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本文从体悟常道、金丹正途、应世之学等三个方面分析了近代著名道教学者黄裳所著《道德经讲义》的诠释思想。通过气的概念和玄关一窍理论,将老子之常道落实到修炼丹道,言丹道又不离治世之道,这就是黄裳诠释《老子》的内在理路。这一诠释理路,既体现了道教老学解《老》的一贯传统,同时也反映出近代道教学者在诠释《老子》过程中所作的新的理论探索。  相似文献   

2.
<正> 《老子》一书,在先秦两汉就受到诸子重视。《庄子》、《管子》、《韩非子》、《楚辞》、《吕氏春秋》、《淮南子》等重要著作,都先后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思想。因而,老子被史学家司马谈尊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但东汉后期,一些妖人、方士在《老子》中寻找他们所需要的理论根据,于是将神仙术改为道教,方士改称道士,哲学家的老子也被神化为道教教主。此后,哲学家的老子便隐藏在经院之中,神仙家的老子则广传于世。  相似文献   

3.
《抱朴子内篇》是道教史上里程碑式的著作,是魏晋神仙道教的代表作,也是集战国至魏晋的道教理论和方术之大成的重要典籍。《内篇》的本体论思想在道教思想史上有着承前启后的地位,分析了“玄”作为宇宙本体在葛洪神仙道教思想体系中的重要性,以及“玄”、“道”、“一”三个概念在葛洪神仙道教思想体系中的关系,论述了葛洪本体论思想对老子、文子、关尹子以及庄子等先秦道家以及早期道教中的本体论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4.
最初,《老子》一书并无专门书名,只用作者姓氏“老子”称之。西汉时,开始有人拟“六经”而称之为《老子经》。东汉末年,道教兴起,许多道教团体纷纷以老子为宗,尊其为教主,其书《老子》亦为道教信徒附以宗教化、神秘化的色彩。魏晋之际,随着道、佛之争的激化,以梁谌、王浮为代表的楼观道为了抗衡佛教,以汉代流传的老子、尹喜“西升化胡说”为依据,大量造作经书,《老子》又名《道德经》应在此时。  相似文献   

5.
《老子》是战国时期成书的一本哲学著作。全书分上下两篇,81章,5000余字;上为《道篇》37章,下为《德篇》44章。因其在汉代以后被尊为道教经典,故又称《道德经》。关于《老子》的作者,学术界颇有争议,但一般认为它反映了春秋时期楚国苦县(今河南省鹿邑县)厉曲乡人老聃的思想。《老子》是一部博大精深的智慧宝典。以《老子》道家思想和孔子儒家思想为基础形成的儒道互补文化,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历史基础。《老子》思想不仅对我国古代的哲学、政治、军事、宗教、医学、养生、气功和武术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道家思想是道教的思想渊源之一。道家哲学一直有“为我”、“贵生”、“全生”的传统,注重保养身体、延长生命。这个传统经杨朱、《老子》、《庄子》再到黄老道家发展下来,养生的理论和方法越来越丰富、精细。这些理论及方法在案汉时代特别是东汉时期与神仙方术相结合,最终在早期道经中演变为长生成仙的宗教信仰。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文化名人中,老子是被成功神化的典型。成功神化老子,道的神秘色彩是其原始理论依据;《庄子》的体道理论为神化老子奠定了社会心理基础;司马迁《老子传》提升了神化老子的社会心理效应;汉代独特的文化生态促成道教完成了神化老子的工程。  相似文献   

8.
纵观古今,我国文人受道教文化默化潜移之例数见不鲜。汤显祖视《牡丹亭》为其众多戏曲中较为满意的一部,他将自己的道教思想融入于戏曲创作中。《牡丹亭》这本戏曲无论是在思想上,还是在文本内容中都呈现出鲜明的道教文化特征。从《牡丹亭》的生命主题与道教哲学,形存魂不灭与道教形神俱练理论,詷药而回生与道教医学三方面来阐释《牡丹亭》中的道教文化,可以更好地体会《牡丹亭》中蕴含的道教生命意识及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9.
一、柳宗元对道家的态度《老子》和《庄子》是道家的主要思想资料,柳宗元对道家的态度,可以从他对《老子》和《庄子》的评论及其运用中看得出来。对于《老子》,柳宗元有一段很重要的话,明确表示了自己的态度。他说:“太史公尝言:‘世之学孔氏者,则黜老子;学老子者,则黜孔氏,道不同不相为谋。’余观老子,亦孔氏之异流也,不得以相抗。又况杨墨申商、刑名纵横之说,其迭相訾毁,抵捂而不合者,可胜言焉?然皆有以佐世。”(《柳宗元集》662页)认为老子的思想只是孔子学说某个方面的变化发展,二者并没有根本的矛盾;更重要的是…  相似文献   

