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一批系统研究中国古代散文史的专著中,谭家健先生的《中国古代散文史稿》又是一部力作,全书在对中国古代散文史发展规律及散文史研究方法的探索上,体现出向古代散文实际的回归。  相似文献   

2.
为了更好地编撰古代散文史,有三个问题值得注意.一是对古代散文的文体分类要讲究科学性.为避免随意分类带来的混乱现象,取用古代文体分类规范和约定俗成的说法是必要的.二是对古代散文文学性的确认不能一概而论.古代散文是一个超级文体类型概念,由多个次一层级的文类组成.对古代散文文学性的确认,最好分类而言,不要一概而论、笼统言之.三是古代散文史的书写策略应以纪史为主、论史为辅.  相似文献   

3.
古代散文史可按大时段划分为三期或四期,应重视“非专业”的散文家.对“散文”的不同理解,规定了哪些文章可进入散文史,应重视所谓“文学”文体以外的散文文体.写一部全面、系统、深刻的、体系完整的散文通史,须有明确的“通”意识,就是贯通、全面.散文史撰写可以“百花齐放”,各种写法并行,不必求统一、求一尊,可有学术个性.要创新散文史研究和撰写,思维改变、观念改变、视角改变极为重要,这必然带来材料扩张,研究方法、撰写模式也会跟着变化,观点也必然会创新.如此,散文史撰写肯定会令人耳目一新,也必将有助于古代散文史研究向纵深处推进.  相似文献   

4.
郭预衡教授学有渊源,又自辟蹊径,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学术专长和学术风格。所著《中国散文史》,体大思精,标志着中国古代散文研究达到的最新高度。以长编、正编、简编配套,建构系列中国古代文学史教材,开拓创新,成就卓著,广受学人称誉。郭预衡教授为人为学,求实求真,学识渊博,著述宏富,体现了他鲜明的学术品格和独特的学术建树。寻绎他的治学之道、治史思想和学术成就,可以得到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散文的美质可有多种体现。依据散文作者不同的人格、志趣、经历、才学等,散文中的美可体现于思想、情致、情趣、语言、风格等诸多方面。三毛散文的美质的突出表征是浪漫之类。浪漫的情绪与氛围,浪漫的风格与笔法,充盈着三毛的散文篇章。这里对三毛散文的浪漫主调作以剖析。  相似文献   

6.
一、中国古代散文的流变与理论古人论及散文,并不是从文学角度(他们始终未能清晰地区分文学与非文学的界限)而是从文体的角度来粗略区分的.在古人心目中,散文是指与韵文、骄文相对立的一切散体文章,即便如此,不同时代,人们的认识也并非一致.在中国,这种散文的历史是非常悠久的.当文字出现后,人们便会自觉地运用文字去记录一些事件,以取代极不方便的结绳、  相似文献   

7.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是建构主义中应用最广的理论之一,“最近发展区”中的支架式教学模式能够满足同化和顺应两种适应机能,在各学科中有着广泛应用。基础教育学段的散文教学,无论是古代散文教学还是现代散文教学,都是以篇章为单位,所学即所用,提高散文阅读的实效性尤为重要,支架式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认知系统的发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散文阅读能力,建构高阶阅读思维。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散文流变史稿》是新世纪以来古代散文研究领域不可多得的学术专著。该书甚为厚重,共有76万字,700多页,思想精神和文化视野方面概括甚广。本书的问世不仅为古代散文研究者提供了一个参照,也为无数散文写作者和散文爱好者提供了一个知识性读本,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散文若干焦点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中国古代散文的总体特征、古典散文的分类、中国散文史的分期和发展规律,近二十年来,有许多学者作出了不同的分析和概括。  相似文献   

10.
“味”是我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的美学概念。本文着重对钟嵘的“滋味”说和张戒的情真,味长,气胜审美标准进行撰述,从而粗略地理出古代文论关于“滋味”说的起源、流变及其发展的线索。  相似文献   

11.
周谷城《中国通史》力图写出完整统一的中国历史,从体裁的确定到资料的取舍、文字的表述、篇章节的安排,都贯穿着这一撰述宗旨.其结构严谨,观点鲜明,自成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扬了我国古代的“通史家风”.  相似文献   

12.
"文气"说综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是古代散文理论的一个中枢性的、整体性的概念.它在散文的创作过程、文本构成、作家的人格修养、艺术功力和风格等方面都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文气"说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经曹丕、刘勰、韩愈、苏辙、刘大櫆等古代文论家的一系列论述,逐渐完善为一个独立的理论体系.以"气"论文,体现了古代文论整体性、普遍性、易感性观念.正是由于作家们注意到了作品中"文气"的贯注,从而使中国古代散文,尤其是议论散文具有了生命机制和艺术品质.  相似文献   

