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毛泽东说过,"诗要用形象思维。"任何诗歌,包括儿童诗在内,都是诗人形象思维的结晶。诗歌靠什么发挥它的功能?靠的是情(感情)理(哲理)象(形象)。这也是诗歌的三个基本要素。情能感人,理可喻人,象则为诗之貌,诗以象示人。  相似文献   

2.
叶燮和布瓦洛是同一时代的人,分别是中西理性文学的代表人物。两人不约而同地用理性为文学、为艺术立法,以期创造更为合乎规范的精神世界,乃至现实生活。由于二人各自哲学思想、文化上背景的不同,对理性的认识又有各自的特点,叶燮从朴素唯物主义出发,以辩证的眼光看待情和理,布瓦洛以唯心主义为指导,突出强调理性的绝对性。  相似文献   

3.
文学作品中的“意象”(Image)是一种以语词为载体的修辞艺术的基本符号,它是语言表达中的一种文化情感的郁结。情感性是修辞意象的显著特征,其在文学表现中起到三个作用:一是言不尽意,立象以尽意,象以情为先;二是形成超强的可视性;三是凸现作品风格,彰显作者个性。  相似文献   

4.
唐诗虽以风神情韵擅长,却也不乏理思的普遍构成,唐诗中一些传之不朽的名篇,大都蕴涵着深长精妙的理思。立象尽意、即物寓理,思与境偕、理融无迹,辞以情发、理偕情行,理虽直陈、语短意新等形态特征,彰显出唐诗在古代诗歌理思演生上的经典性、样本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神包含情的内容、人格的内容,并借形得以表现,这为明清小说等叙事类文学的以形写神论打下了理论基础。要想使作品传神,就要做到写形、写情、写人格精神融为一体;对社会生活和人物进行长期深入的观察、体验、分析和研究,熟悉人情物理;依据人情物理设计、安排和驱遣作品人物,构思并刻画出符合生活逻辑的人物言行举止。  相似文献   

6.
冯梦龙提出“情教”的理论命题,主要缘于三方面的思想认识:一是“情”一元论的世界观;二是“情为理之维”的“情”、“理”观;三是“六经皆以情教也”的经典体认。这三方面的思想认识共同构成了冯梦龙“情教”思想确立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肜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和环境的描写反映复杂的社会生活的一种叙事性文学体裁。它有三个特点:一是能够多方面刻画人物,塑造有血有肉、生动感人的人物;二是能够表现完整、复杂的故事情节:三是能够具体地描绘各种复杂的环境。在阅读一篇小说时.我们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呢?这通常让学生,甚至老师感到迷惑。我认为,阅读小说可...  相似文献   

8.
王夫之诗论的哲学立场是性情论和理气论。性情论明确规定了"情"的内涵,用"性"来约束"情",确立了诗学上的"正情"说,并为"情景论"中的"情"提供了理论支持;理气论则以"理-气-形"的逻辑理路,"理""气"并重,启发了"情景论"的"现量"方法,并赋予了其"神妙""流而无滞"的诗境以哲学深度。对王夫之诗论的哲学立场加以考察,不仅有助于理解哲学家王夫之,也有助于理解文学批评家王夫之,尤其有助于理解兼哲学家与文学批评家于一身的王夫之。  相似文献   

9.
一般文艺理论对文学形象的把握一般依靠的是“知人论世”,但与文学形象密切相关的创作主体的创作意识及在作品中呈现的情象结构,却往往被忽略。创作主体与其创造出来的文学形象之间会形成互相对应的形象体系,情象结构在文学作品中构成的文学形象体系,能为把握文学形象创造及内涵提供新的诠释角度和相对客观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抒情是我国古典文学的传统和特色,抒情需要借助一定的方式,以实现情感的对象化、物质化.随着文学形态由四言诗、骚体到赋体的变化,结构诗文的抒情方式自然也会有所不同.在这一抒情方式发展演变的过程中,纪行赋抒情方式的多样性及其创造性值得注意.本文主要以<北征赋>为例,从情以景观、情以事观、情以理观三个方面考察之.  相似文献   

11.
本文将《阅微草堂笔记》中的情感故事分为三类:一种是异性之情。第二种是同性之情。第三种则是"反理"之情。这三情的故事之中,有着大量的栩栩如生对于人物体态、声色与言语的身体描写,尤其是小说中人物身体的形态语言所带来的审美体验是十分重要的。由舒斯特曼的身体美学作为出发,进一步发展与延伸,微探中国古典小说中对于人物身体的描写的精妙与丰富,领略中国古代文学身体美学独特的魅力。  相似文献   

