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黄色墙纸》是美国著名的女权运动先驱兼作家夏洛特·帕·吉尔曼的短篇杰作。小说以一位敏感的知识女性在父权制婚姻家庭里备受压抑的经历,揭示了家庭这一“囚笼”对女性身心的摧残。在男性文学传统的羁绊下,吉尔曼通过巧妙的叙事策略,成功地跃出了语言的表层意义,冲破了男性话语的“囚笼”,达到了女性自我言说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夏洛特·帕金斯·吉尔曼将她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融入《黄色墙纸》的创作之中。小说通过第一人称"我"的叙述,流露出作家对隐含等级制和性别歧视的诸如男人与女人、理性与非理性、文化与自然、主体与客体、精神与肉体、太阳与月亮、日与夜等二元对立思想的痛斥。另外,作品还反映了实现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永续共生的生态和谐。  相似文献   

3.
短篇小说《黄色墙纸》是19世纪美国著名女权作家夏洛特·帕金斯·吉尔曼的代表作之一。故事以女作家的人生体验为出发点,采用第一人称经验叙事,描写美国社会中上阶层的一位知识女性(“我”)在自身所处的社会和世俗压迫下的境遇和抗争。通过对小说的女性叙事和叙述声音等叙事学要素的分析,旨在揭示这部经典短篇的叙事策略、文本信息和美学效果。  相似文献   

4.
王妮 《海外英语》2016,(4):148-150
《黄色墙纸》是美国早期女权运动领袖夏洛特·帕金斯·吉尔曼的杰出代表作,代表着早期美国女性作家为冲破男性作家为主导的文学写作而做出的勇敢尝试。该文从对小说中女主人公"我"的写作以及吉尔曼本人对《黄色墙纸》的写作创作的探讨,分析女性作家在争取女性写作和自身自由方面的艰辛努力。  相似文献   

5.
文章探讨了托妮·莫里森的小说《所罗门之歌》中的生态女性主义意识。在这部作品中莫里森对黑人男性奶人成长历程的描写是通过男女两性的冲突和人与生态自然的关系来展现的。透过男主人公奶人的成长经历,莫里森告诉人们女性与自然在许多方面有着天然的亲近;而只有融入自然和理解、关爱本民族的女性,黑人男性才能从自然获得智慧和力量,并在两性的和谐中使生命变得圆满。  相似文献   

6.
以后现代女性主义为视角,本文探讨了女性对男女二元对立的颠覆。其中苏菲亚颠覆了男性为女性塑造的"原型"形象,阿朱曼则瓦解了男性对女性身体的歧视和偏见。但这种颠覆不是对原有的男性霸权取而代之,而是在差异中追求平等,在平等中彰显个性与独立。通过对男女二元对立的颠覆,女性寻找到身心自由释放的空间。  相似文献   

7.
《黄色墙纸》是美国女权主义运动先驱兼女作家夏洛特·帕金斯·吉尔曼于1892年发表的短篇小说.主要从小说《黄色墙纸》中的“休息疗法”入手,探析小说中女性精神疾病(如疯癫、歇斯底里、神经衰弱症等)的来源与诊疗方案,以此揭示出十九世纪美国医疗体系对女性的残暴与无情,并深刻地批判了这一时期美国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剥削与压迫.  相似文献   

8.
简·斯迈利的《一千英亩》的故事框架来自于莎士比亚的《李尔王》,但表现的却是不一样的主题和意义。小说通过女主人公吉妮与三位男性的情感纠葛,揭示出了父权制对女性的压抑和紧闭,同时通过对吉妮女性自我意识觉醒和反叛的描写,表达了新一代美国女性要求摆脱传统束缚、获得独立和自由的心声。  相似文献   

9.
《黄墙纸》是女性主义者吉尔曼的代表作。文中通过描写妇女受到丈夫的控制以及男权影响的痛苦经历,揭露了性别歧视和压迫。批判了不平等的夫妻关系,探讨了女主人公的女性意识觉醒和发展的不同阶段所表现出来的具体象征含义,从而揭示了父权制文化对女性身心的摧残。  相似文献   

