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如同花木要得到春风雨露的滋润才能蓬勃成长一样.学生也需要得到美的熏陶才能润泽干枯的心田。因此,培养审美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语文教学要使学生轻松愉快地获取知识.渗透“美育”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石海玉 《陕西教育》2009,(11):29-29
人是有感情的.尤其是处人处事远未理性化的初中学生,感情化倾向更为突出。初中阶段是人长身体的重要生理阶段.体育教学至关重要。所以情感投入在体育教学中是师生双边活动的纽带.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笔者认为.体育教学在情感投入上要有“四心”,即仁爱之心,耐久之心,和合之心,包容之心。  相似文献   

3.
1前言 德育工作是一项育人工作,光荣而艰巨。作为德育工作者,应该做到“五心”和“五勤”,才能使工作卓有成效。 2“五心”:爱心、耐心、信心、虚心、恒心 2.1爱心是德育工作的前提作为德育工作者,对学生要一视同仁,有一颗公允之心,既关心“金凤凰”也重视“丑小鸭”。  相似文献   

4.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认为,教师不仅要教,而且要导。如何“导”呢?“导”就是“宜揣摩何处学生所不易领会,即于其处提问,令学生思之,思之不得.即讲明之。”可见教师的责任应该是使学生从无疑而有疑,有疑而思解,解疑而心悦。  相似文献   

5.
本篇是孟子和齐宣王第一次谈话的记录.它系统地阐明了孟子关于推行“王道”的理论和实现“王道”的具体办法.他认为只有“保民”,才能成就王业;要实现“保民而王”的政治主张,国君就要有“不忍之心”.指出只要有“不忍之心”,就可行“仁政”,即所谓“推恩足以保四海”;反之,如果以武力争霸,就必定失败.  相似文献   

6.
袁青 《文教资料》2010,(2):100-101
《传习录中·答陆原静书》集中体现了王阳明良知学说,主要包括:良知的基本内涵——良知是心之本体;良知具有即体即用、整体性、知善知恶三个特点:恢复良知本体要依靠“此心存乎天理.而无一毫人欲之私”的作圣之功;心之本体——良知本身不动,但心落实到现实中的“照心”和“妄心”则有动静之分——“照心非动.妄心动也”.  相似文献   

7.
本文认为刘勰受儒佛道诸家治心为本思想影响,在《文心雕龙》中第一次从创作主体角度明确提出了“虚静”理论。“虚静”之要意在于“卫神养气”,创作主体灌入以“志气”创作时才能文思泉涌;主体“虚静”,则必须去“物我”,在超越了物、我心智之后,才可以审美的态度对待万物,在创作中才能更好地进行自由的审美观照。  相似文献   

8.
李传鹏 《教学随笔》2009,(12):30-32
古代把“三”理解为多数,我认为,要做好班主任,离不开“三心”“三意”。“三心”:爱心、细心、耐心;“三意”:“妈妈”意识、赏识意识、民主意识。我们借用古代对“三”的理解,我认为,班主任应“多心”“多意”才能做好班级工作。  相似文献   

9.
一本好书摆在你的面前,如何阅读才能获得最佳效果呢?北京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进步的教育家张载倡导的疑思读书法,对我们很有启发。张载认为学习过程中要提倡多疑多问多思考。他说:读书“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只有提出疑问,才能促进思考,才能有所深入,有所提高。疑问越多,收益才越大。他还认为学习的重要作用就在于“释己之疑,明巴之末达。”解除疑问,弄明白自己未曾明白的道理,才能得到真知,学业才有进步。疑问从何而来呢?张载认为疑问来自思考,思考才能做到“心悟”。“学贵心悟,守旧无功。”读书必须想…  相似文献   

10.
苏东坡的文艺要论大致归纳为“艺道并进”“文艺功能”“文学三达”“自然贴切”“清新闲静”“神形兼备”“物我相忘”“仁爱和合”八个方面。东坡有高尚之德,仁爱之心,博通之学,贤明之才,无私之念,超越之功,才能创作自然清新,风韵高雅,美好动人的作品。  相似文献   

