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11月28日,一中年妇女来泸县档案局查找其多年前的招工资料,但其原来单位是早已改制的国营企业,其档案并未被档案馆接收。档案馆工作人员了解其情况后,查阅了劳动局、该国营企业的主管局、该群众当初招工所在公社和区所属全宗的档案,终于找到其所需要的材料,在履行必要的查阅手续后,复印给她。这位中年妇女目睹了整个的查找过程,不由眼含泪花连说:"谢谢,谢谢你们耐心细致的查找,帮我解决了大问  相似文献   

2.
五月初,陪香港“亚视”董事长、全国政协委员邱德根先生夫妇去扬州观光,一路上谈了不少话。邱谈到的一些事情令我想起许多,爰笔记之,以就正于同道。  相似文献   

3.
上班伊始,档案员小左就迎来了一位客人,他激动地握住小左的手说:"同志,太感谢了,你帮我解决了大问翘呀!"小左定定神,认出这是前些天来查招工档案的老王,忙说:"没什么,这是我们该做的."老王不会用什么华丽的话语来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但从他脸上的神情可以看出小左给他帮了大忙,事情的缘由是这样的.  相似文献   

4.
彭波 《传媒》2012,(1):38-41
正"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离开扬州的深夜,这座被许多唐诗氤氲包裹的城市颇令人留恋。扬州古名"广陵",历史上曾因地理位置紧靠京杭大运河而一度繁华非常;现在的扬州人喜欢称呼它为"月亮城",尽管他们自叹如今的扬州经济远不如苏南、浙西的一些城市,但流淌在扬州血液中的"淮扬文化"却令这座苏北古城依然不减魅力。  相似文献   

5.
陈曦 《新闻世界》2012,(6):204-205
媒体对“民工荒”“保姆荒”等现象的报道,让处在农村和城市两种文化夹缝中的“边缘人”——外出务工人员,再次成为新闻报道中的主角。本文分析“用工荒”新闻报道中的媒介框架、媒介权力以及社会关系之间是如何结合的,并分析两种报纸所表现出的主题框架、框架论点、形象框架等的不同。  相似文献   

6.
针对去年“工资偏低”造成的“用工荒”,企业如今大都对员工的工资加码,开价最高的企业,普通员工每月可拿2500元工资。春节过后就有加薪的消息,对外出找工作的民工来说,似乎真的是天上掉馅饼。但在笔者看来,用工单位如在招工时候就开出高价,远比  相似文献   

7.
王健 《四川档案》2020,(1):61-61
2月16日清晨。天放晴了,广袤而舒畅的蓝,一轮弦月与初升的太阳交相辉映。此刻的我,正行进在叙古高速上。回想两周前参与市委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以来,行程近4000公里,在刚刚摘下贫困县帽子的叙永、古蔺两地悄悄地来来回回,跑了上百个点位,虽不曾带走一片"云彩",却将一幕幕画面印在了心间。车轮在高速公路上奋力地转着,一直在爬升。我凝望着窗外的崇山峻岭,从清晰的绿。  相似文献   

8.
青海107个巡回法庭如107叶小船,如箭簇驰骋在山山水水、沟沟洼洼的皱褶之中,不断努力行进在公正与效率这个世纪主题的航线上。行进中,一路上小船繁衍出许多感人的故事,装载着冤屈、喜悦以及法官的惦念……于是小船沉重了,沉重得恰似偌大的一本厚重的  相似文献   

9.
第二十二届中国新闻奖评选结果揭晓,《扬州日报》选送的消息——《就业局长"潜伏"打工探扬州用工》荣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成为扬州报业传媒集团在新闻报道历史上的一个突破. 作为地市级媒体,获此殊荣实属不易.分析下来,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这些年来《扬州日报》一直坚持的"写故事、换视角、变文风".这篇报道讲述了一个抓眼球、扣心弦的好故事:来自云南曲靖的为民好干部陈家顺,来到扬州一家企业,隐去身份、"潜伏"打工,真切体验到这里的良好用工环境后,才放心介绍数百名老乡来扬打工,其为官之道令人感佩:"当干部就是为群众打工";吃过"民工饭"更懂"民工难".这一故事,生动诠释了新时期的和谐党群、干群关系.  相似文献   

10.
全国新闻战线广泛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以来,作为一名地方台记者我有幸体验了清洁工、铺路工人、电力抢修员等多份"苦行当",作为一名媒体人,我们所需要的,不仅仅是要用镜头记录下这份辛劳与汗水,更加需要思考苦的原因,发现问题,并尽自己的所能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在走基层活动中,我来到一所名叫江淮学校的民工子弟小学。新学期伊始,1023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这条熙熙攘攘的菜市深处开始了新的求学路。这所学校只有34位教师,李秀芝就是其中的一位。中午11点,下课铃  相似文献   

