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分类奖红花     
幼儿园里,每天接孩子的那段时间,听到家长和孩子谈论最多的就是:今天表现好吗?有没有得到小红花?经常可以看到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场面:得到小红花的幼儿得意洋洋,家长也一脸的灿烂;没得到小红花的幼儿耷拉着脑袋,家长则是一脸沮丧。  相似文献   

2.
由家长对小红花的态度引发的思考邱向琴钱荷花小红花在人们(尤其是家长)心中的地位究竟如何,笔者对本园的大(四)班的40名幼儿家长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分A、B两部分。A部分主要是家长对自己子女获得小红花数所持的态度,B部分主要是家长对采用小红花这种奖励方...  相似文献   

3.
小红花作为教师平时教育孩子使用的一种辅助教育材料,对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有着不小的作用。小红花对于家长和幼儿来说有着极大的魅力。从某些角度来看,它的确也是幼儿积极进取的一个动力。但不少家长把小红花看得太重,赋予小红花过高的价值,有时候甚至以有没有得到小红花为依据判断孩子在园表现的好坏。常常听到一些家长这样询问自己的孩子:“今天怎么没有奖到小红花,是不是表现不好?”“哟!今天奖到小红花啦,我们家宝宝真棒,要奖励!”殊不知,久而久之这样的态度便会造成孩子的自卑和虚荣心理,甚至变成了在幼儿园内外一种不良的现象。如有…  相似文献   

4.
为了便于记住幼儿的名字,我在新生入园前,用彩色蜡光纸剪一些小花,分别写上幼儿的名字,贴在幼儿的座位上;又用皱纸为每个幼儿做了一朵小红花。幼儿入园的第一天,我请家长把自己的孩子领到相应的座位上,我则在小红花上  相似文献   

5.
评选小红花是幼儿园最常见的一项奖励制度,长期以来广泛应用于幼儿的学前教育,目的在于肯定、激励幼儿向善学习,强化幼儿正面行为,是幼儿各方面积极成长与进步的直观体现。小红花在幼儿园实践中,短期确实会使幼儿变得积极向上。然而,研究者在幼儿园实践过程中发现过度依赖小红花的奖励模式,对幼儿长期发展来说也具有很多不良影响。通过剖析小红花奖励制度的利与弊,在肯定小红花奖励制度的基础上,建议幼儿教育过程中不能"滥用"小红花,避免约束幼儿的求知、探索欲望。同时,积极探索更加有利于培养幼儿德智体全面成长的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6.
一周一次的小红花评比是家长和孩子共同期待的日子。有人说,一朵不值钱的小红花有什么稀奇;还有的家长认为,小红花不就是  相似文献   

7.
"小红花"现象是幼儿园常见的现象,它是教师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与调动幼儿积极性、教师正确引导幼儿规范自己行为的一种有效的教育手段。幼儿园普遍存在教师对"小红花"现象的认识不足、教师对"小红花"的使用缺乏针对性和多向性等问题,也发现教师不能及时发挥出"小红花"这种特殊的教育手段的教育效果等问题,因此,提出了切实有效地对"小红花"的使用建议。  相似文献   

8.
<正>最近,会议室的墙壁上张贴着三块贴满小红花的评议展板,格外引人注目。这是年前幼儿园组织的一个“幼评师”活动——送你一朵小红花。经园长室商议,每位幼儿分发两朵小红花,让幼儿自选最喜欢的两位教师,以各位教师最终获得的小红花数量来评议幼儿对教师的喜爱度和满意度。每当我们路过评议展板,看到朵朵鲜艳的小红花盛放,似乎听见它们正在诉说着一个个令人动容的小故事。  相似文献   

9.
一得集     
预支小红花云南省姚安县幼儿园王会琼幼儿园中那些表现好的孩子,时常会得到老师的表扬,得到小红花。然而,那些努力克制自己却又难免不犯错的孩子总也得不到小红花的青睐。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对小红花望而却步了。为此,我做了“预支小红花”的尝试,即在提出要求前给幼儿每人发一朵小红花。如果幼儿达到老师的要求,即获得一朵小红花;如果幼儿达不到要求或有违反纪律等行为,小红花便会被收回来,直到其改正或完成要求后,再重新发给他。这样,好孩子自不用说会更努力,那些总也要犯点小错的孩子也在为获得红花努力着,在不知不觉中改掉了不良习惯,…  相似文献   

