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新闻界》2018,(4):37-43
组织传播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激励功能是激励研究中被忽视的重要问题。本文以心理契约理论为视角,以L集团的标志性组织活动Y董激励性讲话和人才选拔比赛为个案,考察并分析了人际传播型组织传播的激励机制与功能。研究发现,人际传播型组织传播直接作用于组织中的上下级关系和员工间关系,其营造和维系的组织内人际关系会对员工的人际型契约和发展型契约产生调节作用。企业通过履行契约促使员工产生积极回应,实现心理平衡,从而产生激励作用。  相似文献   

2.
隋岩  李燕 《新闻大学》2012,(1):73-79
不能机械地以人数多少来区分人际传播与群体传播,应当以传播过程中信源是否确定来判断.人际传播的信源是确定的,群体传播中大多信源不明.不确定的信源就会产生谣言、流言,带来风险,所以群体传播是风险性最高的传播形态.群体传播虽是谣言、流言的根源,但更可怕的是人际传播推波助澜的作用.在谣言、流言从群体到人际的扩散过程中,人际关系的确定性使其由“黑户”摇身变为有“户口”的“合法人士”.新媒介本身并没有风险,也没有媒介技术决定论所宣称如此强大威力,它只是为谣言、流言在群体间和人际间的快速传播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3.
在碎片化、娱乐化特征凸显的现代传播模式下,手机游戏作为一种新型的人际传播媒介,具有独特的人际传播特点。手游《摩尔庄园》以情怀延续为突破口,使得“打工人”在“慢生活”中重塑了网络人际关系。本文以《摩尔庄园》手游为例,分析了基于社交手游中网络人际传播的新场域、新特点,试从人际传播学的角度探讨社交手游对网络人际交往的正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4.
处于人际传播中的双方或多方不仅是独立的个体,其社会性及其对人际传播的影响始终是无法摆脱的存在。本文讨论了关系的讯息如何影响人际传播、人际关系的密切程度与人际传播、人际传播中的"装相"与"本相",以及人际传播中的"约哈瑞窗口"。作者指出,人们总是希望探求到更多的对方信息,但总是无法完全达到目的。人际传播就是这样处于这种永恒的矛盾动态中。  相似文献   

5.
电视新闻现场报道之所以被普遍采用,就在于它的强烈纪实性,在于它符合人类接受信息的普遍规律,在于其人际化传播的特点。所谓“人际化传播”,就是把人际关系、人际沟通原则运用到大众传播行为当中去,强化记者在采访现场的作用,将机械化、电子化更加人格化、人情化,使大众传播成为个人之间面对面的人际信息交流。  相似文献   

6.
《新闻界》2017,(5):60-63
使用微信交流已经成为数字化时代默许的沟通"语言",微信的多维度信息传递功能可以消除与传播对象之间的陌生感和距离感,增强与对方的关联度,将网络人际传播的内容与网络传播主体之间的关系紧密贴合。微信现已成为交流的常态介质,建构出了全新形式的数字化网络人际传播交流模式。本文根据微信的传播者特征、关系特征和互动发生的情境这三大关键因素来分析微信传播中的人际关系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7.
网络社会与网络人际传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际传播的基本功能就是协调人际关系,交流思想感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统一社会态度并支配他人行动等。通常情况下,人际传播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借助语言和非语言符号互通信息、交流思想感情的活动。人际传播的最大特点是体现了传播者  相似文献   

8.
马丽 《传媒》2014,(22)
移动互联技术的便捷化和全天候,使虚拟人际传播主体及人际关系发生异化的可能性进一步增大。文章分析了移动互联时代虚拟人际传播异化的原因、特征和表现,并提出了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9.
陈雪 《现代视听》2012,(2):55-58
文章首先论证了微博传播属于人际传播中的一种,继而对"微博人际传播"与"微博人际关系"的概念进行了厘定,通过剖析"微博人际关系"与现实人际关系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差异进而阐释出"微博人际关系"具有交往情境的超时空性、交往主体的去社会性、交往中介的多符号化、交往关系的"半真实化"以及交往对象的自由化的新特质。  相似文献   

