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污泥干化芦苇床技术是人工湿地技术和污泥干化床技术的结合,是一种新型的污泥处理系统。将湿地植物(主要是芦苇)种植于传统人工湿地的填料层中,周期性地将污泥布向湿地表面,污泥中的水分经填料层以及后形成的积存污泥层渗透后,通过排水管出流;污泥中的固体物质被截留在床体表面,通过植物的蒸发蒸腾作用和水面蒸发作用进一步脱水和稳定。本项目主要研究污泥干化芦苇床渗滤液氨氮变化特征。通过每周取样,记录,实验等来确定污泥干化芦苇床渗滤液氨氮的变化特征。最终比较出其渗滤液的变化规律,为芦苇床技术实验作出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人工湿地技术是现在新兴的污水污泥处理技术,在我国南方应用较广。人工湿地技术将人工湿地和污泥干化床技术相结合结合成一种新型的污泥处理系统。利用人工湿地技术,通过植物(主要是芦苇)、微生物、阳光、风等的作用稳定污泥,进而实现污泥的资源化。将芦苇或其他湿地植物种植在铺设有填料层的人工湿地中,周期性的将含水污泥排入其中,使污泥分布于湿地表面。污泥中的水分经过渗透作用流经污泥层和填料层净化后,经排水管流出。剩余污泥可经过蒸发等作用继续脱水稳定,从而将污泥转化成具有农用价值的肥料。本文主要研究污泥干化芦苇床渗滤液氨氮变化特征。通过周期性取样,记录,实验等来确定污泥干化芦苇床渗滤液氨氮的变化特征。最终比较出得出污泥渗滤液氨氮的变化规律。为芦苇床技术实验作出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人工湿地技术是现在新兴的污水污泥处理技术,在我国南方应用较广。人工湿地技术将人工湿地和污泥干化床技术相结合结合成一种新型的污泥处理系统。利用人工湿地技术,通过植物(主要是芦苇)、微生物、阳光、风等的作用稳定污泥,进而实现污泥的资源化。将芦苇或其他湿地植物种植在铺设有填料层的人工湿地中,周期性的将含水污泥排入其中,使污泥分布于湿地表面。污泥中的水分经过渗透作用流经污泥层和填料层净化后,经排水管流出。剩余污泥可经过蒸发等作用继续脱水稳定,从而将污泥转化成具有农用价值的肥料。本文主要研究污泥干化芦苇床渗滤液氨氮变化特征。通过周期性取样,记录,实验等来确定污泥干化芦苇床渗滤液氨氮的变化特征。最终比较出得出污泥渗滤液氨氮的变化规律。为芦苇床技术实验作出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我国污水厂剩余污泥的处理现状并提出了现行技术的隐含问题,在问题的基础上推举了污泥干化芦苇床技术的优势及所适用的条件。分析此新型技术在我国未来前景的同时举出其发展所需的必要地理条件及稳定化污泥推广,以期为污泥处理湿地的合理开发和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污泥干化芦苇床中芦苇内生菌总DNA的提取方法进行了研究,实验经过摸索后采用Soil DNA Kit提取基因组DNA对不同来源的芦苇内生菌群总DNA进行提取。利用PCR技术对不同来源的总DNA的提取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以期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和评价芦苇共生菌群改变,从而为改善芦苇床工艺设计提供生物学证据。  相似文献   

6.
利用人工湿地进行污泥稳定化处理,是一种新型的污泥处理技术。将湿地植物芦苇种植于人工湿地中,再将污泥周期性地布向填料表面,污泥中的水分经填料层以及后形成的积存污泥层渗透后,通过集水管排出,并回流到污水处理系统做进一步处理。固体物质被截留在填料层表面,通过微生物内源呼吸、植物蒸发蒸腾等作用进一步稳定和脱水。稳定化污泥的脱水和矿化程度较高,最终产物适合土地利用和土壤改良。  相似文献   

