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为贫困生提供经济资助,体现了教育公平,但在提供物质支持的同时,还需要关心受资助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受资助大学生因家庭经济原因,往往出现自卑、多疑、焦虑等心理问题,如何正确分析和有效解决受资助学生的不良心态是高校资助工作的重点。高校应搭建心理资助平台,对受资助大学生群体进行积极心理学团体辅导等心理干预,帮助受资助学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2.
高职院校经济困难学生不仅在经济层面上承受沉重的负担,在心理层面上也存在较大的压力,心理健康问题不断呈现。这对高职院校资助体系的完善和心理健康教育提出更高要求。文章针对高职院校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详细阐述高职院校资助体系的积极作用,从心理健康教育层面提出完善资助体系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3.
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感恩心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深入开展,学生资助体系日趋健全,学生资助工作不再仅仅停留在经济资助层面,已经涉及感恩教育、励志教育、心理疏导等多个领域.当前,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普遍存在积极的感恩心理,但由于自卑和自发性,这种感恩心理不能很好地指导和帮助学生成长.本文通过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感恩心理的情况进行分析研究以便更有效地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更有效地疏导潜在的心理问题,引导帮助学生养成良好、健康的感恩心理,保证资助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  相似文献   

4.
学生资助工作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工作实践,在此提出将经济资助和能力提升、就业指导、学业辅导、心理疏导相结合资助育人"五帮服务",着力构建"经济资助、精神关怀、能力提升"三位一体的立体化贫困生资助工作体系,希望能为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开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高校资助工作的目的是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大学教育,以实现高等教育机会平等、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和学生个体的健康成长。本文将分析贫困生在心理、实践和就业三个方面遇到的问题,提出以心理健康、社会实践能力突出和就业顺利作为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成效的衡量标准。  相似文献   

6.
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存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等级认定机制不够健全、心理健康状况亟需矫正、帮扶途径不足等问题。加强资助管理队伍建设,完善资助育人工作机制;以勤工助学为契机,提高经济困难学生课余实践、社会适应能力;以砺心、励志、力行教育为平台,加强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资助育人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戴萍  陈羿江 《文教资料》2013,(18):144-145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不能以单一的家庭经济状况标准衡量,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包含受教育水平、父母职业和家庭收入三个维度,只有综合这三个维度才能够更好地衡量家庭的状况。较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学生在心理健康状况上显著低于拥有较高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学生。因此,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和资助工作中,国家、学校除了要给予学生经济资助之外,更要给予学生心理上的扶助。  相似文献   

8.
在高校资助工作中引入积极心理学有利于提高困难学生积极的主观体验,培养积极人格特质;有利于践行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实现以生为本;有利于学生真正实现"心理脱贫",达到"扶志""扶智"的目的,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高校应在保障性基础资助的同时营造积极的育人环境,在个性化发展资助的同时创造积极的情绪体验,助力学生储备"心理资本"。通过建立并完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状况信息库,提升学生工作团队的职业化、专业化程度,重视落实在学生中从问题取向转化为发展取向的心理咨询模式,提升高校资助育人成效。  相似文献   

9.
受客观环境和自身认知偏差等因素的影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容易陷入精神贫困,表现出自卑感与自尊心矛盾交织、感情需要与自闭心理繁杂交错、独立意识与依赖心理同对并存等待征.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神贫困问题,必须坚持物质资助与精神资助相结合、自助与他助相结合、助困与育人相结合的精神资助原则,建立和完善精神资助的机制,营造和谐的心理氛围,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体系.  相似文献   

10.
高校经济困难学生因其经济困难而引发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自卑心理严重、人际关系敏感、人格问题凸显、情绪情感失控等四个方面.产生这些心理问题的原因主要有:社会层面的贫困文化和贫困心理的消极影响,高校层面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完善,以及个人层面的自我认知模糊.科学分析和准确把握经济困难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及其原因,并有针对性地开展资助工作,加强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有利于提升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1.
文章梳理了地方本科院校学生资助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了地方本科院校学生资助工作的现实意义,并提出了地方本科院校学生资助工作的主要对策:制定科学合理的困难认定体系;实现学生经济和心理上的"双重"资助;开拓勤工助学新渠道;积极寻求企业资助资源;形成解决突发困难的机制;充分发挥辅导员在学生资助工作中的作用;做好受助学生的后续工作。  相似文献   