12.
明清江南文学既是宋元文学之深化,又是近代文学之预演。明清时期士商的融合培育着新的商业文化,表现为非儒观念与民间文化的结合,雅俗文学的对流互动成为时代的显著现象。明清文人以言情为最主要的写作策略,言情以张欲,言情以反理,言情以明性,其作品内容包含着雅与俗的分合消长,娱乐与教化的彼此纠结,最终达成言情以启蒙。讨论主要从三个层面展开:一是文学形态层面,即雅与俗之分合,娱乐与教化之消长;二是文学主题层面,表现为从"原欲"到"情本"的跨越;三是文学精神层面,江南区域之文学经典高扬启蒙大旗完成对雅与俗、娱乐与教化的双重跨越。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比较张爱玲的<倾城之恋>、施叔青的<愫细怨>和王安忆的<香港的情与爱>,发现三篇小说以香港为叙事背景设置了相似的人物文化身份和文化关系,但三位女作家在相似的文化语境中展开了不同的思考.香港文化隐喻了无限可能的文学意义,给予了三位女作家丰富的文学想象空间.  相似文献   

14.
情感教育从概念上说有广狭之分,但从本质上说它是一种生命教育。它具有三大作用:一、能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二、能促进学生智力的健康发展;三、能促进学生品德的健康发展。本人认为情感教育的基本方法有五种:一、以理育情;二、以情育情;三、以意育情;四、以行育情;五、以境育情。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的新诗与古诗有着诸多差异,但二者间的血缘关系仍很明显,中华民族文艺创作的一些根本传统仍贯穿其中,意象艺术就是其一.中国现代诗歌对古代诗歌意象艺术的传承,主要表现于四方面:以象表意,以象谋篇,以象造境,以象言理.这些传承体现了本民族某些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文学观念.  相似文献   

16.
抒情诗在由情感化向情境化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诗歌在情与景的表现中渗入哲理,在情、景、理的关系中,情和景上升到达理;二是玄言诗以阐述哲理为主旨,“理过其词”、“淡乎寡味”,极少出现的景与情也成为了阐述玄理的手段;三是陶渊明的田园诗把玄学理论中的自然意识由哲学境界发展到了审美境界,他的田园诗以及谢灵运开创的南朝山水诗,将抒情诗从情感化引向了情境化。这三个发展阶段正展示出了魏晋文人诗歌发展情、景、理三者关系中理的渗入、异化和复归的轨迹。  相似文献   

17.
阅读共情力作为人文关怀的重要方式,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古诗词教学可以采用“激、体、悟、透”四步教学法和“熏、浸、刺、提”四字文学主张相结合的策略:创境激情,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喜爱之情;读演体情,促进学生对古诗词的深层理解;善想悟情,引导学生创新学习方法;品象透情,推动学生深入领会古诗词的意境,助力阅读共情力的培养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山乡巨变》中,“劳动”之理和“革命”之理对张桂贞的个人之“情”呈现出压抑态势,而对盛佳秀的个人之“情”则呈现出高扬倾向。周立波游弋于现代抒情和传统叙事之间,凸显了一个文学本土化探索者的身影。  相似文献   

19.
《红楼梦》在创作上对传统的思想和写法的冲破主要表现在:赋予“闺情题材”小说以深刻丰富的社会内容;冲破封建政治的束缚,表现发人深省的主题;一反类型化,塑造出独特的真的人物;摆脱“大团圆”的俗套,写出了惊心动魄的社会大悲剧;注重以环境描写烘托人物的思想性格;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取材于现实并带有自传色彩的小说;具有个性色彩的人物语言。  相似文献   

20.
今年暑期到华南、西南等地转了一圈,收集了一些名胜之地的楹联,读后有些感触。何谓楹联?一般来说,楹联是指刻写在人文景点或建筑物(包括庙宇)门牌两边的对联。它和其他对联一样,小巧玲珑,蕴含情韵和道理,古今之人都喜爱,因而是中国的一种传统文学样式。名胜楹联的旨意和写作技巧有些独特之处,本文试以华南、华中、西南地区部分楹联为例,说说自己粗浅意见。一、名胜楹联的旨意名胜楹联的旨意大体分为三类,一是寓理,寓教诲之理,容天文气象、历史人物典经,述抒心理观点;二是抒情,通过描写山水、园林等自然人文景观以致情;三是近似于宣传广告,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