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自今年3月西藏拉萨等地发生打砸抢烧事件以来,欧美等西方媒体不顾事实真相,肆意攻击中国政府,部分政客也极尽反华之能事,以抵制北京奥运会相要挟企图迫使中国在西藏问题上向达赖集团让步。透过种种现象,我们悲哀地发现,在冷战后被我们淡化了的意识形态因素却正在西方对华政策中发挥越来越强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政治化书写的角度探讨二十世纪西方文学中西藏形象产生的背景、具体的文学表现以及相应的叙事策略。二十世纪中期以来,西方文学中的西藏形象被烙上极为明显的政治色彩,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在选择性视角的支配下,西方人摒弃了过去对西藏的"蒙昧化"叙述,着力于强化围绕西藏形成的"香格里拉"神话。与此同时,作为一种西方常见的叙事模式,"中国人"总是作为邪恶的象征出现在美好的"香格里拉"化的西藏的对立面。西方文学所建构的这种对立分裂的西藏和中国形象与西方人根深蒂固的偏见与二元对立的冷战思维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3.
这是节选自《环球时报》驻外记者的一篇文章。该文列举了西方媒体在过去一年里对中国的种种误读,并分析了中国屡被误读的原因,发人深思。尽管西方对中国并不乏“正常的解读”,但这样的声音还是太小了。随着西方希望了解中国的兴趣日益增长,“如何避免中国被误读”是对外传播人士需要积极应对的长期课题。  相似文献   

4.
韩松  平川 《对外大传播》2009,(3):21-22,32
2009年是西藏平叛和民主改革50周年,也是“3·14”拉萨打砸抢烧事件一周年,海内外对西藏地区均十分关注。在台湾海峡两岸关系趋于缓和的情况下,“西藏问题”将进一步成为西方政府、议会、媒体和民众聚焦我国的重点话题。不久前,中央媒体的报道小组已赴藏采访。3月28日,“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正式设立,围绕这点,我们与达赖集团及西方媒体已形成舆论交锋。关于今年的涉藏外宣如何提高国际传播的影响力,我们从新闻报道的角度提出几点看法,供讨论、参考。  相似文献   

5.
正解放后至文革结束前,西藏与多省、区、市一样,对外传播基本上是国家层面的对外传播。党和政府是对外传播的唯一主体,媒体作为党和国家的"喉舌",成为对外传播西藏最主要的平台。20世纪80年代以后,所谓的"西藏问题"成为西方制约中国的砝码,西藏对外传播成为国家对外传播战略高地,得到了中央和西藏地方的重视。目前,已经形成了中央、西藏地方、社会组织、媒体、企业、个人等各方面军协同作战的良好态势。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西方媒体对中国的报道基本上是负面的,近些年来西方媒体对中国的“正面”报道,正在持续增温。是什么原因让全球产生新一轮的“中国热”?在“中国热”的大背景下,中国媒体应如何保持清醒的头脑,在“正面”中国的背后看到一份依然存在的“误读”,从而有的放矢地与西方主流社会展开对话。切不可因“忽悠”而“喜闻乐见”。下面从几个方面谈点看法和认识。  相似文献   

7.
2020年初至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受到各国媒体关注。虽然目前最早的确诊病例在中国,但随着疫情在世界范围蔓延,其他国家现存确诊病例早已超过中国。国际媒体的报道重心也由中国转向世界。《华尔街日报》(The Wall Street Journal)是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财经媒体之一,也是美国最具代表性的保守派媒体之一。自疫情萌发初始,该媒体就对中国疫情持续发表了多篇报道。其中一篇题为《中国是真正的亚洲病夫》(China Is the Real Sick Man of Asia)的评论文章,明显反映出西方意识形态影响下,美国媒体人的傲慢与偏见,引发了中国网民的愤慨.  相似文献   

8.
吴瑛 《对外大传播》2013,(10):28-30
国家领导人形象是国家形象的重要指标,也是国家软实力的体现。在当前西方媒体主导的国际舆论格局中,分析西方媒体是如何对各国领导人设置议程,以及通过什么框架来解读各国领导人,是提升领导人形象的重要参考。本文选取10份主流报纸进行研究,它们是英国的《独立报》、《卫报》,美国的《纽约时报》、《华盛顿邮  相似文献   

9.
海外媒体在回归十周年的报道中,大都绕不开英国统治下的百年,而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对于海外受众而言,感受最深的莫过于1997年开始的那一场金融风暴,几乎所有的海外报道中,对香港的经济表现持肯定的态度。对于香港今后的发展,各媒体也都有一定的预测。作为"一国两制"的试验,各媒体也均有所关注。作者系中国传媒大学国际传播学院的这份调查报告主要集中在对海外媒体报道的一些现象的总结上,摆出了一些事实,希望它们能为对研究国际新闻的同仁提供一些有益的帮助。  相似文献   

