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看图学文《南湖》为什么要写党的“一大”召开情况和游船? 二、教学看图学文时,怎样处理“图”和“文”的关系?《南湖》和《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的图文关系有什么不同? 三、在课文《种子的力》中,作者为什么要赞扬种于和小草?这篇课文的教学目的是什么?  相似文献   

2.
问:《燕子》这篇课文的教学难点是什么? 答:课文的教学难点,不是固定不变的。同一篇课文也会因学生水平的高下而不同。就一般情形而言,这课教学难点有:(1)写燕子的活动为什么就写出了春天的美景,即燕子与春天有什么关系?(2)怎样激发出学生对春天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陶冶学生美的情趣?前一点属于理解内容上的难点,后一点是思想教育上的难点。先谈第一点。课文围绕  相似文献   

3.
《要下雨了》是一篇以童话样式说明科学常识的低年级讲读课文。根据这篇课文的具体内容,我们在教学时应该注意以下三个方面。一、知识的科学性这篇课文比较细致地描绘了自然现象,准确地揭示了科学规律,必须让学生对此有个正确的理解。我们安排了这样几个教学层次:1.让学生通过自学课文,了解雨前的三种自然现象。2.抓住关键词语,研究这三种自然现象与下雨的联系。提示学生思考:①燕子飞得怎样低?为什么会飞得这样低?②仅仅是一、二条小鱼游出水面吗?为什么小鱼“都”会游出水面呢?③蚂蚁是怎样搬家  相似文献   

4.
所谓问点就是教师在讲授时提出问题的切入点.教师在讲解课文时可以设问的地方很多,但又不能随意设问,这就要优选问点.1、问点要着眼于突山重点.这就是说设问要选在点子上,问在关键处.这“点子”就是课文的重点、知识点;这“关键”就是教学的目的目标.如《将相和》可抓住题目发问:“将”指谁?“相”指谁?他们为什么闹不和?后来又为什么和好?《我的战友邱少云》可抓住“纹丝不动”一词发问:“纹丝不动”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必须“纹丝不动”?怎样“纹丝不动”?“纹丝不动”的结果怎样?说明了什么?抓住课文的重点进行设问,能使学生对文章的内容有完整的了解,从而掌握文章的重点知识.  相似文献   

5.
一、从课题切入 题目往往是文章的灵魂,也是文章文眼所在,分析这类课文就可从课题切入。如《飞夺沪定桥》这篇课文,“飞夺”二字是全文的文眼所在,教学时就可以从解题入手,围绕“飞夺”这样设计教学思路:①沪定桥在哪儿?②为什么要“飞夺”?③怎样“飞夺”?④“飞夺”的结果如何?说明了什么?再如《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也可紧扣文眼“壮”字这样设计:①课题为什么用  相似文献   

6.
《鸟的天堂》(第十一册)是一篇传统课文,如何教出新意,使学生学得主动呢?下面是这篇课文的一个教学片断。 师:请同学们读课题,想一想,用“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提3个问题。 生:我想知道鸟的天堂在哪儿?鸟的天堂是怎样的?这里为什么会成为鸟的天堂?  相似文献   

7.
五年制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二课《梅雨潭》中有这样一句话:“我们先到梅雨亭”。该句中的“先”字在课文中显得不妥。《梅雨潭》选自《温州的足迹》的第二篇《绿》。原文中的“先”字是少不得的,因为作者还到了潭边。但作为节选内容的《梅雨潭》,“先”字应该去掉,因为课文没有交代作者后来再去其  相似文献   

8.
师 :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 ,思考作者是怎样抓住特点来描写燕子外形的?(学生自由读课文 ,分四人小组讨论。)生 :郑振铎爷爷写了燕子的羽毛、翅膀、尾巴。介绍的方法有点像加法题 ,“和”是燕子。生 :对。羽毛、翅膀、尾巴是小燕子最具有特征的地方。作者用“乌黑光亮”、“俊俏轻快”、“活泼机灵”这些词语来修饰 ,很形象。生 :作者写燕子尾巴时 ,打了一个比方“剪刀似的” ,特别好。师 :同学们读得很认真 ,说得也很全面学习语言 训练思维——《燕子》教学片段@葛青松 @吴丽华  相似文献   

9.
思品课开始,老师板书课题《诚实比满分更重要》后说:诚实是一个人的优秀品质,诚实的孩子,人人喜欢。“满分”是重要的,“诚实”也是重要的。那么,为什么“诚实比满分更重要”呢?请大家自学课文。(生自读课文) 师:(抽拉一张满分的语文试卷的投影片,并在“立既”上停住)平平发现了“立即”写成“立既”,教师却打√后,为什么他犹豫起来?告诉老师会怎样? 生:告诉老师,就是让分数改正过来,这样平平就得不到满分了。生:平平在进行思想斗争,要诚实,还是要满分口师:平平后来怎样做呢?请看课文2-6节。“平平想起上学期一件令人难忘的事”是怎样的事?  相似文献   

10.
《惊弓之鸟》的故事逻辑性很强,这篇课文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好教材。在教学中,我重点围绕三个问题让学生思考:1. 更赢为什么能够不用箭把大雁射下来?2. 课文按怎样的思路安排内容的?3. “惊弓之鸟”这一成语怎样应用?我的做法是:一、通读课文,让学生熟悉故事内容。学生初渎课文以后,我就要求学生复述故事内容,  相似文献   

