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邱扬清 《新闻前哨》2022,(22):40-41
做好“三农”工作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而舆论引导支持,是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一环。本文对《山东三农新闻联播》报道宣传实践经验进行了总结,希望为“三农”工作的宣传以及舆论引导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事关农业、农村、农民的“三农”问题历来是党报宣传的重点,作为地市级党报就要在“三贴近”中深化“三农”报道。近年来,地处甘肃庆阳老区的《陇东报》在新闻宣传上以“三贴近”为着力点,全力深化“三农”报道,以新的办报理念、新的新闻视角、新的报道方式改进“三农”报道,摆脱了以往在“三农”报道中就农业报道农业、就农村报道农村、就农民报道农民的报道面狭窄、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社会主义发展建设中,“三农”问题一直备受党和广大人民群众的高度关注。同时“三农”问题也是媒体报道的重点,如何讲好“三农”故事,提升“三农”报道的整体水平,这是目前新闻媒体亟需面对的问题。基于此,本文阐述了在新时期,“三农”新闻报道面临的机遇,指出了目前“三农”新闻报道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并提出了做好“三农”新闻报道的四个要点,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三农”报道的新闻价值,促进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同时也为相关人士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三农”问题是举国上下十分关注的问题,当前党和国家对“三农”问题高度重视,既为我们新闻媒体指明了“三农”的宣传方向,又对做好新时期“三农”报道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把更多关注的目光投向最广阔的农村,投向最基层的农民,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  相似文献   

5.
“三农”问题宣传报道中存在的问题 “上头”多,“下头”少:在地方党报的宣传工作中,存在报道地方党委加强“三农”工作的要求多,各种会议、文件精神和有关部门落实“三农”工作的各项措施的报道多,而反映农业、农民、农村关心的问题和呼声的报道少,城市读者看不到“三农”问题的真实情况,农民读者又感到地方党报“三农”问题的宣传离自己远。要让“三农”问题贴近农民,编辑记者必须有“农民思维”。也就是站在农民的角度,用农民的思维方式来分析问题。  相似文献   

6.
严志成 《传媒观察》2006,(10):58-59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同时也是新闻宣传报道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在人类学视野中,人已无可争议地成为第一性而存在,而这也是我们讨论“三农”问题这一中国历史性议题的一个根本前提。在中央高度重视“三农”问题的背景下,关于“三农”问题的报道频频出现在各类媒体上。  相似文献   

7.
“三农”问题始终是党报关注的重点,如何做好“三农”报道?大同日报社农村部记者坚持走向田间地头,坐在农家炕头,着眼“三农”大背景,本着“深入农民心、写好农家事”的要求,不断探索“三农”报道的采写规律。  相似文献   

8.
“三农”报道是新闻媒体关注“三农”问题的主要表达方式。但是“三农”问题的复杂性特征,常常使新闻工作者感到诸多困惑。作为媒体报道的终端表现形式,文本制作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三农”报道的社会效果。在整个制作流程中,“三农”报道思维的运用、受众对象的区分以及报道结构的优化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9.
如何把地市党报办得更加贴近“三农”?如何更好地为“三农”服务?这是报纸编辑人员的根本职责,同时也是检验编辑人员素质高低的关键。多年的编辑生涯,笔者从中感受到不少酸甜苦辣,就因为自己是农民的儿子,心中怀着那份永恒的“三农”情愫。编辑组织什么稿件,撰写什么文章,这恐怕是编辑要经常思考的事情,才能体现在为“三农”服务的主题上,也才能解决写什么为“三农”的问题。笔者认为,“三农”报道要把握住这几个原则:  相似文献   

