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让语文课堂洋溢着浓浓的“语文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新课程的实践过程中,“语文味”这三个朴实而厚重的字眼,作为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逐步得到了人们的认同。“语文味”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灵魂。“语文味儿”是语文教学应该具有的一种特色、一种整体美,也是语文教学应该追求的一种境界。然而课堂教学中,怎样才能促进语文味的生成,确实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下面就语文课堂如何生成“语文味”,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粗浅体会。  相似文献   

2.
在新课程的实践过程中,"语文味"这三个朴实而厚重的字眼,作为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逐步得到了人们的认同。"语文味"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灵魂。"语文味儿"是语文教学应该具有的一种特色、一种整体美,也是语文教学应该追求的一种境界。然而  相似文献   

3.
郭金宝 《教学随笔》2014,(10):20018+18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持续推进,我一直思索这样一个话题。我觉得"小学语文的味道"就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加强语言文字听、说、读、写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语言素养;正确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感知、亲近、理解语言文字,从而感悟、品味语言文字的魅力。就是让学生读出"语味",品出"语情",写好"语字",抒好"语言"。  相似文献   

4.
理想的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是愉耳、悦目、赏心、怡神的,是散发着浓郁的语文味的。但在目前的小学语文课堂上,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一些现象:语文课变成了思品课、自然课,脱离文本的讨论太多,自由诵读的琅琅书声太少,合作探究流于形式……本文就语文课堂如何生成"语文味",谈谈自己的粗浅体会。  相似文献   

5.
语文的内核是语言,语言不仅仅是表达的符号,更是文化的载体。语文教学要重视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做到言文合一,追求"语文味"。教师有效引领学生品味语言,获得感受,体验情感,理解见解,转化智慧,积淀文化,最终形成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6.
综合性学习是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热点和难点。如何教好综合性学习成了不少语文教师的困惑。在主持并参与省级课题《小学中高年级本土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研究中,我们逐渐认识到语文综合性学习课堂要具有"三味"——即本土味、语文味和人情味。这样,才能使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魅力,体验到语文学习的快乐。  相似文献   

7.
富有语文味的课堂应该追求一种返璞归真的简约之美,应该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生存智慧为宗旨,让人体验到一种富有教学个性与文化气息的自由境界。怎样才能促进课堂中"语文味"的生成,值得我们深思。 一、删繁就简,简出语文味  相似文献   

8.
语文课就应有浓浓的语文味,语文味即语文的文学蕴味,包括语文、文学、形象、构思、意境、哲学、情趣等蕴味,也即语文关.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去体悟语言文字,领悟作者情感,走进文章意境.如何让语文课堂呈现浓浓语文味呢?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要回归到语文教学的本位,让语文课彰显其本真的味道——真实的“说味”“读味”“嚼味”和“写味”.那就是本文阐述的语文“四味”,即“说味”“读味”“嚼味”和“写味”.  相似文献   

9.
小学说明文教学应培养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对比中感受语言的准确性;在迁移运用中感受方法的实效性;在体悟形式中感受构段的精妙性,让说明文教学也洋溢着浓浓的语文味。  相似文献   

10.
语文课堂是充满独特韵味的所在,语文教学也有其特有的"语文味"。然而放眼当下的语文课堂,哗众取宠,舍本逐末,流于形式的语文课堂仍占据一定的市场,这不仅背离了课堂改革的初衷,更偏离了语文教学的方向,弱化了语文教学的效率。因此,返璞归真,让"语文味"回归语文课堂应是我们广大语文教师首要的任务。  相似文献   

1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开篇,在前言部分的课程的性质和地位中写到: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那么,该如何真正体现大语文观呢?  相似文献   

12.
“语文姓语,小语姓小”,这句耳熟能详的话随着课改的深入已渐渐深入人心。近年来,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师们的教学思想空前活跃,教学方法也日新月异,课堂教学变得开放而富有生机和活力。但我们在看到累累硕果的同时.  相似文献   

13.
语文学科是中小学的核心课程之一,是培养学生认知与理解能力的关键。阅读是语文的重心所在,通过有效的阅读,提升学生的语文功底和能力。当前的初中阅读课堂教学中,存在着阅读复杂化的现象,过程繁琐,手段过多.不利于语文味的形成于培养。通过对初中语文基础词句和文章情感等的直观理解,注重阅读与语文味的结合,是增加阅读课程中语文味的关键。本文就阅读课程中初中语文味缺失及其对策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4.
在语文课堂中,为了体现文本的人文性,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不断地引导,为学生的精彩感悟喝彩,让学生为文本的空白处想象补充。当一堂课热热闹闹地结束时,它的余温在课下犹存。如何让写字教学也如此有趣味?  相似文献   

15.
洪正娟 《学周刊C版》2015,(10):126-127
近年来,语文教学改革层出不穷,新的理念、观点、教法令人眼花缭乱。但静下心来想一想,发觉不少语文老师一味地追求形式上的热闹,而忽略了语文课真正的内涵,语文课"串味"的现象越来越严重。更有甚者,"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使语文课丧失了自身应有的魅力。语文课的"语文味"缺失了。语文课的最大悲哀莫过于语文本体的淡化和失落,一堂好的语文课,应该回归本色,让语文课充满"语文味"。  相似文献   

16.
《语文课程标准》在阐述语文的课程性质与地位时说道: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笔者认为,光是这样简单地表述将使语文老师难以操作。工具性与人文性两者的统一,是彼此不分高下?抑或有主有从?从课标中我们不得而知。彼此不分高下是统一,有主有从也是统一,但两种状况的操作有很大的差别。  相似文献   

17.
科普类说明文教学形式简短,知识性、科学性、普及性强,却上之无"味"。笔者认为应从此类文章的特点入手,寻找一股"活水",在"读""品""悟""践"中,让科普类说明文教学烙上浓浓的"语文印"。  相似文献   

18.
明代哲学家王阳明曾指出“为学须由本原,须从本原上用力。”做学问如此,教育也不例外,就语文教学而言,他的本原在哪里?  相似文献   

19.
前不久学校进行标兵评比.在十二节课中有一节科普说明文.给了我启发。纵观小学语文课本,科普文占了近八分之一的比例.但在很多的展示课、研讨课、评比课中却很少见到科普文.是它不受重视吗?不是。私下了解过一些老师.大多觉得科普文不如写景叙事写人的文章能上出语文味。  相似文献   

20.
单华英 《现代语文》2011,(10):33-34
语文课堂缺少“语文味”是当下语文课堂存在的普遍问题。究其原因,一是对新课标的理解与执行存在分歧,存在误区:二是原有的高考目标依然严重干扰日常语文课堂,三是语文教师个人的专业素养不够理想。如何让语文课堂充满浓浓的“语文味”,语文教师可作四方面的追求:课堂诵读字正腔圆,语言锤炼细腻香甜,情感之泉绵绵涌动,思维之翼徐徐打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