13.
张敏 《考试周刊》2012,(81):30-31
语文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而拥有着悠久历史文化内涵的古代诗文又是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基础模块之一。中国古代的诗歌和散文教学主要体现在对文章的诵读,通过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的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让学生从古文诵读中领略汉语言文学的精华篇章。  相似文献   

14.
比兴手法在古代散文的结尾有很多体现,先秦叙事散文中就有大量的存在,是谓结兴,主要有引诗结兴和以事结兴两种,他们对文章的主题情感的提炼以及浪漫主义的萌芽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欧阳修对于中国古代散文改革与创新具有筚路蓝缕之功.关于欧阳修散文创作阶段的划分,应当以他情感变化为主要线索,同时兼顾其思想、文章风格和创作成果等因素.将欧阳修贬知滁州、出知亳州作为两个分界点的"三段论"是恰当的.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散文”是一个具有中国古代文学特色的特定概念,既有别于现代意义的文学散文,也不同于古代论者以之与韵文相对的广义散文或与骈文相对的狭义散文。应把它放入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加以审视,寻求其流变轨迹,从实际出发,指明其不同阶段的美学特征。可以发现,作为一种文体,它乃是我国古代由初具文学色彩走向纯文学的一种发展变化的散体文章,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它不同的内涵和外延。大致说来,在我国古代文学中,除了小说戏剧、诗骚词曲以外的具有文学性质的散体文章,都属于中国古代散文的范畴。重要的在于探求它在流变过程中,有怎样的具有文学性质的美学特征。这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 一、散体为用、贵在朴真的先秦散文 中国古代散文随着中国文字产生之后而产生。卜辞所记:“今日雨。其自西来雨,其自东来雨,其自北来雨,其自南来雨。”记录的实用性,形式的散体化,语言的简短纯朴,音节的自然押韵,内容的情感内蕴,使它具有朴素的文学性质。随着社会的需要、经济的发展和文学的进步,早期的先秦散文就沿着由这种实用性派生出来的记事、说理两条路子走下去。  相似文献   

17.
由我校中文系、语言文学研究所主办的首届中国古代散文学术讨论会,于1996年9月23日至25日在我校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60多位学者出席了会议。 会议回顾了古代散文的研究历程,充分肯定了80年代中期以来的学术成果。郭预衡、谭家健两位先生做了大会主题发言。会议收到论文30余篇,涉及到古代散文的概念与界域、文体特征及分类、审美观与发展规律以及作家作品研究等各个方面。其中提出了不少新的见解。如不能以现代散文的概念看待古代散文,对先秦两汉宜宽,魏晋以后宜严;赋体之文的发展完全与散文同步,赋应当属于散文范畴;讲庸俗社会学不行,但是社会学不能不讲,个人对散文的发展可以起重要作用;“以文为戏”的文章比载道的文章更有美学兴味,而且这类文章贯穿于整个散文史。学者们就古代散文是否是“封闭性的结构(或系统)”和儒家对古代散文的影响等问题展开了论争。在作家作品研究方面,有的论文如对桐城派和明人“山水趣尚”的研究,也有新的突破。关于古代散文研究的前瞻,会议提出了一些积极的建议:散文史不要千篇一律,可以写美文的散文  相似文献   

18.
谢书雅 《英语广场》2022,(35):37-40
不同语言的篇章组织是有差别与特性的,而对这种篇章组织的分析和研究,在语言学中称为篇章分析、篇章语言学、篇章语法或话语分析。本文以老舍先生散文作品《想北平》和张培基先生翻译版本Fond Memories of Peiping为例,在语义对等、译文尽量保留原文特色的前提下,对中英文两篇散文的篇章粘连性进行了对比分析。本文选用的篇章语言学研究观点基本上来自许余龙的《对比语言学》,本文涉及的篇章粘连手段主要是结构粘连与语义粘连。  相似文献   

19.
“他者”作为比较文学形象学的概念,讲求作家创作与其阅读接受的外国文学间,并不总能用事实来阐明。《中国古代文学主题学思想研究》一书,分析中国古代中对外域文化现象载录时,体现的华夏中心主义等“他者”视界,还从以古今不同文化观念差异中,看中国古人对宇宙自然等现象的理解、古代社会两性关系的文学表现。以及“他者”眼光中,某些现象与问题的阶段性与差异性,如佛经母题在中国的接受变异。该书还试图结合一些主题史、母题史和意象主题史来展示主题学理论的具体运用,并总结古今文学研究实践中的主题学方法。  相似文献   

20.
《嘉应学院学报》2017,(3):67-70
《四库全书总目》包含着系统的文学批评思想,其中对唐代散文的批评集中体现了四库馆臣构建散文史的努力,他们在对唐代散文发展流变的全面把握的基础上确立了从起点、线索到谱系的由点及面的唐代散文史建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