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董清 《传媒观察》2015,(1):68-69
全媒体时代的来临,给人们带来了信息资讯的极大丰富,新闻的来源、渠道、内容、传播等都在日新月异地变化,各种虚假新闻在不断冲击人们的道德底线。新闻的真实性作为新闻曾经的最为基本的属性,又一次次拷问新闻人的良知。本文从虚假新闻现象入手,结合笔者的创作实践,提出了在新闻报道的采、编、写过程中保持新闻真实性的原则和策略。  相似文献   

2.
拷问传媒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何满足业界对“上手快,后劲又足”的人才需求?如何适应业界对专家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如何改变新闻教育脱离现实的现象?如何面对众多院校设置新闻教育?  相似文献   

3.
当然,政府直接增加就业岗位的能力是非常有限的,但政府完全可以通过制度变革推动私人企业创造更多就业岗位。问题是,政府能否真正地尊重私人企业进入市场与经营的自由?[编者按]  相似文献   

4.
4月底,曾被称为"猪流感"的疫情让生猪蒙受了"不白之冤",短短数天,就把世界生猪市场搅得一片寒彻.这场"生猪风暴"的源头,只是一个不准确的临时用名,是科学家的一种怀疑、推测,但这个消息,经过网站、报纸、电视的传播后,立刻给了猪一条"莫须有"的罪名.一时间封杀猪肉产品之声四起,人们谈猪色变,一些国家甚至做出大量屠宰生猪的决定.这一切,让我们这个生猪养殖大国中早已饱受猪价低迷之苦的农民更是雪上加霜、欲哭无泪.  相似文献   

5.
拷问意义──新闻评价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人类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中,大众传媒扮演的不过是一种工具的角色。当然,这是一种重要到须臾不可缺少的工具,有人把它比作社会前进的杠杆。而新闻评价便是决定这个杠杆能否撬动,从哪个方向撬动,撬动多大力度的监督机制──这并不排斥大众传播同时作为社会的监督机制。新闻评价的终极目的是要拷问大众传媒及其所载信息的传播意义;对拥有巨大的社会调控能量的传播媒介实施监督、制约和引导;并以此展示评价主体文化信仰与价值追求;推动大众传媒与人类社会的协调发展。一、从新闻本体出发。发现新闻是记者评价客观事实的结果。──没有…  相似文献   

6.
刘冰 《新闻传播》2006,(8):9-10,13
云南香格里拉碧洁天池“毁容”一事在媒体和社会的高度关注下得到解决。“海棠金舍”的清理工作已经结束,其残体也被彻底拆除,2004年6月14日《无极》剧组因“海棠金舍”出现质量问题撤离香格里拉,时隔近两年,残留物清理和植被恢复工作一直没有开展。媒体的高度关注,使此事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无极》剧组毁景在舆论上遭受重创。据此,建设部下发通知,严格限制在风景名胜区内进行影视拍摄等活动。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就业难:正常中的"不正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因其影响到千家万户,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它所引发的关于高等教育制度改革、就业中的性别歧视和社会和谐等沉重话题,每每成为国内报章的关注热点,是毕业生人数绝对过剩?高等院校专业设置不合理,就业指导缺失?还是大学生普遍就业能力不足?各方人士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本刊邀请三位人力资源专家,对这一问题从多角度进行分析和评论,希望能为破解困局提供一点参考胡粲然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这几年来日益凸显,今年全国应届大学毕业生人数激增至413万,比去年增加了75万,就业难问题更加突出。近日,共青团中央学校部、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合作进行了一项“200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截至5月底,2006届本科毕业生中已签约和已有意向但未签约的占49.81%,不想马上就业的占15.02%,而没有找到工作的比例为27.25%。  相似文献   

9.
媒介形态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变得逐渐多元,多感官并用,尤其是对视觉感官的强调,为这个时代打上了读图注意力指向等标签。文章将视角放置在新闻图片的生产领域,围绕新闻图片的真实性问题,分别从叙述主体性表现手法图文权重关系处理等3个方面,来探讨新闻摄影记者在数字媒体时代新兴技术与新型媒体的影响之下,所面临的新的问题与挑战。  相似文献   