11.
“以小见大” ,是作文训练中常有的事。比如学了《七根火柴》后 ,写一篇“以小见大”的记叙文《记一件有意义的小事》 ,应该怎样做呢 ?一、温故。根据“以小见大”的要求 ,设计一些带复习性的问题 ,唤起对课文中精彩、关键部分的回忆 ,加深对“以小见大”的印象。如 :1 这篇课文在写法上的特点是“以小见大” ,能否说清课文“小”在哪里 ?2 从这些“小”中 ,见到了怎样的“大” ?3 为什么这些“小”能够见“大” ?思考的目的在于理解“以小见大”的含义 ,上述三个问题中 ,第三个是重点 ,也是写这类文章的难点 ,思考时必须把握两点 :一是 ,…  相似文献   

12.
从具体内容中指导学生体会思想□乌鲁木齐市天山区教研室成倩六年制课本第九册第四组课文是继第二组“怎样读懂一篇课文”以读为重点训练的单元。它编排了两篇讲读课文《董存瑞舍身炸暗堡》、《十里长街送总理》,一篇阅读课文《心愿》。这组课文内容具体、生动感人。它颂...  相似文献   

13.
《美丽的小兴安岭》这篇讲读课文生动具体地介绍了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美丽景色。根据课文内容,可将整篇文章设想成“写什么?”“为什么写?”“怎样写?”三个问题,然后进行教学。一、写什么?在学生预习默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师设计问题:这篇文章写了什么?与此同时,教师板书“花木繁茂”、“生机勃勃”、“雪景壮丽”、“硕果累累”四个词语,并设  相似文献   

14.
黄老师教五年制小语九册22课《将相和》,根据课题的特点,在导入新课时,巧揭题义,达到了开“窗”窥“室”的效果。教学时,黄老师只用几句简短的课前谈话,就十分自然地引出了课题,紧接着这样提问:《将相和》课题中,“将”指谁?“相”指谁?“和”是什么意思?“将”和“相”始终都是“和”的吗?他们为什么会不“和”?后来为什么又会“和”的呢?然后指出课文就是围绕这个课题,告诉我们“将”和“相”各是怎样的人,学习课文后,就会知道他们不同的性  相似文献   

15.
《绿》是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作,也是高中语文课本的传统重点篇目。文章所描写的绿,着笔点全在那“汪汪一碧”的梅雨潭。可是文章一开篇,用了将近一半的篇幅写梅雨瀑。为什么要这样安排?《教学参考书》认为:写梅雨瀑就是为了写“瀑流给人奇趣,使人惊诧”,“是用来作陪衬以显出‘梅雨潭的绿’尤其令人惊诧”。这一说法虽然有一定的道理,但仅仅拘泥于“陪衬”说,似乎远未尽如人意。  相似文献   

16.
略读课文的教学不同于精读课文.那么,在略读课文教学中究竟怎样做到有别于精读课文的教学?怎样体现《学记》中的教学原则?又如何实施“问题导学”呢?  相似文献   

17.
“嫩蓝的天空,几痕细线连于电杆之间,线上停着几个小黑点,那就是燕子。”这是《燕子》(第八册)一文中描写燕子停歇时美姿的句子。此句主要描写静态的远景。“痕”字更是逼真地写出了远景中电线若有若无的样子。那么,教学时怎样向学生讲清这个“痕”字呢?我是这样进行教学的。 一、在默读中发现问题 教学时,我让学生默读课文最后一小节,然后问:“你们有没有发现这一节中有什么词跟我们平常的说法不一样?”这时,学生们个个像猎人搜寻猎物一样一字一词地仔细阅读起来。一会儿,不少学生举手表示发现了问题。  相似文献   

18.
通过教师适度的启发引导,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求知,逐步走向自我完善、自我发展之路。这是教育最美好的境界,也是我们每一位课堂教学中努力追求的一种境界。我在执教《只有一个地球》一课时,首先让学生预习课文,再让学生自读课文,读完后,我告诉学生:老师要提出一个问题,请你猜是什么问题呢。这下孩子们的兴趣来了,读书的积极性高了。接下来争先恐后地发言:“老师想问课题为什么叫《只有一个地球》?”“您会问地球上的资源为什么不会再生?”“您会问我们怎样保护地球上的有限资源?”“为什么说地球是可爱的?”等等。学生们纷纷连续提出了十…  相似文献   

19.
《新三字经》云:“人之初,如玉璞,性与情,俱可塑。若不教,行乃偏,教之道,德为先。”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中做到“德为先”,可采取以下渗透方法: 一、审题入手,先声夺人。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有许多课文,只要教师善于抓住文眼提问,就会收到高屋建瓴作用。譬如教学《一定要争气》,我就设问:“争气”是什么意思?“一定要争气”是什么意思?课文写谁“一定要争气”?他为什么要“争气”?他是怎样“争气”的?他两次“争  相似文献   

20.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是一篇新增的说明文 ,作者以确凿的材料 ,翔实的数据 ,说明了黄河 2 0 0 0年来变化的情况 ,分析了黄河变化的原因 ,提出了治理黄河的办法 ,读来令人信服。教学时 ,我在学生读课文 ,初步理清线索的基础上 ,着重于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一、紧扣题眼 弄清“变化”课文题眼是“怎样”一词 ,紧扣题眼 ,教师设问 :近 2 0 0 0年以来黄河原来怎样 ?现在变得又怎样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学生轻读课文 ,划出有关词句 ,并填写下表 :时间变化的情况原因何在数千年、数万年以前中华民族的摇篮气候温暖 ,森林茂密 ,自然条件好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