7.
这篇综述主要探究碳稳定同位素技术在湿地碳循环中的应用,湿地碳库作为地球表层生态系统最重要的碳库之一,它既可以作为碳汇,将有机碳储存起来,也可以作为碳源,在一定情况下将有机碳转化为温室气体释放到大气中。因此保持地球环境碳循环的平衡及理解其机理对于提高湿地碳储存能力、防治地球变暖、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在湿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中,稳定同位素技术被广泛应用且被证明是有效的。通过碳稳定同位素技术,我们可以更好的了解湿地生态系统的植被光合作用及植被的固碳过程,温室气体的交换与碳平衡关系,土壤有机碳的来源、组成、分布及周转状况,湿地生物各营养级的相互关系等。  相似文献   

8.
大美湿地     
《百科知识》2012,(3):66-68
正说到湿地,你会想到什么?是秋风中摇曳的芦苇,还是晨光里嬉戏的水鸟?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绰约风姿,还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缠绵浪漫……在《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中,湿地与森林、海洋一起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又被称为"地球之肾",有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的生态功能。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全球气候变暖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它不仅对人们的生活环境有着一定的影响,还使其生态模式发生的巨大的改变。而在湿地水文和生态环境发展的过程中,全球气候的变化也对其有着一定的影响,从而使得湿地中的植物无法正常的生长,为此我们就需要对其进行相应的研究分析,进而保障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本文首先介绍了我国内外气候变化对湿地生态水文影响的现状,其次影响研究的相关内容进行简要概述,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气候变化的事实、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秦大河 《学会》2002,(10):35-37
前言 近百年来,地球气候正经历一次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我国气候变化趋势与全球基本一致.近50年的气候变暖主要由人类使用化石燃料排放的大量CO2等温室气体的增温效应造成的.现有预测表明,未来50-100年全球和我国气候将继续向变暖的方向发展,全球变暖已对全球的生态系统以及社会经济系统产生明显影响,并将继续造成长远而巨大的影响.其中许多影响是负面的或不利的,在国际上,<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正在就如何减缓这种气候变暖趋势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进行谈判.  相似文献   

11.
张润林  张萍 《未来与发展》2010,31(5):78-80,25
全球气候变暖对于生态系统、人类社会生活、经济发展等各方面都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这些影响可能对部分地区有利,但对多数地区都极为不利。文章分析了气候变暖对人类和保险业的不利影响,提出了保险业应对气候变暖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李燕 《科技通报》2019,35(2):37-41
气候全球性变化对生态系统产生了巨大影响,由于岩溶生态系统较为脆弱,植被生长受到环境条件限制。于是文中以岩溶生态系统中的植被作为探究目标,研究全球变暖气候对植被分布规律的影响。首先,根据广西岩溶生态区域内25个水文气象站的1986~2015年每月均气温数据与月降水量数据,利用气候倾向率和非参数Mann-Kendall检验等气候数据统计方法,测量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下,广西岩溶生态区域30年内的气温升高幅度,结果显示:前20年四季升温温度为0.06℃/10a,但后10年间气温变化明显,总体趋势明显向"暖"型转变。其次,通过运用遥感数据对植被覆盖率进行定量分析,根据对全球变暖气候温度变化研究的基础上,利用NDVI数据描述了变暖气候对岩溶植被分布的影响,研究表明:气温与植被覆盖分布呈现正相关的联系,且后10年间的植被指数增长趋势明显。  相似文献   

13.
傅国斌 《资源科学》1992,14(1):57-65
自1985年世界气候组织(WMO)在奥地利召开全球气候变暖的专门会议之后,全球气候变暖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成为非常活跃的研究领域。森林生态系统的生产力,不仅与温室气体(如CO_2)息息相关,而且与温度、水分状况有密切联系,而森林生态系统的空间分布,又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区域的平均气温与年降水量,因而,研究森林生态系统对于温室气体增  相似文献   