10.
提2013年有699万高校毕业生就业,被戏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新闻专业“狂飙突进”式地发展十余年,供给也已远远大于市场需求。新闻专业毕业生早已面临结构性过剩造成的“就业难”,而今后的五六年中又会遭遇高校毕业生整体性的就业难题。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发挥高校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探索特色化新闻办学之路,以找到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11.
近些年,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新闻类专业"进口大,出口小"的矛盾更加凸显.新闻媒体有限的岗位本就无法容纳过剩的新闻专业毕业生,而不少媒体在招聘人才时又青睐非新闻专业的毕业生,这无疑使严峻的新闻专业的就业形势雪上加霜.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视听界》2009,(1):19-19
日前,江苏省2009届新闻专业毕业生招聘会在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举行。2009年江苏省新闻传播专业类毕业生人数增幅高达27.8%,是所有专业中增幅最大的。本次招聘会有5000余名学生进场,岗位只有近干个,供需比达5:1。  相似文献   

13.
我现在最揪心的不是外面行情和手里的股票,不是我电脑上的房地产按揭贷款模型,而是楼下即将毕业的这批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我以前曾经就这个问题发表过看法。我认为大学生就业难主要有两个原因.主要原因是中国的经济政策鼓励的是劳动密集型的出口产业,导致国内需求被压制.从而使得第三产业就业机会少。次要原因是现在的大学教育体系有问题,学生们总是在准备下一次考试.而不是在准备下一次实践.导致我们培养的人和用人单位的需求脱节。  相似文献   

14.
有关普利策出资创办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的动机一直众说纷纭.本文以撰写于1902年、发表于1904年的《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一文为蓝本,分析普利策新闻思想.与传统从新闻教育思想解读该文的思路不同,本文从新闻专业主义建构的角度,以《新闻学院》一文为主线,综合普利策传记中的“只言片语”,解析普利策对新闻业从一个职业发展成为令人尊敬的职业的设想.  相似文献   

15.
16.
一方面是法律规定刑释人员要向招聘单位坦白自己的历史,一方面是用人单位普遍存在的“歧视”心态,刑释人员求职到底应该怎么办,这个问题至今依然令人很困惑。许多刑释人员历经了无数次的求职而不能,有些刑释人员萌生了再次犯罪的念头,甚至又走上了犯罪的道路。截至5月11日晚,搜狐网上一项关于刑释人员的在线调查显示:刑释人员出狱后无业的占61.9%;在“如果无法就业,你会怎么生活”一项中,表示“或许会采取不正当手段”的占了六成。找个工作真得好难陕西省的韩新忠已经饱尝了“刑  相似文献   

17.
作为近代新闻史上重要的报人、新闻学者和新闻教育家,黄天鹏以其著作之丰、新闻活动之活跃和全面,堪称我国新闻学的拓荒人。对其新闻精神进行研究,对近代新闻史的研究有着重要意义,对于现代新闻工作者新闻精神的塑造也益处良多。  相似文献   

18.
李媛  李季 《兰台世界》2014,(11):123-124
荀子曰:"欲修政美俗,则莫若求其人。"政治的巩固和发展,首先人才培养是最大的保障和奠定自身人格的重要前提。本文将以一个全新的视角,就明初开国元勋刘基实施于官职教育重教施教思想和实践作以客观的分析和深入解读。  相似文献   

19.
荀子曰:"欲修政美俗,则莫若求其人。"政治的巩固和发展,首先人才培养是最大的保障和奠定自身人格的重要前提。本文将以一个全新的视角,就明初开国元勋刘基实施于官职教育重教施教思想和实践作以客观的分析和深入解读。  相似文献   

20.
36名大学生记者、两名中青报资深记者全程指导、6天主题采访、一场总结分享会,8月14日至20日,由中国青年报社与贵州省六盘水市联合打造的大学生记者训练营走进“凉都”六盘水,体验采访当地的清凉夏日和避暑旅游. 同时,以深度观察乡村脱贫、石油工业发展、统筹城乡区域改革为主题的大学生记者训练营在全国各地陆续展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