10.
SNS与品牌人际关系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人际关系网络联结的SNS是一个真实化的虚拟人际交往平台,这个平台中的虚拟人际具有信任、稳定、个人化、参与性、娱乐性等特点。品牌可以利用SNS上的人际资源,与目标用户构建一种品牌人际关系,从而把品牌传播融入人际传播中。这种品牌关系的构建和维持,可大大地提升品牌价值。  相似文献   

11.
李昭醇 《图书馆论坛》2005,25(6):256-261
文章以“天一阁”藏书楼为例,探究宇宙能量场对自然载体的能量补给及其作用机理对“天一阁”藏书楼能量、质量守恒的奥秘。指出:“天一阁”藏书楼标本价值的启迪,雄辩地说明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宇宙观的内在精神,显示了巨大的潜力。文章呼吁重新审视以“天人合一”哲思指导“馆人合一’’赋予生态图书馆的价值取向,体现公共图书馆建筑应该具备的社会人文精神价值导向功能。  相似文献   

12.
“鲶鱼效应”与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分析图书馆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论述了图书馆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引入“鲶鱼效应”的意义,以及图书馆在运用中必须处理好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3.
从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的角度,分析目前我国档案馆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一些不合理现象,并挖掘出导致这些不合理现象的多方面原因;并提出为顺应知识经济发展需要,应严把人员的人口和出口关,加强教育培训,强化服务意识,开发档案馆人力资源.  相似文献   

14.
"人肉搜索"是指更多地利用人工参与来提纯搜索引擎提供信息的一种机制,它具有最大化发挥群体力量的优势。将这种搜索原理用于信息资源开发与共享活动中,可以克服用户在检索过程中遇到的专业知识限制、检索技术限制、可获得资源限制等问题。但由于"人肉搜索"过度开放,因此,需要建立专门的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和有效的激励机制,才能更好地发挥"人肉搜索"在信息开发及资源共享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从以藏为本到以人为本--中国图书馆学思想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图书馆事业经历了古代封建社会的藏书楼、近现代图书馆以及未来的复合图书馆几个发展阶段。图书馆学思想的内涵也经历了从以藏为本、以用为本到以人为本的发展历程。文章简要考察了古代与近现代图书馆学思想,预测了未来图书馆学思想的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16.
以人为本以用为主搞好开架服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网络化的时代,图书馆要树立以人为本、以用为主的观念,搞好图书的开架服务。搞好开架服务,图书管理人员成了"知识超市"或"知识自助餐馆"的"知识引导员"、"营养辅导员"。这就要求图书管理人员首先"有知识"、"懂营养",努力学习业务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增强责任心,做更细致扎实的工作。  相似文献   

17.
Although much scholarly attention has been devoted to conceptualizing communication, few attempts have been made to examine the practical consequences of individuals’ beliefs about communication. This paper reports the results of an initial investigation into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personal theories of communication (or message design logics), privately held philosophies of human nature, and personal assumptions about the world. Results demonstrat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participants’ philosophies of human nature and assumptions about the world as a function of message design logic. Implications and direc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are addressed.  相似文献   

18.
图书馆读者权利与人的权利有共通之处。因此,从人权角度出发,图书馆读者权利应在社会和历史的范畴之内提出,且可分为实有权利、应有权利和法定权利。为实现图书馆读者权利的"三权统一",可以在以下几方面加强工作:图书馆立法、管理制度、图书馆协会及学会、图书馆规章制度、图书馆教育职能和图书馆读者。  相似文献   

19.
李晓娟  糜凯  姜璐 《图书馆论坛》2007,27(1):22-24,30
人才引进是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优化图书馆现有人员结构的重要途径之一,而且直接关系到高校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文章结合多年来图书馆人才引进的实践,从高校图书馆人才引进的策略、应妥善处理的几个关系、应重点关注的问题等三个方面入手进行了深入的总结和分析。  相似文献   

20.
图书馆实行并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的必要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但碧霞 《图书馆论坛》2006,26(5):151-153
图书馆传统的人事管理必须发展为人力资源管理;“以人为本”,优化图书馆的管理模式;造就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改变图书馆组织结构以提高其功能,需要图书馆实行并加强人力资源的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