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灾后媒介伤害儿童的行为 自"5·12"汶川大地震之后,在频繁的报道中,我们看到了一些媒介伤害儿童的行为,比如,有些记者一次次强迫幸存的孩子回忆自己的恐怖经历.被埋在废墟下获救的学生,被迫向来自全国各地的记者讲述自己的不幸.这些没有底线的"爱心",构成了对这些幸存者的"二次伤害".  相似文献   

2.
在新媒体时代,新闻事件发生后,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受众关注和参与。尤其是自媒体的出现,使更多的受众开始参与新闻事件的讨论。而媒体为了争夺受众的眼球,在新闻事件报道过程中,求新求异,加大报道渲染力度。尤其是在一些舆情事件中,媒体的不恰当报道给原本受伤的当事人带来"二次伤害"。本文结合"小悦悦事件"和"杨武事件",分析媒体是如何产生"二次伤害的",以及如何避免产生"二次伤害"。  相似文献   

3.
4.
"新闻摄影是以摄影图片的形式对正在发生的事件进行新闻报道。"1在"读图时代",图片新闻以独特的方式迅速发展,在新闻传播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但新闻摄影会引起一些新闻伦理方面的争议。在突发性灾难发生后,如何使灾难新闻报道符合伦理道德,往往考验着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素养。新闻摄影在灾难报道中可能遇到的伦理问题新闻摄影具备新闻性、真实性和瞬间形象性等特性。新闻摄影主要作用于人的视觉,传递新闻信息量的多少及  相似文献   

5.
对记者来说,在稿件中再现事发现场是一项重要技能。富有现场感的稿件可以最大程度地把事发现场的情景和氛围传达给读者,使读者在阅读中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另一方面,现场感和新闻真实性有着紧密联系,不少编辑和记者都力  相似文献   

6.
“新闻摄影是以摄影图片的形式对正在发生的事件进行新闻报道。”①在“读图时代”,图片新闻以独特的方式迅速发展,在新闻传播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但新闻摄影会引起一些新闻伦理方面的争议。在突发性灾难发生后,如何使灾难新闻报道符合伦理道德,往往考验着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素养。  相似文献   

7.
人们心目中,记者职业所具有的危险性大多指战地记者面临的生命危险、突发事件可能碰到突发情况、灾难报道中的灾情以及舆论监督可能面对的人身威胁与迫害等. 有一种无形的危险也越来越不能忽视:因侵权而被告上法庭.  相似文献   

8.
王芳 《新闻三昧》2006,(12):32-33
河南电视台女记者曹爱文,在获得线索前去采访一起溺水事件时,到现场却因抢救当事人而放弃了采访,“由于一直忙着给孩子做人工呼吸,当时连溺水女孩名字都没问到。”当急救车赶来时,曹爱文又接到了另一个新闻线索,她不得不赶赴下一个采访目的地。这次“失败”的采访引来了各界好评,她被网上誉为“中国最美的女记者”,并受到了单位和上级部门的表扬。而此前不久,另一家电视台却播出了这样一则新闻:一位农民工因肺穿孔被送到医院,但因交不起手术费3000元钱,只能在一旁等待。极度疼痛使他无法站立,只能一脸蜡黄地蹲在地上,豆大的汗珠从脸上不断地…  相似文献   

9.
所谓突发新闻的“二次伤害”,主要是指在天灾人祸的报道面前、在重大突发性新闻和灾难事故的报道现场,新闻本身的客观事件已经给当事人造成了物质或精神的第一次伤害,但是,因为新闻从业者的一些不规范操作,让受害者或者当事人或者受害者的亲属等被新闻报道“二次伤害”。这种新闻报道中的“二次伤害”现象频繁出现,不仅严重影响到媒体公信力,也给事件当事人造成了极大痛苦,我们要学会规避突发新闻报道中的“二次伤害”。  相似文献   

10.
<正>针对我国目前新闻报道现状,有的受众进行了如下总结,"娱乐覆盖了文化,美女挤走了学者,明星取代了模范,绯闻顶替了事实,低俗代替了庄重。"的确,新闻媚俗已经成为一种流行倾向,在当前媒体竞争如此激烈的背景形势下,很多新闻媒体报道以名人隐私、绯闻、暴力、神狐鬼怪、色情、对普通人伤痛的冷漠再现、消费主义和拜金主义的推崇、娱乐化等媚俗化新闻为新的卖点,刺激人的生命本能,满足人的心理需求和视觉享受,从而  相似文献   

