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希利斯·米勒的解构主义修辞批评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用解构主义言语行为理论作指导而有了重要的发展.文章从三个方面对此作初步讨论:(1)米勒的解构主义言语行为理论;(2)从解构主义言语行为理论看文学本质的修辞性;(3)从解构主义言语行为理论看文学结构的非有机性.  相似文献   

2.
一、引言美国语言学家沃尔夫森(Wolfson)在对英语中表达“赞扬”(compliment)这一言语行为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发现:赞扬言语行为一般包含两个相互关联的语段:(1)A compliments B;(2)B responds/acknowledges that A has spoken.这一研究表明,英语中的赞扬言语行为具有确定的表达形式。  相似文献   

3.
《滁州学院学报》2020,(3):46-49
基于动画电影《冰雪奇缘1》第一章的演员台词文本,分析文本的言语行为归类与表达方式。通过实证研究,我们发现:动画电影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言语行为类型是指令类言语行为(44.1%),最少的是宣告类言语行为(0%)。就表达方式而言,大多数台词文本都是直接言语行为(92.2%),而间接言语行为所占比重较小(7.8%)。研究结果表明,言语行为良好的动画电影不仅给儿童优良的动画素材,也可以促进相关产业更好地发展。  相似文献   

4.
言语行为理论是由英国语言学家奥斯汀(J.L.Austin)提出来的,他指出言语行为的本质是借助言语来传达交际目的或意图,并认为人们在实施言语行为的时候其实是同时实施了三种行为,即言内行为(locutionary act)、言外行为(illocutionary act)和言后行为(perlocutionary act),本文应用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简单分析了下电影《西雅图夜未眠》中一些台词的这三种行为.  相似文献   

5.
文章以言语交际中的话语标记语well为研究对象,重点探讨它在会话互动中的语用功能.借助语料,我们分析了well在不同语境条件下的四种语用功能:(1)言语行为面子威胁缓和语;(2)言语行为缓延标记语;(3)信息短缺标记语;(4)信息修正标记语.类似的微观研究有助于我们重新认识well等"小词"以及其他附属结构在交际中的实际作用,以进一步揭示自然语言交际的动态性.  相似文献   

6.
一、语用学的基本理论语用学的三个主要理论包括:英国哲学家奥斯汀(J.L.Austin)的言语行为理论(Speech Act Theory),美国加州大学哲学家塞尔(J.R.Searle)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  相似文献   

7.
上海话间接感谢言语行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试图通过对上海话间接感谢言语行为的分析,揭示汉语间接感谢言语行为的一些语用特征。本将在汉语直接感谢言语行为研究的基础上,对以下几个问题作进一步的说明:(1)上海话可用于间接感谢言语行为的言语行为类型;(2)上海话间接感谢言语行为与直接感谢言语行为的选择;(3)使用间接感谢言语行为的基本语用条件。  相似文献   

8.
叙事本质上是一种复杂而特殊的言语行为系统。叙事行为包括真实世界的与虚拟世界的,即作者对读者实施的言语行为与作品中人物之间实施的言语行为。对应于言语行为三分法,叙事也可分为三个相对应的行为:(1)它通过口头或书面形式向读者、作品内人物的听者表达了一系列叙事命题,这可视为双重性言内行为;(2)它表达出了叙事人(包括作品内人物的言者)的深层交际意图,这可视为双重性言外行为;(3)它是作者和读者、作品内人物之间的双重性的双方互动过程,能够引起读者、作品内人物的听者的情感共鸣,这可视为双重性言后行为。叙事形式可分为对白、独白和旁白三种,每种形式的言语行为分析图式各不相同。作为一个系统,叙事是由一个个微观言语行为组成的行为序列,在序列中起统领性作用的微观言语行为决定了整个宏观言语行为的核心意图。运用言语行为理论对叙事进行分析,有助于加强对作品语言和人物形象的理解,同时对语言教学也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一、引言非言语行为(nonverbalbehavior)是指言语行为之外的身势行为、目光语行为、沉默语行为、衣着打扮、人体姿态、面部表情和交谈时的身体距离等。这些非言语行为都可以用作交流信息、传达思想、表达感情、态度等(贾玉新,1997)。交际学家A.梅拉比(A.M ehrabin)的研究表明:“我们交际内容的93%是非言语的。”大多数交际学者认为,在正式的面对面的相互交往中,信息的社会内容中有大约35%是由语言来传递的,其余65%都是通过非言语交际方式来传递的。人类交际一般分为书面、口头和身势三种方式。由于文化教育和偏见的影响,绝大多数受过教育…  相似文献   

10.
一、记忆策略的概念 (1)记忆策略概念的来源--策略是一种言语媒介现代的记忆发展研究起始于弗拉威尔、比茨(Beach)和钦斯基(Chinsky)于1966年所发表的论文.在这项研究中,他们引用新行为主义者提出的言语媒介的概念做出推测:年龄较大的儿童能够产生一种言语媒介来指导他们的问题解决行为,而年幼的儿童还不能产生这种言语媒介,所以还不能解决类似的问题.事实上,他们所描述的"干预性的言语媒介"就相当于现在的策略概念.①  相似文献   