10.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我国哲学史和思想史上的大家巨擘;《老子》一书作为道教的“圣经”,也是中华化的精华。拂去其高邈虚玄的烟雾,其中的内容博大精深,言近旨远。老子所阐发的大多是喻君王治世安民之道,正邦修身之德,但其思想的光辉,穿越几千年时空,对后人处世生存具有深刻的影响。重读《老子》,深觉教育真谛也蕴涵其中,现仅从对班主任工作启示的角度,谈几点粗浅之见。  相似文献   

11.
宋元时期是老学发展的一个高峰,不但解<老>著作众多,而且学术观点各异.本文通过对王安石、宋徽宗、江澂、程大昌、杜道坚老学著作的考察,认为以儒释<老>是该时期老学发展的主要特点之一,并且,从王安石将老子的自然之道与儒家的经世之学结合起来到杜道坚把<老子>解释为一套"皇道帝德”之术,可以得出一条较鲜明的思想线索,即老学不断与儒学和现实政治靠拢、合流,从而反映了宋元时期孔老同归、儒道交融这种思想发展的历史总趋势.  相似文献   

12.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是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的理论,简称为"一二三"理论,是其思想的精华,贯穿整部《道德经》。文章对"道""一二三"和"万物"在《道德经》里的论述进行了解析,以期打开老子思想研究的一个视角。  相似文献   

13.
"道"是中国思想文化核心范畴之一。从古至今对《老子》的"道"的解读却有些粗略,没有真正指向"道"的本义。《老子》的"道"不是具有"生产"功能的实体,不是规律法则,不是辩证哲学观念,不是退隐生活情态,它不是"什么"。《老子》的"道"指向的是万事万物成为万事万物的"成为",是万事万物如何不被扭曲、遮蔽、掩盖,而如其本身一样地成为自身的"如何"。  相似文献   

14.
黄娴 《闽江学院学报》2012,33(3):111-118
文学家黄曾樾早期在法国出版的学术代表作《老子、孔子、墨子哲学的对照研究》是一部重要的哲学专著,同时也是研究先秦诸子散文的重要文献。作者通过老子、孔子、墨子哲学思想的对照研究,提炼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通过中国先秦哲学家同柏拉图、雷慕沙等西方名家学术思想的比较研究,促进中西文化的融通。由于该书是法文本,国内学术界对该书的研究几乎还是空白。  相似文献   

15.
与儒、佛相比,“道”对于道家、道教来说更有根本的、全面的、深刻的意义。道家、道教离不开“道”,名实相符,“道”也在道家、道教思想文化中得到充分的发展,由此而形成中国所特有的“道学”。道学的研究重点主要包括老庄学、黄老之学、道教经史等相关内容。  相似文献   

16.
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老子”, 王安石、王雯、吕惠卿等人都注解过老子,他们解老的共同特点是授儒入老,将儒学与老子之道论结合在一起。此种结合不仅反映了王安石学派力图授引老子思想为现实政治服务的宗旨,而且充分反映了宋代以后儒道合流这种思想发展的历史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7.
先秦时期,儒、道、名、法、墨等家对"名"均有自身独到的看法。而《老子》对"名"的论述最富有哲学意味,《老子》通过对"名"、"道"、"言"的解析,展现了其独特的"名"论,并进一步论证了"有"和"无"落实到"名"的区域之后,"有名"、"无名"的区分与关联。  相似文献   

18.
对过去学者提出的部分战国时期楚方言的阳声韵部的语音特征如东冬合韵、东阳合韵等提出质疑。根据((楚辞》、《老子》等传世文献以及上博楚简、郭店楚简以及部分两周时期青铜器等出土文物的韵文部分并参考西汉辞赋的用韵情况对楚方言的阳声韵部合韵状况进行综合考察,认为元真合韵,耕真合韵,.m尾韵具有相当的独立性是楚方言特有的音韵现象。  相似文献   

19.
针对儒家的仁义道德教育,老庄提出了道德教育的减法原理。他们认为,道德境界是不可以通过教来达到的:人们不能像传授自然知识那样,通过传授道德知识让一个人变得道德;在道德教育上,知识的积累是无效的,儒家的道德教育不仅没有使人变得更道德,反而造成了道德的进一步堕落。符合自然的道德教育,应该沿着相反的方向进行,即通过减损知识进而减损人的欲望,清除文明对于人的心灵的污染,复现人的素朴本性。  相似文献   

20.
工农联盟问题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这个“农民国度”里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过程中不得不加以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但在找到并确认“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全国政权”这条中国革命新道路之前,“城市中心论”是全党的共识,毛泽东也曾受到“城市中心论”的影响。中国革命发生了从城市到乡村的重心转移后,毛泽东辩证处理中国革命实践中工人运动与农民运动、城市与乡村的相互关系,中国革命新道路得以开辟;也正是在探索这条革命新道路上的实践,给予了毛泽东工农联盟思想植根的土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