10.
“三农”工作,是党中央十分关注的一个问题,是各级党委政府的一个工作重点,同时,增加收入又是农民群众的最大愿望。因此,对于有作为的新闻工作者来讲,“三农”报道无疑是目前我们整个经济报道中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1.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民占中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农村是经济、社会、化比较落后的地区。“三农”问题历来是党和国家关注的重点。随着社会的转型,原有的经济格局被打破,农产品市场放开,农民流动量增大,农村各类矛盾日益显现。及时反映“三农”问题,大力宣传党和政府的农村政策是我们新闻宣传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过去我们报道“三农”的新闻时总是局限于种、管、收的“四季歌”,不敢触及深层次的矛盾,报道内容陈旧,报道方式僵化,越来越不能适应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2.
毋庸置疑,今天我们已经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无论是生产生活方式,还是精神文化需求,亦或是获取资讯的渠道,每一天,都在发生着悄然而深刻的变化。然而,在多少年后,我们试图将以农业、农村、农民为主要内容的“三农”问题,融入以城市文明为主的社会文化体系之时,“文化脱节”便自然而生,“三农”工作报道尤其如此。  相似文献   

13.
把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条主线。是加强“三农”报道的基础和前提 党中央向全党和全国人民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并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要求。这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与要求概括为“五句话、二十个字”。我们地市报要加强“三农”报道。就要认真学习、全面领会、准确把握这“五句话、二十个字”。过去,我们有些地市报纸在“三农”报道中,往往是就农业报农业,就农村报农村,报道面很窄,报道内容较为单调,只注重于物质文明,而忽视了精神文明或政治文明。[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三农”问题的大背景下.许多媒体纷纷把目光投向最广阔的农村,投向最基层的农民,“三农”报道成为近几年来媒体宣传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但综观众多的“三农”报道,在表现手法上和内容上.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官话套话多、贴近性差等问题。笔者以为。认真贯彻“三贴近”原则.使之更多地体现出“农味”.这是搞好涉农报道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5.
冯菊香 《新闻窗》2014,(1):64-66
党报党刊作为党和政府以及社会的喉舌,应主动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为“三农”问题的解决做出应有的贡献。为了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红旗文稿》针对“三农”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宣传报道,本文选取关涉广西的“三农”报道进行内容分析,考察党刊“三农”报道的特点及其成因。  相似文献   

16.
杨雪 《中国地市报人》2011,(11):106-107
重视“三农”问题,促进农民增收,是当前农村工作的主题和重心,也是媒体报道的重点之一。而作为一名从事“三农”报道的记者,如何才能赢得农民的信任和支持,怎样才能成为农民的知心朋友?笔者认为,要想服务好“三农”,必须当好“三员”。  相似文献   

17.
热与冷的表现 1.宣传主体方面 报道“三农”问题,农民理应是被表现的主体,因为农民是主角。但在现实的“三农”问题报道中,农民的这种主体地位被冷漠淡化了。以农业部门或地方政府为主角的报道占据了“三农”报道的大部分,领导新闻和二手资料偏多,谈的大多是工作成绩,而反映当前农村突出问题和农民兄弟苦乐愁喜的那些活生生的东西,却没有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18.
罗成友 《今传媒》2006,(11X):55-56
农民、农业和农村,越来越受到中央的重视,“三农”问题的报道,也越来越引起广大读的关注。 记笔下的每一个字,都是记感情的真实流淌。作为搞新农村报道的记,首先得从感情上与“三农”融为一体,才有可能写出有真情实感的报道来。  相似文献   

19.
周慰蔚 《视听界》2004,(1):77-77
近几年,农业、农村、农民“三农”问题,一直受到党中央的高度关注,对“三农”的报道也是目前经济报道中的重点之一。笔者是采访农口的记者,在这二三年的工作实践中体会到,农民的思想观念、生活水平已发生巨大的变化,新闻工作者对“三农”的报道,必须随着农业经济、政策、形势的变化而变化,尤其要注重理性思考。因为,在对农报道中普遍存在这样几种问题——  相似文献   

20.
蔡效东 《视听界》2005,(4):i016-i016
2004年以来,姜堰电视台围绕中央“一号件”中“农民增收”这个话题,在新闻和专题栏目中开办了《农民增收:路在何方》、《乡村聚焦》等固定专栏,好评如潮,取得了少有的“领导满意、群众满意”的双重效果。这引起了我们的深思:做“三农”报道,为农民增收助一臂之力,我们该做、能做的事,其实还有很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