11.
敬畏就是对人对事“又敬重又畏惧”。自古以来,圣人贤达就重视“敬畏”。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强调对天道人事要心存敬畏。朱熹也说:“君子之心,常怀敬畏。”我们党更是一贯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常怀敬畏之心”。中组部部长李源潮强调指出,当干部要有敬畏之心,一要敬畏历史.使自己的工作能经得起实践和历史的检验;二要敬畏百姓,让自己做的事情对得起养育我们的人民:三要敬畏人生,将来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感到后悔。  相似文献   

12.
张志勇 《学周刊C版》2014,(7):121-121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认为.教师不仅要教.而且要导。如何“导”呢?他认为:“一要提问.二要指点。揣摩何处为学生所不易领会.即于其处提问.令学生思之.思之不得.即为讲明之。”一语指出了提问对于学生认知活动的重要性。富有价值的提问可以开发学生的智力.启迪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展开积极的探究活动.在探究中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思想与方法.这样的教学才能成为有效的教学、成功的教学。正所谓“善教者.必善问。”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就必须要深入研究提问艺术.在适当的时机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以问激趣、以问启思、以问导行。但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发现许多提问都是无效的、徒劳的。  相似文献   

13.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那么,师生间怎样才能做到心与心的交流与接触.教师如何施教才能让英语课堂生动有效?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加强情感交流不失为“上策”,其关键是要把握好以下三点。  相似文献   

14.
邹丽君 《中学文科》2008,(3):135-136
本文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指出,“心罚”,扭曲人性,认为对有过错的学生要从“心爱”的角度进行教育;“心爱”如清泉甘露,能拯救心灵。并提出摒弃“心罚”,用心爱播撒甘露感化学生,才能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指出,“心罚”,扭曲人性,认为对有过错的学生要从“心爱”的角度进行教育;“心爱”如清泉甘露,能拯救心灵。并提出摒弃“心罚”,用心爱播撒甘露感化学生,才能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16.
王佳伟 《文教资料》2014,(11):124-125
苏霍姆林斯基希望学生用各种美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关心别人的痛苦和欢乐,像关心自己的事情一样关心别人的命运。要培养出这样的学生,并不是每个教师都能做到的。教师要研究教学和教育过程的每一个细节和微妙之处.需要有育人之心、博爱之心、求知之心、公正之心.以“心”育人。  相似文献   

17.
吕坤是明代著名理学家。在心性论上主张“万理具于心”,认为人的“义理之性”纯善无恶,而“气质之性”有善有恶。“义理之性”的“善性”是人的本质,而“气质之性”的“恶”则是后天“异化”的产物。在理欲论上肯定合理的“人欲”,反对“灭人心而去之”,并把“理欲之辩”归结为“公私之辩”。在“定静”说中提出了治心、省察、慎独、寡欲、居敬的修养方法。他还对男尊女卑的陈旧伦理恩赧讲行了深入的批判.歌颂妇女的智慧、勇敢和对直垫势情的大胆追求.  相似文献   

18.
叔本华认为摆脱了生命意志的驱使而直观到“物自体”本身就是美.他仍然是把认识事物的“本质”作为真正美的根源.仍然是一种传统的认识论美学.只是他认为要认识到“物自体”不再是理性的认知方式所能达到的,只有“非理性”色彩的直观方式才能达到.在这一点上具有与传统不同的“现代性”。尼采则是完全转到了感性生存论的价值上.认为原始生命强力的直接展现本身就是最高的价值.就是美之所在,这与叔本华是有根本区别的。  相似文献   

19.
教育要“素质”化.“人文”化,语文教学也必须调整原有的面貌.而我认为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心”这一因素。我的学生不笨,也不傻.更不弱智。他们知道高中的学习很累,很苦.很枯燥;他们也知道踏进高中的校门是为了什么。由此,我觉得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在“心”。学生人在课堂.可“心”在课堂吗?如果他“心”不在课堂的话.授课教师讲得再好也是徒劳。为此,我再次强调语文教学中“心”因素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0.
李应怀 《甘肃教育》2011,(20):32-32
一位哲人曾说过这样一段话:一个丧失“感恩”之心的人,他的人生会是一片苍白;一个丧失“感恩”的社会,世界将会变得光怪陆离;一个丧失“感恩”的民族,他的祖国必将危在旦夕。但近年来.由于受到社会不良思想和家庭教育缺失等因素的影响,部分学生缺乏感恩之心.这严重影响着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笔者认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