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的扩展和质的界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组成部分为了对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取得共识 ,不妨先从思想政治教育的组成部分谈起 ,在广阔视野的感性认识基础上 ,更便于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既然思想政治教育是有关思想和政治的教育 ,那么 ,可否用下面简单的公式 :思想政治教育=思想 政治 教育这一表达方式虽然粗糙了些 ,但却非常明了。困难在于理论界对“思想”、“政治”、“教育”也有着不同的理解。对于思想的理解 ,在思想理论界 ,在教育实践活动中的人们往往从各自的理论框架、各自的活动领域对它进行论说 ,比较有代表性的解释有 :(1)“思维活动的结果。属于…  相似文献   

2.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通过参与观察扎根人民群众的社会生活,既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社会结构变迁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外在挑战。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顺利“进入现场”开展参与观察需要有基本的知识储备、恰当的入场方式和良好的信任关系。在“深入现场”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需要“将心比心”,使自己和研究对象达到“视域融合”,并通过深度访谈达到移情理解。这过程中研究者不仅要“悬置”态度保持客观性,而且要在理解研究对象的基础上建构社会世界的一般规律,从而“跳出现场”达到超脱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的理论提炼需要在理论资源与经验事实之间“穿梭融合”,在理论建构与经验研究共同作用下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生产。  相似文献   

3.
邓小平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在现时代的新发展。邓小平的思想政治教育“三论”,是指邓小平的“思想政治教育关键地位论”、“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内容论”及其“思想政治教育重要途经论”。深入研究邓小平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不仅对于准确把握邓小平理论的精神实质和科学体系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于我们当前的思想政治工作同样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使用与满足”理论是传播学的一个重要理论,其基本要义:有效传播必须满足受众的某种社会与心理需求,必须注重传播过程的互动与交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实质上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传播的过程,目的是帮助学生形成符合社会主义社会要求的思想形态和价值观念,进而顺利完成社会化,从这种意义上讲“使用与满足”理论引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可能而且必须.努力创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亲近性教材、注重教育双方的互动与交流、及时回应大学生的利益关切是“使用与满足”理论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5.
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中,思想政治教育对教育者的个体价值被等同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仅被认为是对教育对象而言的,这既遮蔽了教育者个体性价值主体,又笼统地理解思想政治教育.恰当地考察思想政治教育对教育者的个体价值,既要澄清并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不同所指及其属性对个体教育者主体生存和发展需要的满足...  相似文献   

6.
当前学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要素构成问题有不同看法,但主要观点的差异实质上是源于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解的角度和基点的不同。“四要素说”与“六要素说”逻辑出发点的差异体现为宏观性(整体)与微观性(具体)的不同,即逻辑起点定位为“国家主体”还是“教育者”的差异,两者分别侧重实体与过程两个不同的分析维度。从适应学科发展需要与呼应现实实践变化以及显示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本身特性的层面上看,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思想政治教育客体、思想政治教育介体、思想政治教育环体这“四要素说”更具有合理性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7.
基于交往视角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阐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以人的发展为目的的交往实践活动。基于单纯主客体结构关系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较难科学解释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结构及其关系,易导致单一的主体观、单子式的主体人格、单维度的教育立场。经由“主-客-主”交往的新视域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全新理解与阐释,构建以交往为核心的思想政治教育观,由单一主体性走向主体性与主体间性融合,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8.
“微教育”相对于传统教育来说,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方式。“微教育”和大学生生活密切相关,针对性强,时效性突出,对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日益明显。“微教育”不仅创新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而且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本。  相似文献   

9.
学科建设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具有极端重要性,它不仅涉及学科基础是否稳定问题,也关系到其学科合法性问题。然而,在其学科化过程中,出现了理论与实践的脱节问题,这不仅助长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内卷化的倾向,而且在学术层面阻遏了与其他学科的有效对话与沟通。为此,应当构建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化学科发展格局,消解其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鸿沟”,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实践性与理论性之间的有效沟通和转化机制,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  相似文献   

10.
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是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积极合作才能成功实现的,是二者“合力”作用的结果,物理学上讲同方向两个分力叠加,合力效果最大,如果把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比喻成两个“分力”那么二者之间的关系就可以看做两个“分力”之间的“角度”。本文以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为切入点以年龄为基准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分为:老、中、青,三代,其思想各有特点,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也因客体的年龄差异而有所不同。本文旨在表明如何把握不同年龄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确定其最适宜的“角度”,以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达到最优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对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不同理解和解释是思想政治教育观的具体反映,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会产生不同性质的深刻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分析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学科概念间的互相定义和学术逻辑,能够更清晰地思考、表达和交流,克服研究中的概念化、标签化现象和倾向;也为认识和理解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提供了入口和路径。  相似文献   

