旨在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6.
<正>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应该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其课程资源也应该从教材扩展到所有对儿童有意义的内容。如何更好地挖掘课程资源。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思考,下面结合苏教版一年级上册《我们的校园》一课的教学作一简述。一、紧扣教学目标。挖掘课程资源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预期结果。是课堂教学的灵魂和动力。因此以教学目标为标准,挖掘课程资源,是课程资源有效开发和利用的根本。苏教版一年级上册《我们的校园》一课的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7.
因工作的需要,我经常要下校听课,经常要组织各种公开课观摩活动,也经常要开展或参与一些诸如优质课、教坛新秀、优秀教师评比的听课活动,不少青年教师总这样问我: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简称“品德课”)教师要从哪几个方面去把握和驾驭课堂教学才算是一堂好课?针对这些问题,我有时感到很茫然,无从回答,因为“精彩源于细节”,涉及一堂好课的细节实在太多了。但有时我又感到不难回答,因为作为一名品德课教师,不能老是被好课的各种细节所束缚,如能做到一些品德课教学的基本要求,也不能不算是好课。一堂好课对于…  相似文献   

8.
进入新课改后 ,原来的思想品德课已改为《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 ,新课标规定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 ,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新课程强调以人为核心 ,教育教学活动贴近儿童的生活 ,强调教学中儿童的参与、感悟、体验 ,这门课程将以全新的方式展现在儿童的面前 ,传统的思想品德课中的引新、明理、激情、导行模式已不适应该课程 ,因而该课的教学目标、教学方式将发生根本性的转变。既然为活动型课程 ,就应体现活动的特点 ,笔者认为活动型课至少要体现如下特点 :一是要有教育…  相似文献   

9.
教学目标: 1 初步建立规则的概念,认识规则的普遍性。  相似文献   

10.
史建英 《学周刊C版》2014,(9):132-132
《不说话的“朋友”》是《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第九课。本课教学主题是爱护公用设施,形成公德意识。教材从学生生活中使用公用设施的经验入手,使学生感受公用设施与人们“朋友”般的互助关系,接着描述了公用设施缺乏时给人带来的烦恼,通过一个真实的故事让学生感受破坏公用设施给人们带来的灾难,事例很极端,但很有震撼力。最后鼓励学生去调查身边公用设施的保护情况,激励小公民们伸出双手,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相似文献   

11.
姜虹 《中国教师》2012,(14):22-23
<正>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是以少年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性课程,其核心目的在于培养儿童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行为习惯和生活品格的人。因此,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必须以儿童发展为出发点,立足现实,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而信息技术的运用,为品德与社会课堂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可能性。  相似文献   

12.
目前,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教学理念的指导下,体验式教学已逐步被广大教师所接受和运用,并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一定成效。本人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大胆实践,积累了一些体验式教学经验,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下面,笔者以北师大教材《品德与社会》中《友爱残疾人》一课为例,  相似文献   

13.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给学校的品德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是这次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教学应从课堂生活拓展到儿童的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最大限度地、立体地整合各种教育资源,使学校、家庭、社会都成为品德教育的场所。新课标不仅给我们指明了方向,而且给我们带来了更多的思考:教材并不等于课程资源,教材并不是唯一的教学资源。  相似文献   

14.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品德课承担着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任务,课程资源不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要使学生广泛地接触和了解社会,就必须开发,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课程资源,以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因此,我们必须以学生发展为本,努力开发和利用学生身边的课程资源,让品德课课程资源丰富起来,使品德课课程更具生活性、活动性、开放性。  相似文献   

15.
杨官浩 《小学生》2010,(12):34-37
小学思想品德课(包括《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以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主要目标的课程。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是必须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6.
正古老的茶乡安溪县,在千百年的劳动实践中,积淀了丰厚的茶文化。安溪人对茶叶的色、香、味、韵的品饮技艺和茶歌、茶谣、茶舞、茶戏、茶画、茶艺等璀璨的民间茶文化进行挖掘、整理,逐步提炼成为融诗、文、歌、舞为一体,集自然、文化、精神于一身的安溪茶文化,进而升华为纯、雅、礼、和的茶道精神理念,启发人们走向更高层次的文化精神生活。安溪茶文化以其地域性、社会性和实践性,在茶乡经济社会发展中,正在发挥其自身的积极作用。本文就  相似文献   

17.
在德育课程(《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标准的制定中,我们力求使我们所提出的课程理念、目标、内容等方面所呈现出来的课程文化是一种儿童文化,使它富有“童心”“童趣”,是儿童所喜欢、所需要的。我们力求做到的是从儿童自己的世界出发,使儿  相似文献   

18.
戴文红 《江西教育》2006,(10):24-25
课程资源是课程与教学信息的来源,是指一切对课程和教学有用的物质和人力。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的要求,是保证新课程的实施的基本条件。课程资源的开发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9.
什么是教育资源?概括起来讲,各学科教材课本、新闻媒体及耳闻目睹的一些社会现象、自然环境,学生学习的方法、态度、能力,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个人修养、施教手段等等,都可以称为对学生实施教育的资源。  相似文献   

20.
正《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能否积极有效地开发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关系到本课程性质、目标的实现,制约着课程实施的质量。有效地开发、利用课程资源也是教师创造性的重要标志和促进教师自身成长的重要途径。"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活动型课程,这就决定了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性。下面,笔者就品德与生活课(以下简称品德课)的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谈谈自己的一些思考。一、如何开发品德课的人文资源1.深入开发人本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