11.
不赞同言语行为是威胁面子行为,其调节策略可以缓和其语力.基于Muntigl & Tumbill(1998)的不赞同言语行为的调节策略模式,试图总结归纳汉语不赞同言语行为的调节模式,以期深刻理解汉文化背景下的不赞同言语行为.  相似文献   

12.
禁止类法律言语行为是用来规定义务的法律言语行为,在立法文本中的使用频率颇高。本文以"中国法律法规汉英平行语料库"为语料来源,以其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不得"和"禁止"标示的言语行为为例,基于Talmy的力动态理论构建了禁止类法律言语行为的力动态模型,解析了其"言则行"的实施过程。研究发现:(1)禁止类法律言语行为的力动态过程涉及社会和心理两个领域中法律和法律主体间力的互动作用;(2)禁止类言语行为"言则行"的实现过程体现为法律主体的行为得到规范和调节,其中法律的强制力是该言语行为得以成功实施的前提;(3)"禁止"和"不得"标示的两类禁止言语行为的区别在于言语行为语力的大小。本文从认知视角分析法律言语行为,属于认知语言学和法律语言学交叉融合研究的范畴。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塞尔(J.R.Searle)提出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进行了分析、探讨,论述了间接言语行为在交际中的表现形式和在语言使用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致使义是兼语句的共同语义特征,致使范畴有多种次范畴,根据周红(2006)隐喻扩展理论的分析,言语致使是致使的一个重要次范畴:本文认为V1为言语致使动词的兼语句是兼语句中的一个典型,对其进行了语义和语用进行了重点分析,语义上将致使情状分为七种,语用上用格赖斯(Grice)的会话合作原则与奥斯汀(Austine)的言语行为理论进行了分析,并将N2的话语优先权地位分为四种.  相似文献   

15.
“不是(S)V(O)”格式常见于汉语口语中.“不是(S)V(O)”可称为标记性言语行为,它可分为四部分:“不是”、“S”、“V”和“O”.其中“不是”是标记;S部分表明说话人的身份;“V”部分是该结构的主要部分,表明这个标记性言语行为的意图;O部分表明听话人的身份.在结构变化方面“不是(S)V(O)”有五种主要结构形式.“不是(S)V(O)”这一标记性言语行为具有多方面的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16.
通俗地讲,话语(discourse)一般是指人们说的话或写的文字。如果需要一个专业的定义的话,话语就是以语言为媒介进行的实际交际行为。英语课堂中的教师话语(classroom discourse)就是英语教师在组织和实施英语课堂教学时产生的话语。1962年,Austin发表了How to Do Thing with Words(《论言有所为》)。在Austin看来,人们在说话时,或者说,在实施一个言语行为(注:言语是对语言的运用,此处是指人的说和写的过程,是人的一种行为,叫言语活动,也叫言语行为,此处等同于话语的专业界定)时,同时包括或者要完成三个子言语行为:  相似文献   

17.
第一步,确定语篇言语块在语篇结构系统中的理论位置:(一)对语篇组合单位作三层系统划分:语篇基本单位→语篇言语块→整个语篇;(二)概括各级语篇单位的一般特点。第二步,(一)抽象概括。1.语篇基本单位组合成言语块的规律。2.言语块的组合关系及类型划分。根据其下位单位的可能组合情况进行划分。3.语篇基本单位和言语块组合成整个语篇的规律。(二)具体操作。1.描写:(1)言语块内连接成分的结构、性质、语义;(2)前项与后项之间的多重联系;(3)言语块的篇章管界;(4)言语块作为一个整体的语篇特征、与上下文的衔接与连贯。2.解释:(1)连接成分的形成机制和历时演变;(2)言语块作为整体的形成机制。由此构建"言语块本位"的语篇结构体系。  相似文献   

18.
4-6岁听障与健听儿童语用交流行为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半结构环境下,采用国际上通用的儿童语言资料转换系统-CHIDES、母子言语互动交流行为编码系统-INCA-A、以及CLAN数据分析程序对4-6岁重度听障儿童与同龄健听儿童语用交流行为进行比较研究.发现:(1)4-6岁重度听障儿童与同龄健听儿童的语用交流行为随着年龄增长稳步发展.在言语倾向、言语行动、言语变通三个层面上二者均存在主要类型;(2)与同龄健听儿童相比,4-6岁重度听障儿童语用交流行为发展滞后,主要体现在注意系统、情绪系统、讨论与协商系统、澄清系统,表现为被动的应答,无法主动表达自己的交流意图、主导社会互动的方向  相似文献   

19.
世界任何一个民族的语言中都存有大量的表示威胁语义的句子或句群,这些言语是人类威胁性行为在语言上的表现.20世纪50年代末英国哲学家奥斯汀(J.L.Austin)创立了言语行为理论,他认为,句子的意义即是言语所产生的行为.  相似文献   

20.
言语行为理论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述了奥斯丁(Austin)的言语行为理论的产生、理论框架和发展,同时也阐述了赛尔(Searle)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格莱斯(Griee)的合作原则以及Leech的礼貌原则,并举例说明了作者对言语行为理论的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