11.
深圳一名妇女遭殴打、强暴,据一些媒体报道,该妇女的丈夫知道妻子遭受暴行,却躲在隔壁,忍辱一小时后才报警。对这一事件,一些媒体的强势采访令人心寒:受害妇女在家中被媒体堵截.蜷缩在床上.用毛巾紧捂住脸,侧身避挡着镜头,而紧挨着她的,至少有四家电视台的采访话筒。有记者逼问受害人的丈夫.你为什么不救老婆,  相似文献   

12.
所谓新闻报道的“二次伤害”,笔者认为,主要是指引发新闻事件的客观事件已经给当事人或公众造成了物质或精神的第一次伤害,而通过新闻的报道又引起或造成当事人或公众物质或精神的再一次伤害。而无意中造成的“二次伤害”的后果可能比第一次伤害更为严重。  相似文献   

13.
2004年6月12日,在继阿富汗、伊拉克等地区之后成为新的“恐怖漩涡”的沙特阿拉伯,美国人保罗·马歇尔·约翰逊在位于利雅得的自家寓所门口被恐怖分子挟持。挟持事件发生三天后,恐怖分子提出要求,限令沙特当局在72小时之内释放在押的“基地”人员,否则,将杀害这名美国人质。18日,在得不到沙特当局任何答复的情况下,恐怖分子将约翰逊  相似文献   

14.
如何限制警察,慎用暴力,限制他们职业性的不信任他人从而造成对于他人的侵犯,这是首先需要严谨考虑的。这也不能仅仅通过教育,而需要有一些看得见的手段、机构,来避免警察使用不正当的暴力  相似文献   

15.
邱江 《记者摇篮》2006,(5):40-40
时至今日,民生新闻陷入了“同质化竞争”的漩涡当中,栏目定位概念的炒作,全方位贴近百姓的报道模式,尽量平民化的主持人,可以说无所不尽其余的全面民生化。民生新闻的确火了,带来了收视率,拉动了发行量,但是民生新闻之后,我们又如何进一步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在民生新闻鼎盛的时候,我们不得不思考,我们如何为百姓提供更全面、更多样态的新闻节目?一、研究民生新闻的竞争力所在,挖掘新闻的竞争力传统意义上的新闻,往往是新近发生事件的报道,而民生新闻则抓住了新近发生事件的变化以及它对百姓的意义。民生新闻之所以会受到百姓的欢迎,就在…  相似文献   

16.
本文作者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对时事新闻报道如何避免"同质化"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对策。  相似文献   

17.
“七年之痒”,指的是许多事情发展到第七年,就会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出现一些问题。就像婚姻容易出现“七年之痒”那样,新闻记者也常常饱受职业瓶颈的困扰。有人说,现在媒体是“70”“80”后的天下。他们“初生牛犊不怕虎”,他们年轻,有活力,充满着新闻激情。而许多中年的新闻记者开始步入“记者是吃青春饭的”怪圈,普遍出现危机感。  相似文献   

18.
对于媒体在“深圳联防队员强奸案”中的不当表现,或许商人会用“敬业”辩护。然而,当这种“敬业”对受害人造成“二次伤害”时,对媒体来说,它不是荣耀,而是耻辱。  相似文献   

19.
2011年10月22日发生的杨武案引起了各媒体以及人们的广泛关注。事发后媒体的报道方式以及一些受众对于杨武事件的评论同样引发了社会各界的争论。因此,关注媒介暴力对于当事人造成的二次伤害及其形成原因与相关对策,对于媒体和广大受众来说都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孙莞 《记者摇篮》2008,(12):78-79
近些年,电视民生新闻节目以它良好的收视表现和丰厚的市场回报,当之无愧地成为了国内各地方台的“宠儿”。这股“电视民生新闻热”也为电视民生新闻的健康发展埋下了隐患,同质化、琐碎化、娱乐化、低俗化等问题已引起业内人士的担忧。其中,电视民生新闻同质化现象最为明显,是各民生新闻节目普遍面临的“瓶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