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我童年的时候,广东就是一个被我的华裔同学所描写和想念的城市,虽然他们与她也素未谋面。在我1992年第一次见到她的时候,就感觉早已相熟。一天下午、在省府广州的一个小饭馆里,我偶然遇到了一个童年的朋友。他回来探望回国居住的父母,也许有一天他们会死在故乡的土地上。  相似文献   

2.
听到新世界出版社原副总编辑王作民同志病逝的噩耗时,虽然不是完全意外,因为高龄的她老化多病已经很久了,但是我和老伴仍然心情十分沉重,为之哀伤不已。她的女儿东东怕我们年纪大了受不了,坚决不让去八宝山给她妈妈送别。现在,我们只能默默地为她祈祷:祝福她一路平安地去到那一片净土上与她朝夕思慕的老公段连城同志重聚,这也是她多年来的夙愿。  相似文献   

3.
金枝 真没想到,事情的结果却是如此可悲.谁都无法相信,山林在种种折磨中挺了过来,却预料不到山里的人整整换了一茬.多年以后,我只见到一个疯女人,她骑在毛驴身上,神情悠闲地与我擦肩而过.她的丈夫心疼地扶着她的腰.我感到她很面熟,似乎与我曾经朝夕相处.猛然我想了起来,她不是山林的女主人、曾经叱咤一时的太太贞香吗?我回头拼命追赶着他们,我的头巾在风雪之中飘荡.  相似文献   

4.
芦笛 《文化博览》2007,(2):39-41
因为工作关系,我常常回国。一次在返程中,我和邻座的小女孩聊上了。她虽然离开大学校门不久,却满脸是成年人的自信与干练,举手投足间处处流露了与年龄不相称的自信与老练。她告诉我她是到美国去攻读商科硕士学位的。  相似文献   

5.
冬季的森林     
一提到森林,人们就会联想到那满目的葱郁、苍翠和浩瀚。可是,在北国,在冬季的大兴安岭,情况却完全不同。冰封大地,雪飘万里,壑似银蛇,山如蜡象,森林河宛若一条或曲或直的白色飘带萦绕着山峦。一棵一棵、一片一片、一座山一座山的松树、杨树、白桦就在这样的背景中肩并肩手挽手地肃立着,愈发透出深深山野的和谐与壮美。我是作为一名森林警察在一个深冬的季节进入这片森林的,也就是说,我认识森林首先是从她的冬季入眼的。虽然天气格外的寒冷,虽然厚厚的积雪没过了我的马的小腿,我的双眼还是充满了好奇。这大自然绝妙的造化,诱惑的不仅仅是我的眼睛,也深深地诱惑了我的心灵。大兴安岭丘陵状的山峦绵延起伏,骨子里透出的是平和与包容。银装素裹显示的不是她的单调,而是她的高贵与圣洁。乘一匹骏马,立于山巅,极目旷远而寥廓的四野,心境不由得你不沉静,胸怀不由得你不豁达。  相似文献   

6.
上一次与韩女士相聚是在1997年夏,当日寸她和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邀请我去北京钓鱼台国宾馆出席友协授予她丈夫陆文星先生“中国人民友好使者”光荣称号的仪式。会后,她与我和友协的卞晓春同志,就中外文化交流等问题作了长谈。整整六年过去了,她情系中华的赤子之心一直感动着我。  相似文献   

7.
草原寻梦     
我的梦想在草原,因为我的养母是草原人。 初次与养母见面的场景现在我还记忆犹新……墙角的青苔……朽梁上的老鼠……一张火红色的炕毡上坐着一个青春丧偶的寡妇。她一身素衣,不施粉黛,宽大的衣裤松松垮垮地套在身上,裤腿扎得紧紧的。尽管是这种打扮,可还是掩盖不住她天生丽质的娇媚。[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日本占领广州后,我第一阶段的战地报道工作画上了一个句号,因为我一到香港,合众社就把我开除了。在香港,我在宋庆龄领导下工作一年多,帮助她宣传并争取全世界支持中国的事业。  相似文献   

9.
    
两位好友聚在一处,各自讲了一件后悔之事。A 先生:上大学后的第一个寒假我是回天津过的。一天晚上9点多,我从亲戚家出来乘公共汽车回家。突然,在拥挤的人群中我发现了一位中学校友,激动的心情难以言传——她一直是我暗恋的女孩。因为她们搬家,我已六年没见到她了。最初的犹豫过后,我鼓足勇气挤过去同她打招呼。她是乘车去接下中班的母亲。我还沉浸在邂逅的兴奋中,她已到站下车了。我眼睁睁地看着她又消  相似文献   

10.
庄月江 《文化交流》2016,(10):50-52
正3月的一天,龙游画家包美珍来看我,我请她在孔府花园小坐。小包说今年下半年她要在衢州市群艺馆开个人画展,事情由美协筹备。我说好,眼下莺飞草长,到时秋花烂漫。这时我的手机响了,是阿衡(朱秉衡)发来一首配画诗,叫我看看。于是,我俩的话题便转向阿衡与小包。小包回忆,1988年她从衢州师范毕业后分  相似文献   

11.
当我与妻子2000年9月到北京的时候,终于实现了长期以来萦绕在脑际中的计划。她在北京大学得到了一个外教的职位,这样一来为我们回到中国提供了一个理想的机会。早在五年前我们结束在山东大学留学的时候,就有了这个打算。  相似文献   