11.
叶雷 《新闻记者》2008,(4):86-87
1993年,新华日报社旗下创刊不久的<服务导报>报道了一些南京女孩被以"招工做服务员"为名,骗到广东东莞去做"三陪小姐"的事件,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但不久,又有同城的媒体报道了相反的情况,究竟真相如何?当时笔者和办公室里的同事就议论起来,大家认为,前面的报道不够充分,而后面的报道又有许多疑点.  相似文献   

12.
今年春节前夕,江苏电视台组织了“农家乐”艺术团赴苏北进行慰问演出。从1月29日至2月4日,艺术团历时7天,行程2000多公里,在徐州、淮阴、盐城、扬州等地乡村演大小场次10多场,观众人次超过10万人。农民群众需要好的精神文化食粮  相似文献   

13.
8月23日,由扬州市委宣传部、市档案局等单位联合举办的"科学发展辉煌五年"大型图片展在扬州市美术馆开展,市委书记王燕文等与出席市第六次党代会的代表们一同观看了展览。展览分序展、创新扬州篇、精致扬州篇、幸福扬州篇和结束语五部分,从全市12000多件来稿中撷取了240多幅精品,以真实的画面、艺术的视角,聚焦了五年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图片展中,苏中江都机场开工、扬州火车站航  相似文献   

14.
“怪人”,广陵人士,九十年代江苏省优秀青年电视工作者王俊。扬州人似乎对“怪”有好感。古有“扬州八怪”,今有“扬州第九怪”。我面前这位“怪人”是拍摄“扬州第九怪”成功后,被冠以“扬州第十怪”的美称  相似文献   

15.
析人事档案管理中的“弃档”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弃档"产生的原因 1、人事档案的"多头分散"管理.我国人事档案管理制度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起来的,人事档案由用人单位来管理调配.然而,随着我国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化,人才流动的方式、渠道日渐增多,从而出现了人事档案管理"多头分散"的现象.如有些地方的人事档案,有的保存在用人单位,有的保存在人才交流中心,有的甚至私人保管."多头分散"管理,严重影响了人事档案的真实性和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  相似文献   

16.
北京郊区的"农家书屋"是中国最早建设的"农家书屋"之一。2005年,北京市开始实施"读书益民工程",共建设1000所"益民书屋",服务对象为京郊农民、来京务工人员、农村中小学生。  相似文献   

17.
《扬州晚报》"楼市周刊"是一个以广告发布为主体的经营类周刊。2011年,"楼市周刊"创刊8周年。一个地方楼市的发达与否,从当地楼市媒介就可以看出端睨。经过多年的精心打造,《扬州晚报》"楼市周刊"已成为扬州地区平面媒介中关于楼市新闻传播、楼市广告发布的第一品牌。总结几年办报经验,"楼市周刊"主要是做足了"三篇文章":  相似文献   

18.
在第22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刊登在扬州日报2011年3月8日上的《就业局长"潜伏"打工探扬州用工》一稿,荣获消息一等奖.作为地(市)级报纸的消息作品,能够摘取"中国新闻奖"的最高奖项,必然有它的不寻常和独特之处.这篇稿件的主要独特之处在于下述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前些日子因病住院,很高兴读到苏州大学出版社新近出版的“扬州文化丛书”八册,晨夕伴读,心神大爽,联想所及,不免要写几句。我自小在江南长大,家乡有不少淮扬客居,我对地道的扬州本话也耳熟能详。唐宋词中有许多倾倒于扬州的佳词名句,姜白  相似文献   

20.
正改革开放刚开始的那些年,中国刚打开国门与外界接触,许多基层单位并不了解国际上的一些惯例和习惯,而那时的对外交流和对外合作又异常活跃,如海潮般奔涌而来,在猝不及防的接触中,曾发生过许多趣事。地方外事工作,总体上可分为外事服务和外事管理两大功能。外事服务工作通常总是与涉外活动的"衣食住行"密切相关。以下讲的正是我所经历过的改革开放中关于"衣食住行"这类外事工作的小故事。衣着文化应重视大概是2003年秋天的某个周五,美国微软公司高级副总裁来访我所在的单位。这次高层会晤涉及到商谈当时最新的数字终端研制合作问题,因此双方的会面显得庄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