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儿童文学作为可以被儿童理解和喜爱的文学类别,具有极为丰厚的文学内涵和思想价值,是我国文学的重要构成部分。文章从儿童文学概念与发展历程出发,分析儿童文学在游戏性的标志特征、童真稚拙的风格特点、生动幽默的语言形式、奇异幻想的表现形式等方面的美学特征,提出坚定儿童立场,呈现美学特征、削弱商业色彩,加大爱的关怀、敢于尝试创新、融入科技手段等儿童文学的美学创作趋势。  相似文献   

2.
在当代中国儿童文学创作中,简单的将其归于说教、自我保护的工具,甚至糊弄孩子的"小儿科"的陈旧观念盛行,哲理性美学智慧的丢失是我们必须正视的问题,文本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论证哲理性的可行性和重要性,并从当代儿童文学创作中哲理性缺失的原因探求中去呼吁哲理性美学的回归。  相似文献   

3.
将自然、山水、画家放置于云南地域景观的统摄之下,其山水意象所负载历史的、人文的、美学的多种因素,在绘画语言上呈现出较为独特的存在与显现方式。现实中,它既是从丰富的自然山川和现实生活中提取的艺术理想,也是构成山水创作重要的美学趣味;既是中国艺术审美内核趋向上天人合一的发展导向,也是在艺术实践中蝶化为七彩云南之山水意象的广泛探求。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卡通电影对儿童文学的冲击为切入点,分析了市场经济中儿童文学的生存状态、美学判断和人文尺度,对比了卡通电影与儿童文学两者的文化品格和经营机制,以求儿童文学获得更广泛的发展与更强的艺术生命力。  相似文献   

5.
论儿童文学的基本美学特征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从儿童文学发现与发生的源头高度,提出“以善为美”是儿童文学的基本美学特征,深入论证儿童文学审美创造形态的基本构成,以及儿童文学艺术真实的特殊性与实践个性,强调21世纪儿童文学坚守“以善为美”的美学品质的普世价值与当代意义。与成人文学的艺术真实强调作家的主观认识和客观真实世界的一致性不同,儿童文学的艺术真实强调的是作家的主观认识与儿童世界的一致性,即作家所创造出来的具体人物的关系和行动是否与儿童的思维特征、心理图式相一致,追求一种儿童幻想世界的艺术真实。  相似文献   

6.
从儿童文学发现与发生的源头高度,提出“以善为美”是儿童文学的基拳美学特征,深入论证儿童文学审美创造形态的基本构成,以及儿童文学艺术真实的特殊性与实践个性,强调21世纪儿童文学坚守“以善为美”的美学品质的普世价值与当代意义。与成人文学的艺术真实强调作家的主观认识和客观真实世界的一致性不同,儿童文学的艺术真实强调的是作家的主观认识与儿童世界的一致性,即作家所创造出来的具体人物的关系和行动是否与儿童的思维特征、心理图式相一致,追求一种儿童幻想世界的艺术真实。  相似文献   

7.
云南版画所取得的成就,是植根云南这块土地的艺术东们坚持自己独特的生活感受,从边疆少数民族民间艺术的各种形式中汲取营养,借鉴西方现代艺术、中国古典艺术的表现手法,在一个群体的共同努力下取得的。云南版画的启示告诉我们,要立足于自己的生活,不要邯郸学步。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卡通电影对儿童文学的冲击为切入点,分析了市场经济中儿童文学的生存状态、美学判断和人文尺度,对比了卡通电影与儿童文学两者的文化品格和经营机制,以求儿童文学获得更广泛的发展与更强的艺术生命力。  相似文献   

9.
当代儿童文学作家以自己艰苦而不懈的艺术探索为儿童文学开拓了新的艺术空间和接受空间。很显然,当代儿童文学作家艺术理想与当代少儿读者接受行为之间的良好美学联系的建立将永远是一个不断探索、调整和相互适应的过程。本文研讨的是近年来带有探索性的少儿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10.
儿童文学是文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在以培养教育人材为宗旨的师范院校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但是从云南的儿童文学教学和研究现状看,无论在课程设置、资料积累、教材建设、教学科研方面,还是在对起点不低的云南儿童文学作家作品的研究方面,与全国相比都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本文对上述请方面问题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并对如何加强云南儿童文学的教学和研究提出,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11.
具有多民族地域、区位特点的云南儿童文学创作,与全国相比,不仅毫不逊色,而且走在前列。本文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云南儿童文学创作作了宏观的分析,阐明云南儿童文学对边地风俗、自然风物、民族精神的展示,以及人与自然的母题等方面的特点,并针对云南儿童文学今天的成绩提出对新一代儿童文学作家的培养问题。  相似文献   