14.
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已被确定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当前,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汇能力约为每年10亿—13亿吨二氧化碳(CO2)。巩固和提升生态碳汇功能,需要与国土空间规划和生态保护等相结合,稳定现有森林、草原、湿地、滨海碳碳汇,进而实施生态保护与修复等重大增汇工程,同时还需要推动生态系统管理及新型生物/生态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Bio-CCUS/Eco-CCUS)的开发应用。通过统筹陆地-河流-海洋国土空间规划和各种增汇技术,有望实现中国区域生态系统自然和人为碳汇功能倍增目标,即在2050—2060年实现每年20亿—25亿吨CO2的碳汇贡献。当前,亟待系统梳理生态系统碳汇提升关键技术,科学评估其增汇效应、经济可行性和时间可持续性,集成不同区域增汇技术并开展区域示范。  相似文献   

15.
滨海湿地具有较高的生物多样性,是重要经济鱼类资源的产卵场、索饵场和越冬场,也为湿地鸟类提供食物和栖息环境,是地球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最高的生态系统类型。同时,滨海湿地也是人类活动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已成为全球变化的生态脆弱带和环境变化敏感区。中国科学院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生态试验站(以下简称"黄河三角洲站")围绕我国滨海和河口湿地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国家战略科技需求,致力于滨海湿地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以陆-海相互作用过程、湿地保护与可持续利用为主线,基于长期定位监测和野外控制试验,量化了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碳汇现状、规律及其驱动机制,明确了水文过程与水盐运移对滨海湿地碳循环过程的影响;揭示了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响应与适应规律;构建了退化滨海湿地生态修复技术体系,提出了"健康滨海湿地"理论与技术模式,研发了滨海湿地生态修复关键技术,实现滨海湿地保护与利用的协同发展,丰富和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滨海湿地生态学。这些研究成果不仅为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保护与修复提供基础数据、科学依据和关键技术,弥补了我国特别是北方河口三角洲湿地长期观测研究的不足,也使得黄河三角洲站成为国内外无可替代的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科学研究基地,为提升我国滨海与河口湿地研究的理论水平和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科技支撑平台。  相似文献   

16.
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在过去的46亿年里慢慢演化着,并且日益受到人类的影响。由于人类活动,大气中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甲烷等)在不断增加,致使全球气温升高。全球气候变暖及其对人类社会与生态系统的影响已成为人类面临的最重要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17.
现如今,经济绿色的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以其独特地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从事污水处理的学者们。对于目前高效率、快节奏的时代现状,解决如何提高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的效率问题刻不容缓。通过对当前形式的了解,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出唯独环保经济、高效率的污水处理系统才能更好的在这个时代传承和发展下去。本实验通过对人工湿地稳定污泥中渗滤液的流量比较,总结出影响渗滤液流量变化的几个重要因素及变化规律。为芦苇床技术作出科学依据。通过试验及对试验数据的分析比较,得出加大渗滤液流量的最佳条件是:芦苇生长数量多、长势茂盛,设置通风管,气温较高且地表湿度较低时,渗滤液流量在本系统中最大。  相似文献   

18.
青藏高原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十分独特,对高原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起着基础保障作用.在我国乃至亚洲的生态与环境安全保障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近30年来.全球正经历着以气候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对青藏高原冰冻圈的影响极为明显。气候变暖导致山地冰川加速消融退缩,引起冰湖溃决和泥石流、滑坡等山地灾害发生频率和危害程度加大.  相似文献   

19.
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生态系统的平衡不断被破坏,为了能够保证经济能够可持续发展,现在各国都非常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实施森林工程就是保护生态系统的一项重要举措,森林工程对生态系统保护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围绕森林工程与生态系统保护等相关方面的内容进行探讨,并对两者的关系进行了简要的概述。  相似文献   

20.
正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地球的三大生态系统,被誉为"地球之肾",具有涵养水源、净化水质、维护生物多样性、蓄洪防旱、调节气候和固碳等重要的生态功能,对维护我国生态、粮食和水资源安全具有重要作用。然而,由于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利用等原因,很多湿地都面临面积萎缩、功能退化和生物多样性下降等问题,给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加强湿地保护与管理已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