12.
段东平 《对外大传播》2005,(2):33-33,38
尽管母亲生前一再吩咐,她身后不搞遗体告别,不开追悼会,丧事一切从简,不要麻烦单位领导和同事、亲友,但因母亲原单位外文局和新世界出版社的领导及她生前好友,坚持要为她送别,我们还是举行了一个简朴的告别仪式。母亲走了,她留给我无尽的思念与回忆,这几个夜晚,我辗转床侧,难以入眠,母亲平凡而可敬的一生浮现在我的脑海中。昨天父母生前好友张彦叔叔打电话询问母亲的丧事情况,他让我写写母亲,并答应给我帮助。在张叔叔的鼓励下,我决定写写母亲。尽管我文笔不佳,但还是期望以此寄托女儿对母亲的崇敬和哀思。母亲幼年时期正值军阀连年混战,她…  相似文献   

13.
“真情有约”工作室请我去给一帮单身男女们搞一次关于婚 恋的讲座。会后又有一些人要求与我个别交流,我这才注意到她,一个教数学的中学女教师。她的年龄难以判断,好象二十几岁,也可以说三十几岁。而且看不出她是否特别漂亮。她微笑着,歪着头,眼睛很亮很亮,嘴巴却小小的,鼻子高高的,下巴尖尖的,整个面色像是太阳晒不黑的鸡蛋那样,光滑而且整洁。只不过在她的嘴角上方长了一颗黑痣,很醒目。 我说:“你那颗痣点缀得很好,样子很美,显示出了个性。”她很惊讶,感动了好一会,她说她那颗痣带给她太多的烦恼,甚至导致了婚姻的失败。  相似文献   

14.
前两年我到德国去打工,在与德国人的交往中,我感觉他们单纯善良,对人的信任简直让人"无法忍受"。一次,邻居罗拉夫人敲开了我租住的房的大门,对我说:"小伙子,你能帮我个忙吗"我有些意外,像我这样连个固定住所都没有的异乡人能帮她什么忙呢她说:"我要到法国去旅游,大概一个月后才能回来,你帮我照看一下我养的热带鱼好吗"我有点犹豫,但看到她恳切的目光实在不忍拒绝。她热  相似文献   

15.
<正>“文化学刊”诞生已经十年了,我和她相识也已经八年多了。今天我们庆贺她的生日,是为了重新梳理一下我与“文化学刊”的情缘。作为一个文化人,我在“文化学刊”发表文章之前,就已经知晓“文化学刊”了。一是因为她的“名字”,二是因为她的栏目涉及到方方面面,可以说这是一份实实在在的“全国唯一的综合性文化学术期刊”;三是因为她的掌门人曲彦斌兄长为人忠厚、知识渊博、  相似文献   

16.
我欠的债     
现在我是一个人过日子,一个女儿一星期来看我一次,拿拿报纸,送些食品,还帮助做些零事。有一次,我忽然向她道歉:几十年前,我狠狠打过你一次。"我早已经忘了,爸爸,我一点印象也没有了。"可不是,她的儿子已经上大学了。我极不耐烦地对待过妻子李叔华(当她病重的时候)。她子宫里长了一个肉瘤,流血不止,躺在床上不能动。她对我说:"在床旁柜子抽屉里有一瓶云南白药,可以止血,你帮我找一找。""这半夜三更,怎么找"我近乎咆哮了。她只温和地回答了一句:"将来你要后悔的。"现在她死亡已经二十几年。我追悔无及。我们  相似文献   

17.
我的朋友打电话给我,告诉我一个令她异常懊恼的消息:她那没有结婚的女儿怀孕了。我的朋友向我叙述她的女儿终于说出这件事时那可怕的一幕。朋友夫妇谴责她,斥骂她,用各种所能想像到的恶劣的语言来责备她。我的心为他们疼痛。我能帮助他们在这条鸿沟之上架起一座理解的桥梁吗?我觉得很沮丧,因为面对这种困境,我也想不出好办法来。但  相似文献   

18.
亲爱的孩子们,在这个世界上,你们是我最爱的人。我一直为一件事揪心不已:我死后,谁来照顾你们、关心你们?我决心找到一个人,把你们托付给她。现在,我终于找到她了。对我来说,她是最善解人意的,也是最有人情味的。就如同时下年轻人说的那样:她总能触动我心底最柔软的部分。我希望,你们能认她做干娘。她,就是虚假广告。我的大儿,你身体不好,你缺锌、缺钙、缺各种维生素和氨基酸,  相似文献   

19.
刚刚翻译完〈我的中国同事——陈休征〉的章,关于她的点点滴滴便纷纷朝我走来。也不知为什么,自从我们出版社的总编病危、去医院探望并随之即闻去世的噩耗后,我的心情便一直不好,总是沉浸在一种深深的哀痛与缅怀之中……总是在想——怎么会呢?  相似文献   

20.
秋婶     
我和秋生是发小,小时候常到他家玩。他五岁那年,爹上山砍柴被蛇咬了一口,没走到家门就死了,她娘也成了寡妇。我们那地方的习俗,寡妇都随儿称呼,平辈叫她秋生娘,晚辈就叫秋生婶,我们嫌拗口,干脆叫她秋婶。寡妇一般都穿黑褂子,俗称黑寡妇,但秋婶不同,她偏喜欢穿花衣服。她不光出门穿,居家也穿,头发总是弄得油光水滑的。在我眼里,她是全村最俊俏的女人。她心眼也好。常炒豆子、花生给我吃,还给我缝补挂破的衣裳。我家兄弟姐妹多,我娘顾不过来,有时我甚至觉得,秋婶比我娘还亲。后来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