12.
经济贫困大学生是大学生弱势群体的主体。本研究采用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CCSMHS)对陕西理工学院建档贫困大学生进行测试分析,调查结果显示:非弱势群体总体心理健康水平优于弱势群体,尤其是在焦虑、抑郁、自卑、社交退缩、依赖等5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大二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优于大三的水平,而性别和城乡之间的差异不显著。并对此分析了具体的原因,提出应完善经济资助与心理资助相结合的资助体系,加强心理咨询工作,对不同类别的大学生弱势群体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比较系统准确地了解了家庭经济困难生心理融合的现状,并有针对性地以心理健康教育和爱心互助社团为依托,深入探讨了家庭经济困难生心理融合的途径,为建立大学生健康积极的资助方式和心理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李建新  马国艳  陈瑞 《文教资料》2013,(14):149-150
做好大学生的资助工作可以有效地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问题,帮助家庭困难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业,有利于更好地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和学业问题。做好大学生的资助工作是贯彻落实教育制度和方针的重要保障。作者结合自身从事大学生资助工作的实践经验,提出了进一步改善和加强大学生资助工作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5.
田其濡 《考试周刊》2010,(5):209-210
随着独立学院的不断发展,招生规模的扩大.大批家庭经济困难又想接受优质高等教育的学生进入独立学院,独立学院贫困生群体呈现出其自身的特点.资助工作已成为独立学院学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健全机制、经济资助、心理引导、岗位提供等方面进行探讨,积极构建资助体系,使贫困生群体能够健康、和谐地成长。  相似文献   

16.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在学生管理工作方面产生了新思路。贫困生群体一直是高校中的弱势群体,焦虑、抑郁、敌对化和人际关系紧张等心理问题日趋凸显。在精准扶贫模式下,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主要体现在经济扶助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贫困生资助工作深入融合的缺失,导致了贫困生群体极端化心理问题的多发性。"互联网+"视域下,推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民化、构建高校贫困生精准认定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协同教育模式、实现贫困生心理危机干预的社会化,是使高校贫困生心理脱贫的新策略。  相似文献   

17.
曹奇 《职教通讯》2020,(2):87-93
高职院校受资助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到学校整体的思政教育水平。通过对405名受资助的高职艺术生进行问卷调查和田野访谈发现,受资助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强相关性。针对这类群体存在的个性鲜明、自卑情绪、纪律涣散等心理和行为特征,结合马斯洛需求理论、自卑与超越理论和积极心理学等理论,对他们的心理健康、能力准备、意识形态和人生价值四方面进行分析,提出了基于心理学的思政教育模式与发展策略,为高职院校的艺术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在国家、地方、高校不断优化完善的资助政策下,越来越多的高校贫困学生得到了切实帮助。然而,在当前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中存在重经济资助、轻精神资助,重资助政策研究、轻对实际效果的关注,过分强调学校的主导作用、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等问题,对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实效性产生了不良影响。为提高其实效性,可以从人本主义心理学和积极心理学中找到启发,建立以人为本的资助体系,关注学生的各种需要,形成集经济、心理、学业、就业为一体的资助体系,切实提高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9.
做好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关系到学生的成长、成才。文章从高职院校学生资助工作的现状出发,结合实际工作情况,分析了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通过资助宣传工作与"三自"教育工作相结合、开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团体心理辅导、构建合理真实的资助工作制度等途径,改进学生资助工作。  相似文献   

20.
陈志远 《高教探索》2013,(1):140-143
以广东省综合类院校、专业型院校等不同性质类型的高校经济困难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调查,探讨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问题状况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现状,分析当前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韧性发展影响因素,探索提升高校经济困难学生心理韧性的策略.调查研究表明,增强心理韧性对于高校经济困难学生应对压力和成功克服逆境有着积极作用,高校经济困难学生心理韧性发生机制包含个体因素、家庭因素和社会因素等多方面因素,通过全方位发挥各因素的综合作用,能够不断提升其心理韧性,促进高校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