12.
素质教育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行的对“素质教育”观的理解有其不足或缺憾:“活动说”把教育活动过程与教育目的混为一谈,用教育目的取代了教育过程;“方法说”把素质教育等同于一种具体的教育方法和手段,误解了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技能说”把素质教育庸俗化为“匠人培训”。其实,素质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是关于教育的性质、目的、任务和手段等基本问题的认识与把握。“素质教育观”最坚实的思想基础是教育的“三个面向”;“素质教育”的哲学意义在于依据它建立起关于教育的完整科学体系,其现实意义则集中表现为可以据此纠正关于教育的种种谬误与曲解,指导科学的教育观、人才观的确立;“素质教育观”的基本内涵集中体现在对教育目的、教育过程以及教育目的与教育过程的关系这三个方面的认识与把握上。  相似文献   

13.
当代大学生的需要结构是多层次、多方面的。其中既有积极的、中性的合理需要,也有消极的、不合理的需要。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应针对其需求结构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措施。在深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应着重把握三个问题:一是从大学生是人这个共性,以及当代大学生的特性出发,针对大学生思想问题产生的社会、心理、生理根源,有的放矢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二是从人权思想和权利观念出发,平等地对待大学生,尊重、关心、理解大学生,把“情”、“理”、“法”结合起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三是从升华和实现大学生人生价值的角度出发。思想政治教育力戒片面性,既要重视大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又要重视学校和全社会为实现大学生人生价值创造必要的条件。  相似文献   

14.
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中激励人的最佳时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确运用激励手段,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者所运筹的目标,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职能。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不仅要正确灵活地运用精神激励、物质激励、人际关系激励等各种激励手段、因人而异地进行有效激励,而且要善于及时地抓住激励人的“最佳时机”,不失时机地对被教育者进行有效激励。“最佳时机”的把握是激发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达到激励目的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诸要素关系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主体有效性是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实施的关键。面对新形势、新情况,加强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应充分认识到提高其主体有效性的重要性,而且在措施上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工作规律,加强农村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着力提高农村成员的整体素质。  相似文献   

16.
当前“书院制”作为高校学生管理的改革模式备受关注。书院制倡导通识教育,其价值意蕴、培养目标、教育教学与实践、育人功能与思想政治教育是互补促进的。周口师范学院知新书院深刻把握与认识通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意蕴与价值,充分发挥“书院制”独特优势,实现书院制育人模式下思想政治教育和通识教育同频共振。  相似文献   

17.
国际化视野下思想政治教育者教育个性的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新变化、理论创新和教育者内在素质发展的必然结果。它主要受思想政治教育者教育理念的深化与更新、教育能力的培养与发展、教育对象的认识与把握、独特人格素质的提高与完善等变量影响;在发展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坚持指导思想一元性和尊重价值多元性、促进教育理念国际性和坚守教育实践民族性、加强理论指导创新性和重视条件保障务实性以及把握“认识自我”基础性和实现“凸现、自我”价值性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18.
西南大学通过开展“反思:我们为什么上大学”系列活动,对当代大学生“反思教育”进行了实践与探索。表明:大学生“反思教育”不仅是加强高校学风建设的关键,而且是创新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高校应该不断丰富其理论和实践内涵,构建大学生“反思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9.
话语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媒介,只有为大学生所认同、接受,其背后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才有可能被认同和接受。交往行为理论提出的话语主体间性关系、“生活世界”的语境、“话语有效性条件”等话语思想,对于我们理解和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接受“何以可能”提供新的视域,也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接受“如何可为”提供了实践路向:教育者须建构主体间性关系,形成话语共同体;回归“生活世界”,实现话语的“视域融合”;满足“有效性要求”,提高话语“可接受性”。  相似文献   

20.
“课程思政”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重点强调的高校教育新模式。在高校专业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必然要求。通过对“电路原理”的课程思政元素、课程教学育人双大纲撰写、教案设计等方面进行探索与实践,准确地把握思政时机与方法,不仅培养了新工科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而且使得知识传授、能量培养和价值引领得到有机结合,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