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清晨,伴着山中清脆的鸟鸣,挟着凉爽的晨风,望着薄雾后徐徐上升的红日,我们从宜川出发,向着本次夏令营的最后一站——壶口瀑布进发了。大巴行驶在如画的绕山公路上,给人感觉路途并不遥远。大约一小时后,大巴驶上了高约70米的黄河大桥,从车上俯瞰黄河,黄河没有一丝波澜,平静如镜,没有一片绿色,浑黄如土,没  相似文献   

2.
观壶口瀑布     
小时候,爸爸给我讲了一个美丽的传说—鲤鱼跳龙门:相传黄河上有一个龙门,鲤鱼只要逆流而上,跃过龙门,就能变成龙,腾云驾雾,遨游在九天之上。今年暑假,我就亲眼所见龙门传说地—壮丽的壶口瀑布。那气吞山河的场面,令我终生难忘。8月9日下午4点多,我们全家三人来到了延安市宜川县壶口乡。导游再三叮嘱:“今天下雨,这个时候来看瀑布是最壮观的,但也是最危险的,不要站在崖边,注意安全……”  相似文献   

3.
冼星海一生创作有四部大合唱——《生产大合唱》、《黄河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牺盟大合唱》。这四部大合唱的创作是在抗日战争背景之下,以人民革命斗争和生产劳动为题材,以创新的手法和进步的技巧写作而成,它们的成功创作,不仅在抗日战争期间给抗日军民以极大的精神鼓舞,同时,作为音乐界的一大创举,也将中国新音乐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本文将对冼星海四部大合唱进行整体性的浅要分析,通过对其作品创作中共性与个性的总结,相信也会给今天中国音乐的创作以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钢琴协奏曲《黄河》作为钢琴史上的一支奇葩,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曲式结构以及“民族性”矗立在中国音乐的历史丰碑中。本文将以它与《黄河大合唱》的关系和曲式结构展开比较。  相似文献   

5.
《黄河大合唱》作为中国延安文艺创作群体创作出来的第一部合唱套曲,无论是音乐艺术本身,还是其文化内涵上具有划时代意义。文章从套曲形式、音乐曲调、歌词意境三个方面入手,探讨了《黄河大合唱》具有"西为中用"、"曲调的民族性"、"抗战、爱国"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6.
《黄河大合唱》是一部大型史诗性声乐套曲,作品发表70年来一直传唱不衰,历经时代的变迁和岁月的磨练,它弘扬的民族精神和散发的独特魅力更加耀眼。其审美价值主要是作品表达了真挚、深沉的民族情感。本文拟从三个方面论述。首先是作品文学情感的真实表达;其次是音乐形式的真情演绎;最后是音乐旋律与歌词内涵紧密结合在感情上做到了淋漓尽致的表达。  相似文献   

7.
由冼星海和光未然共同创作的《黄河大合唱》是我国的经典声乐作品之一,其丰富的音乐特征、多元的音乐形象彰显了红色歌曲不可比拟的魅力。这首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虽然是战争年代,但是在国家环境相对和平稳定的今天,它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始终鼓舞着中华儿女不断前进。本文笔者首先从《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背景和音乐文学特征出发,分别从音乐情感、爱国主义精神与鲜明的民族色彩等方面解析《黄河大合唱》浓郁的艺术特色,最后介绍男声独唱、女声合唱以及女声独唱在《黄河大合唱》中的演唱技巧与处理方式。  相似文献   

8.
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和声乐套曲《黄河大合唱》都是凝聚着民族精神的音乐作品,涌动的主旋律是抒发爱国主义精神。两部经典音乐都是祖国处在危难屈辱的背景下,抒发的对祖国母亲的颂歌,旋律壮阔、高亢、激昂,节奏生动多变,色彩丰富鲜明。  相似文献   

9.
《黄河大合唱》是我国合唱史上一部不朽的名作,其艺术价值不仅仅存在于音乐表现上。文章以关注音乐文学审美价值的视角对《黄河大合唱》的歌词进行探讨,主要从“以诗为号角引领抗日救亡运动”、“以母亲河的气魄昭示中华民族的伟大”、“以黄河儿女的坚韧颂扬民族精神”、“以诗的内涵确立乐的形式激起人们的共鸣”、“以文字营造意境烘托气势恢宏的氛围”五个方面论证作品的音乐文学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0.
冼星海、光未然创作的《黄河大合唱》自诞生以来,始终以激昂的斗志激励着中华民族的前进。这首声乐作品不论是在战火纷飞的年代,还是在幸福美好的今天,都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鼓舞着人心,体现了音乐艺术的多元化功能。《黄河大合唱》作为一部经典的声乐作品,展现了丰富的音乐特征,塑造了多元的音乐形象,在演唱的二度艺术创作中也充分彰显了红色歌曲特有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1.
每一部文学作品都是一种多层面的结构存在。不同的人从不同的层面入手进行研究和阐释,能够获得不同的评价,形成文本的不同意义。《黄河大合唱》经典地位的建构过程,实际上是来自政治、学界和海外的不同力量从《黄河大合唱》文本不同层面进行研究和阐释,获得契合自己最高标准的层面意义,使其合法化并获得中心地位的过程。论文将对建构《黄河大合唱》经典地位的多种阐释力量进行考察,研究其经典化的历程。  相似文献   

