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作为新一代的互联网应用,微博以其强大的开放性、简单的操作方式和较低的进入门槛等特点在我国发展迅猛。但与此同时,各种谣言借助微博传播也十分普遍。对此,本文以日本大地震为例,分析了微博时代谣言泛滥的具体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微博时代谣言的控制防范对策。  相似文献   

2.
微博是近几年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社交网络平台。从传播角度分析,微博具有传播者与受众双向可逆,传播渠道多样性、传播介质移动化、传播内容碎片化和传播指向开放性等特性。通过形成教学信息汇聚中心、开展“非正式学习”、促进互动学习、强化对信息内容和流向的管理等策略,能促进微博在教育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相似文献   

3.
微博是近几年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社交网络平台。从传播角度分析,微博具有传播者与受众双向可逆,传播渠道多样性、传播介质移动化、传播内容碎片化和传播指向开放性等特性。通过形成教学信息汇聚中心、开展非正式学习、促进互动学习、强化对信息内容和流向的管理等策略,能促进微博在教育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相似文献   

4.
微博谣言传播缘于信息匮乏与不透明、民众社会看客心理以及娱乐心态,并与微博用户身份的虚拟性与可匿性、政府管理不力有密切关系,此外,宽松的微博准入环境也是微博谣言传播的催化剂。加大政府治理谣言力度、实行微博实名制认证、构建官方微博、开辟辟谣专区、推进网络空间法制化、发挥意见领袖的舆论引导作用等是控制微博谣言传播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5.
谣言是一种古老而又常新的社会现象,它就像漂浮在社会系统中的幽灵,会对人们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而在网络快速发展的今天,谣言的传播又出现了与以往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当今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比较集中,突发性事件报道屡见不鲜。新技术——web2.0自媒体产生带来了媒介的新发展.使传统媒介不再是突发性事件报道的唯一主角。微博正在改变信息传播方式的同时也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微博的研究对转型期的中国具有意义。文章以微博信息传播方式的角度出发,探讨突发性事件中微博的传播模式、微博传播效果、微博舆论引导、微博谣言的控制和引导等切实问题。  相似文献   

7.
吴越  肖容 《教育技术导刊》2020,19(3):194-199
近年来,微博谣言因其传播速度快、扩散范围广、影响后果严重引起了公众广泛关注。网民对于微博谣言关注度程度随时间变化,关注侧重点漂移客观反映了微博谣言治理效果。因此,研究微博谣言关注度具有重要价值。以新浪微指数平台为大数据分析源,通过时序特性分析方法深度挖掘近5年网民对微博谣言关注度的时序特征。研究发现,微博谣言关注度时序是一个无明显趋势和周期的时间序列。5年中序列最大峰值出现时间与两高院出台惩治网络谣言相关《解释》的时间吻合| ARMA(1,2)模型可较好地拟合微博谣言关注度序列|手机端谣言关注度数量约为电脑端谣言关注度数量的2.8倍,前者是后者的格兰杰原因,且前者对后者的影响力为持续一周逐渐减小的正面冲击效应|网民关注的微博谣言热门信息主要集中于谣言惩罚的相关政策、重大突发事件中的媒体辟谣、明星向造谣者追究法律责任以及安全问题相关的辟谣榜4个方面。研究结果有助于掌握微博谣言关注度时序规律,从而为有效制定微博谣言抑制策略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8.
针对谣言传播过程中知道谣言真相的人会对其谣言进行辟谣的现象,结合网络的均匀性结构特征,将种群分为未知者I、传播者S、辟谣者C和免疫者R,提出了一种新的带辟谣机制的SICR谣言传播模型。首先,通过平均场理论给出了SICR谣言在均匀网络结构下的传播动力学方程。其次,利用微分方程理论分析了模型的平衡点存在性,利用下一代矩阵法计算了模型的基本再生数,根据Routh-Hurwitz准则分析了模型在平衡点处的局部渐近稳定性,根据Lyapunov稳定性理论证明了模型在无谣言平衡点处的全局渐近稳定性。最后,通过仿真实验验证了理论结果的正确性。仿真实验表明,减少传播率、增加辟谣率与免疫率能有效抑制谣言传播,且辟谣机制对谣言传播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
为解决以往研究对传播概率时间依赖性和免疫者感染特性考虑不足问题,通过引入未知者怀疑机制建立SIR-CM谣言传播模型.基于平均场理论建立SIR-CM模型的平均场方程,阐述谣言在WS网络和BA网络上的传播过程.仿真结果表明,传播概率和免疫者遗忘概率越大,传播者密度峰值越大;未知者对谣言的怀疑程度越大,谣言被关注度越高,谣言...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智能移动设备的普及,人们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网络社交媒体获取与分享信息。然而,便捷的上网方式以及自由的网络空间,也为网络谣言的产生与传播提供了条件,广泛传播的谣言可能具有极大的破坏性。因此,及时识别谣言对于保障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使用词嵌入对微博短文本进行向量化处理,然后使用朴素贝叶斯、K最近邻和支持向量机对文本向量进行主题分类,以期及时发现具有周期性出现特点的谣言。将该模型在中文谣言真实数据集上进行有效性验证,使用5 487条数据作为训练集,2 703条数据作为测试集进行分类实验。实验结果表明,K最近邻模型相比于朴素贝叶斯模型及支持向量机模型,在谣言主题分类任务中表现最佳,其F1值和分类准确率都达到0.93,表明基于词嵌入的谣言主题分类方法可及时发现周期性谣言。  相似文献   