10.
毛晓群 《海外英语》2022,(7):192-193
《纵情夏日》是美国当代著名女作家芭芭拉·金索沃的代表作品之一。在书中,金索沃以捕食者,蛾之爱,老栗树三个故事为主线,向读者呈现了一幅美国阿巴拉契亚山脉的夏日景象,讲述了三对男女在不同的生态圈中“爱与抗争”的故事。该文旨在通过探讨小说中男性、女性与自然三者的关系,揭示金索沃小说《纵情夏日》中的生态意识和女性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1.
《黄色糊墙纸》:一部女权主义的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色糊墙纸》是美国女权主义先驱兼作家吉尔曼的短篇小说代表作。小说揭露了性别歧视和压迫,批判了不平等的夫妻关系,表达了提高妇女经济地位的思想;批判了男性对女性的文化压迫,提出了女性写作和建立女性话语的课题;回顾了妇女解放斗争的历史,提出了男女两性互相理解、共同努力以消除性别压迫的设想,堪称一部女权主义短篇小说经典。  相似文献   

12.
在父权制社会中 ,在男式的观念、思想、行为、伦理、价值的霸权话语中 ,女性丧失了自己的身份。《呼啸山庄》的女主人公凯瑟琳·恩萧追求真我 ,挑战父权制那湮没女性身份的“家庭天使”观念 ,为摆脱父权制通过文化教育、伦理道德和婚姻强加于她的“镜中影像”的身份不惜以死抗争。文章用女性主义的分析方法对凯瑟琳的悲剧重新解读 ,指出艾米莉·勃朗特通过描写父权制下以凯瑟琳为代表的妇女的真实生命体验 ,表达出自己独特的女权意识与女性反抗。  相似文献   

13.
女性主义圣经诠释是当代主流诠释学的一种,是从女性主义视野来诠释圣经。而圣经作为古代希伯莱——基督教文化的百科全书,兼具神学——伦理学、史学和文学等多重性质。侧重从意识形态视角来考察作为神学——伦理学典籍的圣经,拟从两个方面来探究女性主义圣经诠释:声讨父权制“虚构的权威”,质疑圣经的男性中心话语叙述,以期“摆脱父亲”;重释圣经,重建女性,意欲“收复失地”。  相似文献   

14.
桑德拉·吉尔伯特和苏珊·古芭是当代美国女权主义文学批评的创始人之一.两人长期合作,撰写了<阁楼上的疯女人>、<诺顿妇女文学选集>、<没有男人的地带>等女权主义批评论著,其中<阁楼上的疯女人>当之无愧地成为当代美国文论中的经典.两位批评家试图从新的视角去理解19、20世纪独特的妇女文学传统及其共性,批判菲勒斯中心的父权制和男性文学传统,挖掘妇女的文学创造力,恢复长期以来经常被人忽视了的妇女文学史,修正文学史思想中一些最基本的术语,从而建构一种新的女权主义文学典律,并在伊莱恩·肖尔沃特女性美学的基础上大力倡导女权美学批评.  相似文献   

15.
在男女关系上,劳伦斯常常是自相矛盾的,在赞美女性的同时,他也不时流露出男性中心的思想。劳伦斯是妇女解放的拥护者,也是实践者,但父权社会的男性中心主义的思想始终沉淀在他的心里,使劳伦斯在尝试指出妇女达到真正完美幸福生活的途径时,不免流露出男权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16.
罗伯特·弗洛斯特的名诗《补墙》自问世至今,各评论众说纷纭,争论的焦点在于诗歌中不确定的主题、叙述者和邻居的矛盾、以及叙述者行为和内心的冲突。本文拟从结构主义所提倡的二元对立的研究方法入手,对罗伯特·弗洛斯特的名诗《补墙》中拆墙和补墙的主题对立、现代思想和传统思想的对立、以及叙述者行为和心理的对立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7.
女性主义始终关注社会中人的"性"及"性别"形象问题,坚持挖掘历史文化语境中各种形态的"看"与"被看"的形成及影响。作为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甚至无可回避媒介形式的广告刺激潜在消费诉求的目标群体,深度制造、利用两性消费价值的基本特性自然被纳入女性主义批评领域。通过对广告媒介女性主义研究倾向的回视、及消费主义文化在社会性别领域的深刻影响的反思,必须清楚看到性别意识在不同时代语境下的具体存在始终处于动态进程,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性别差异固有模式也不断发生变化,作为研究介入路径的女性主义研究方法也必须不断动态拓展视域。  相似文献   

18.
女性主义对菲勒斯逻各斯中心主义通过排斥而确立意义的做法甚为不满,因为这种根源于二元认识论中主客体对立的意义生产构成了女人和其他少数族裔被边缘化的基础。所以女性主义建构了一种基于“神圣”的主客体融合的意义模式。这种模式如今得到了虚拟认识论的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