12.
《黄河大合唱》作为现代中国音乐史上的一朵奇葩,具有不可替代的艺术价值与政治意义。通过对其历史脉络进行分析与深层发掘,可以较为清晰地观察到《黄河大合唱》与西方音乐及“民族形式”问题的渊源。受中国近代音乐发展潮流影响,在包括苏俄文艺政策在内的多种因素推动下,《黄河大合唱》的诞生与成功又成为了推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13.
《黄河颂》是苏教版七年级下册《歌词三首》其中之一。歌词节选自《黄河大合唱》第二章,作者光未然。讲授本课时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地理教科书上说黄河注入渤海,可是为什么歌词是‘从昆仑山上奔向黄海之边’。是不是作者写错了?”我带着这个问题走进图书馆,翻找资料时又发现作者在《黄河大合唱》第三章《黄河之水天上来》中描述黄河“注人浩浩的东海”。  相似文献   

14.
正我去过繁华的上海,秀丽的苏杭;游览过举世闻名的长城,金碧辉煌的故宫;跨过奔腾的长江,咆哮的黄河……而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以山清水秀而驰名中外的桃花谷,它那壮丽多姿的容颜,曾使多少游客陶醉、流连忘返!今年的国庆节,我和桃花谷有了第二次的亲密接触。那里群山连绵不断、高大雄伟,有的像沉稳的骆驼,有的像可爱的乌龟,有的像机灵的小狗,有的像温柔的绵羊……真是多姿多彩,形态万千!来到桃花谷入口处,我仿佛被一种熟悉的力量  相似文献   

15.
钢琴协奏曲《黄河》是殷承宗、储望华、刘庄、盛礼洪、石叔诚、许斐星于1969年根据抗日战争时期的救亡歌曲《黄河大合唱》改编而成——表现手法上,运用西洋古典钢琴协奏曲,以标题性组织的形式写成;曲式结构上,融入船夫号子等中国民间的音乐元素,体现了中国传统风格。  相似文献   

16.
最关键的2分     
光未然创作《黄河大合唱》歌词,写到:“风在吼……”这一句时,他想到当时只有:驴在山道上奔波,于是写下“风在吼,驴在叫,黄河在咆哮……”但他感觉还有瑕疵,:于是去拜见诗人贺敬之。贺敬之问:“你给这首词打多少分?”光未然大着胆子回答道:“98分。”贺敬之笑了:“和我心目中的分数一样。”光未然疑惑地问道:“您能指教一下哪一处...  相似文献   

17.
品江南     
<正>味道是每个人独有的记号。[出语惊艳,闪耀着哲理的光芒,而且紧扣材料,一鸣惊人。]迷恋于果汁的香甜,那是对青春味道的追寻[似乎没有联系,又似乎有点联系。仔细回味,还确实有那么一回事];沉溺于咖啡的苦涩,那是对逆境的憬悟;执著于泉水的恬淡,那是对江南的难以释怀。[语言确实有点生涩,但这种生涩并不影响阅读,反而给文章增添了许多"声色"。]而我,正是陷入江南的霏霏烟雨中难以自拔的人。  相似文献   

18.
<正>一头有灵性的非洲象2014年6月13日,肯尼亚野生动物保护组织"察沃信托"沉痛地宣布,他们在"非洲象王"萨陶经常出没的水源附近发现了它的尸体。《华盛顿邮报》称,它是被偷猎者用毒箭射死的。偷猎者残忍地劈开它的面部,盗取象牙。萨陶被认为是世界上个头儿最大的非洲象。它年约45岁(一说为50岁),因长可及地、每根超过45公斤的巨  相似文献   

19.
历史上民歌曾哺育过文人、音乐家和职业艺人,今天仍是作曲家不可缺少的养料。“五四“以来优秀音乐家的许多经典作品都是曾从民歌中吸收了营养。如冼星海《黄河大合唱》中的《黄河船工夫曲》、《河边对口曲》,中国具有民族风味的歌剧《白毛女》的主题取材于河北民歌《小白菜》,山西民歌《捡麦根》等。  相似文献   

20.
瑞士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他认为人的身体就是最好的乐器,在尊重音乐本身的前提下,运用体态律动的三个基本元素:时间、空间、力量,将体态律动融入音乐中,运用人体各个部位体验、感受音乐要素以及综合要素下的音乐情绪。体态律动这种最原始的直观的艺术实现方式,与音乐的结合,正是内心听觉的外化表现,同时也实现了对音乐情感体验的直接转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