11.
网络谣言的背后往往是网络推手的大肆炒作。网络推手以制造、传播谣言的方式来影响群体的舆论和行为,进而获取商业利益。网络推手对社会的"谣动"不仅伤害了网民情感,更扰乱了网络秩序。从传播学视角分析网络推手制造谣言的要素、手法,透析网络推手的趋利本质。同时,对如何防治网络推手的恶意炒作,消解网络谣言,正确引导网络舆论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12.
随着微博迅速发展,微博公益逐渐成为全民参与的社会活动,大力推动了我国公益事业的发展.在微博公益的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信息真假难辨、实效性不强、侵犯个人正当权利等一系列问题,需要通过扩大透明度,加大影响力、强化微博公益技术支撑平台的安全性保障、加强关于微博公益的法制建设等措施加以解决,规范好、利用好微博公益的力量,从而使我国的公益事业更上一个台阶.  相似文献   

13.
随着网络技术不断更新,微博作为一种新型的网络信息沟通平台,在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同时,必然对传统著作权保护的内容提出挑战,新的著作权侵权方式随之而来。在微博享受著作权保护的前提下,分析微博著作权侵权行为的具体表现,旨在提出规范微博著作权侵权的立法思考。  相似文献   

14.
2011年12月底,我国网民人数达到5.13亿,互联网用户的快速增长给谣言滋生提供了土壤,对网民而言,受各种各样的心理和利益因素等驱动,来自网民的谣言数量剧增,谣言种类也丰富多样,网络环境下的谣言传播有其自身的特点,把握网络谣言传播规律,防范谣言对社会造成的危害,需要政府、传统媒体、新媒体、网民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5.
随着科技的进步,新媒体时代的来临,网络已经渗透到人们的生活和学习。网络技术的发展使网民的数量急剧增加,同时"网络社会"中的网络道德问题也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网络技术从空间和事件两个方面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状态和交际方式,人在现实世界和网络世界中来回切换和过渡导致网络谣言逐渐充斥在人们的生活中。网络谣言的存在对整个社会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本文主要对网络谣言的产生、传播和危害、我国现阶段在网络谣言的防范和治理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分析,提出了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16.
微博作为一种新型的网络社交工具,凭其"新颖、快捷、共享、开放"的特性,备受大学生的追捧。它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了解世界、展示自我、沟通交流的平台,在大学生使用过程中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大学生的日常行为。而本问题的探讨,对于全新地认识微博以及防范微博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文章首先对当前课堂教学现状进行了分析,进而提出微博辅助教学的优势,接着详细介绍了微博辅助教学的意义,从微博辅助课堂教学、扩展课堂互动交流内容、拉近师生情感距离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最后结合教学实践指出微博这项新的技术引入课堂教学,必将带来全新的教学体验,它的教学效用能被更多、更好地发掘。  相似文献   

18.
在孙休孙皓统治期间,东吴国内先后爆发了三次事关吴主废立的政治谣言,其中两次发源于会稽郡而另一次也与会稽有关。以社会心理学理论为依据的研究结果表明这三次谣言不是偶然的、孤立的现象。会稽郡在东吴后期存在发生政治性谣言的条件,而且这些谣言的背后隐藏着两个"核心事实":第一,东吴君权更替极不稳定;第二,会稽士族渴望提升自身的政治地位。  相似文献   

19.
微博以其独特的传播优势,赋予了人们以广阔的话语空间,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可以将自己的所知、所想通过微博平台进行发布,同时将判断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的责任交给了每个微博发布者和转发者,任何发布和转发微博信息的人都充当着微博时代的把关人角色,促成了微博时代的多重把关局面。本文分析了微博时代把关人角色泛化以及传统把关人力量被削弱的现象,并对如何应对这种现象作了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20.
加强和完善政府对经济运行的宏观调控 ,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在分税制财政体制下 ,地方财政并不是中央财政的简单位移和复制。在市场经济中 ,地方财政的职能主要是满足地方公共需要、参与和优化资源配置、分级管理国有资产、监督经济运行。为保证地方财政职能的实施 ,必须建立、完善与地方财政职能相适应的财政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