10.
周洁 《考试周刊》2013,(65):176-177
"小红花"现象是幼儿园常见的现象,是教师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正确引导幼儿规范自己行为的一种有效的教育手段。本文通过访谈法和观察法对幼儿园的"小红花"现象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教师对"小红花"现象的认识及如何发挥"小红花"这种特殊的教育手段的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11.
家长:评小红花可以算是幼儿园里很常用也很传统的一种奖励方法。但实际上,每到周末,一些手里拿着小红花的孩子向他们的父母报告本周的好消息,一些两手空空的孩子则回避家长有关小红花的询问,另有一些孩子和家长对此却是漠不关心。因此,老师、孩子和家长对这一做法的看法,是值得研究的。老师:每个孩子都希望得到老师、家长的表扬,这是他们最初的荣誉感的表现。家长们也希望自己的孩  相似文献   

12.
美国塔夫茨大学幼儿专家埃尔金德博士说,现在有些家长试图加快幼儿的学习过程,对幼儿的要求太多太急,结果可能会害了孩子。有些家长在孩子还只有三岁时,就急忙强迫他们读书写字,学习使用计算机。他们还过早让幼儿参与家政,驾着车送幼儿去参  相似文献   

13.
观点采撷     
蔺静 《家教世界》2014,(5X):60-60
<正>教师在日常生活中不能经常用"糖果"、"小红花"等物质手段来鼓励幼儿,应该善于运用言语上的鼓励。如第一个吃完饭的小朋友可以在午睡后帮助老师叠被子,这样不仅可以减少"功利性"的奖励,而且可以培养幼儿爱劳动、帮助人的好习惯。家长应该减少一些物质上的奖励,如孩子不认真吃饭,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告诉幼儿健康饮食的重要性。(华中师范  相似文献   

14.
我园是农村集镇幼儿园,幼儿都来自小镇及周围农村,家长们很少接送幼儿,尤其是大班,每天接送的就更少,有些家长由于农忙或搞个体经商,连幼儿园举办的家长活动都不来参加,有些家长甚至我们去家访也不一定能碰到他们。针对这一情况,我在大班试用了“家园联系册”,每个幼儿一本册子,让幼儿每天晚上向父母讲述在园的游戏、学习、生活情况,家长听后在联系册上做个记号,并请家长化一定时间把幼  相似文献   

15.
王辉 《教育导刊》2007,(4):43-43
小红花作为一种激励幼儿的物质载体,对幼儿的价值与它本身具有的价格并不等同。案例1:离园前,教师拿出小红花,要奖励给当天表现很棒的小朋友。青青因为妈妈从家里带来了教师需要的  相似文献   

16.
现在,不少教师在进行幼儿一日或一周表现评价时,在小朋友的手背或额头上敲一个小红花印,以示奖励。诚然,这比敲在纸片上,剪下来再贴到墙上评比栏里要方便快捷得多。但这种做法有些不妥。  相似文献   

17.
目前,有些地方的幼儿园存在着家长推迟送幼儿上幼儿园,特别是提早接幼儿回家的现象。这样做,势必影响在园幼儿的注意力,打乱教学秩序,有的幼儿园下午的游戏活动也因幼儿人数过少而很难组织好;同时还影响了一些幼儿家长  相似文献   

18.
关于“该不该评小红花”的专题讨论已历时半年。我们先后收到来自全国25个省市的各级各类幼儿园教师、园长、幼教科研、教研人员、幼儿家长以及关心幼教事业的搞其他社会工作同志的来稿数百篇。可以说,每篇来稿中都充满了对幼儿全面发展的关怀,充满了对孩子的一片爱心。绝大部分同志认为评小红花不失为一种教育孩子的方法,但关键是要有正确的教育观、儿童观、发展观,要了解幼儿的生理、心理特点,要有正确的方法,要克服评比中的一些弊端。下面我们编发吴积静和傅宝丽同志的文章,借以作为此次主题讨论的小结。广大读者还可在本单位、本地区继续讨论,发表不同的看法。本刊由于版面的限制,许多作者的来稿未曾编发,在此表示深深的歉意。  相似文献   

19.
礼仪修养是一个人全部品德的基石。幼儿的3~6岁是行为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对低龄学生进行礼仪教育非常必要。我们通过调查研究,对幼儿进行生活礼仪及家长的教育行为进行指导,提高家长培养幼儿家庭生活礼仪方面的能力,从而提高幼儿的礼仪修养,塑造幼儿的健全人格。通过对本园幼儿家庭调查,我们发现家长的礼仪水准普遍不高,有些家长虽然在教育观念上认识到礼仪教育的重要性,但  相似文献   

20.
一般来说,大多数家长都能积极支持教师的工作,教师与他们沟通起来比较容易。但也有些家长看起来比较难打交道,让教师感到发憷。下面几位教师在与个别幼儿家长沟通时,能够根据家长的不同情况,找到家长工作的突破点,赢得了家长的认可。她们的做法告诉我们,要做到面向全体幼儿,就不可放弃个别幼儿家长的工作,家长工作也要面向全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