12.
儿童文学体现了成人与儿童两种审美意识的互补与融合。本文从儿童观与儿童文学的审美意识,儿童情趣与儿童文学的审美意识,儿童文学创作与儿童文学的审美意识三个方面对儿童文学中的审美意识问题做了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今日教育》2007,(11):33-34
张继楼,我国著名儿童文学作家。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儿童文学创作,已出版了30多本著作,创作活动已持续了整整50年。代表作品《小蚱蜢》、《共伞》等被选入儿童文学教材,一直为人们所喜爱吟唱。今发表老作家的新作,供人们欣赏。  相似文献   

14.
儿童文学在儿童成长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儿童文学的读者是儿童,译者要考虑儿童的心理、认知、审美情趣等方面的特点。接受美学重视读者,把读者的接受放在首要地位。文章根据儿童文学的特点和要求,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探讨儿童文学翻译的方法和技巧,以期引起广大翻译者的关注,从而促进儿童文学翻译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儿童文学是为儿童创作的各类文学作品的总称,是适合于儿童接受并为他们所喜闻乐见的文学作品,具有审美、认识、娱乐、教育等多种功能和价值,具有独特的艺术个性和审美价值的语言艺术。冰心的很多创作是儿童文学的代表作品。从美学的角度来认识这些文学作品,理解作者表达的中心是童心美。  相似文献   

16.
从五六十年代认为儿童文学是“教育儿童的文学” ,到八十年代倡导儿童文学应担起“重新塑造民族性格”的职责 ,儿童文学的教育价值一直受到特殊关注 ,最终发展为在儿童文学教学中 ,过分强调儿童文学的训诫价值 ,忽视其审美价值。对儿童文学作品的评价 ,往往表现为对儿童世界的粗暴干涉 ,即用成人社会的意识形态去评判作品 ,而漠视儿童文学本身所特有的美学原则。正如瑞典儿童文学理论家尼古拉耶娃指出 :“他们在作品寻找的是主题、意识形态、训诫和教育的价值。从教育者的角度出发 ,作品提供的价值观是‘正确的’ ,那么艺术上的缺陷是可以原…  相似文献   

17.
儿童文学对儿童成长的探索从未停止过,关注儿童成长是刘东创作的一条主线。刘东以对童年的坚守、对儿童成长的关注为支点,并以之独具匠心的情节设置、幽默动感的语言表达、新奇隽永的意象创设,在儿童文学领域占有一席之地。本文通过细读刘东作品,对其独特美学风格做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儿童文学创作既有文学创作的共性,也有儿童文学创作的个性。儿童文学创作的共性是,它和成人文学创作一样,也是主体和对象的和谐统一、生命融合。儿童文学创作的个性是由儿童文学的作者和读者的不一致性(主要是读者的特殊性)决定的,儿童文学是成人写给儿童看的文学,读者(儿童)的心理特征、接受程度和审美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儿童文学创作。儿童文学创作的个性主要表现在创作主体的二重性、创作对象的限定性、文学形象的特殊性、创作风格的空灵性、语言表达的浅近性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文体美学的高度,较为全面地剖析和总结了马瑞麟童话寓言诗的艺术特征和创新意识。全文主要从童话寓言诗文体创新的文化背景、民间文学汲取营养和童话寓言诗的类型等三个方面概括了马瑞麟在儿童文学创作领域的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20.
在儿童文学名著领域中,重译作品比比皆是。而在传统翻译领域中,多重视原文与译文意思的相近对等,并最大限度保留原文意思,而这对于儿童读者来说,文学作品的可读性就大大降低。这时,接受美学理论的出现,就为儿童文学名著的重译带来了新的思路与方向。文章从简要概述接受美学特点入手,基于接受美学浅谈儿童文学名著重译的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