10.
李洹 《对外大传播》2009,(3):26-27,46
法国巴黎2008年“4·19支持北京奥运,反对媒体不公万人集会”中有一个倍受关注的亮点,就是中国留法学生李洹对法国民众的演讲。他的演讲不仅让在场的中国人动容,也感动了法国人。一年后,李洹本人对演讲和活动折射出的对外传播经验做了深入的分析与总结。  相似文献   

11.
2022年是香港回归25周年。25年间,对港评论始终是内地媒体参与香港舆论场互动、争取香港民心的重要举措之一。香港以英文为通用语言之一,对港评论也多选择以英文呈现;加之香港话题长期受到西方媒体高度关注,对港评论实质上是参与全球舆论场的大辩论。这就要求对港评论要有更高的技巧,行文上要更加接地气、用词上要更贴合香港受众使用习惯、形式上要更灵活多样,从而提升传播效果,更有效地维护“一国两制”原则,促进香港繁荣稳定、长治久安。在当前复杂的国际舆论环境中,对港评论要坚定立场、用事实说话,不说空话;多考虑受众接受度,用词做到更加精准、更能打动受众的内心;还要灵活运用多种新媒体传播形式,减轻读者可能产生的枯燥感。对港评论中总结出的经验可以供对台评论参考,为祖国统一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刘滢 《对外大传播》2013,(9):13-15,1
今年3月,新华社组织七个地区的驻外分社记者就中国国家形象和中国主流媒体报道在当地的影响力等问题采访了30个国家的62位媒体人士和中国问题专家。采访发现,外国意见领袖眼中的中国和中国媒体形象与我们期待并努力塑造的并不完全一致:发达国家眼中的中国形象为"引人注意"和"令人不安";发展中国家眼中的中国形象为"友好"的"强国"。在媒体影响力方面则表现为在亚、非、拉乃至东欧地区的影响力呈上升趋势;在西方国家的影响力依然十分微弱。作者认为,改进中国媒体的对外传播活动,一是要从媒体和受众两个层面提高落地率和有效到达率;二是要扬长补短,从海外受众需求出发改进传播内容;三是要按传媒市场规则运作,加大新闻产品的营销力度。四是要增加并重用国际新闻人才,打造真正的"世界媒体"。  相似文献   

13.
正几十年来,面对中国的持续发展,一些西方人始终无法坦然以对,有关中国的批评、嘲讽甚至污蔑层出不穷。更可悲的是,即便在中国国内,一些国人同胞亦将来自西方的任何评价奉若圭臬。在他们眼中,对外传播中国形象时,只有得到CNN、BBC的关注或报道,才算得上是真正"国际化";而欧美之外的广大亚非拉地区,似乎并不属于"国际社会"的范畴。早在二十年前,中国对外传播学的奠基人之一、中  相似文献   

14.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攻坚时期。外媒认为,中国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世界三大经济体之一。  相似文献   

15.
中国在温室气体减排领域做了大量努力,在国际谈判舞台上,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中国始终在为全球环境保护协调立场和动员贡献力量。然而西方媒体通常将中国和美国并称为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甚至有少数西方媒体散布“中国威胁论”。  相似文献   

16.
当78岁的新华社与1岁的开心网“喜结连理”时,美国《华尔街日报》敏锐地捕捉到了中国“官媒”的这一最新动向——称这次“一树梨花压海棠”式的“老少配”是中国官方媒体在新闻业务创新上的又一次尝试。在6月22日播发的《新华社试水开心网》一文中,《华尔街日报》对新华社成为中国目前最火的社交网站——开心网的首位机构用户进行了两方面的解读:第一,新华社的这一最新动作是中国“官媒”(主要还包括党报《人民日报》和中央电视台)一系列“变脸”中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7.
<正>提起"涵化",人们会想到许多类似的词语,诸如:"熔化""融化""溶化""消化""变化","文化""感化""教化""进化""汉化""西化""欧化""现代化""全球化""本土化",以及北京大学的校训"兼容并蓄"等等。这些概念与"涵化"相关,甚至都可能是"涵化"的一部分,但都没有"涵化"这一概念视野宏大,意义完整和丰富。例如,"文化"作为名词可以成为涵化的结果,作为动词(亦即通过传播影响他者使其放弃野蛮的生活方式,如放弃运用暴力解决冲突,采用对话处理冲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