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杨廷栋翻译的《原政》与《译书汇编》上刊载的《政法哲学》译文,内容基本相同,而译文译语则差异甚大。《政法哲学》较有可能是杨廷栋的原译,而《原政》似在杨原译的基础上经过他人润饰文字而成,二者皆为从日文译本《政法哲学》转译之作。日译本《政法哲学》则译自斯宾塞所著之《社会学原理》(The Principles of Sociology)的第5部分"政治制度"(Political Institutions)。  相似文献   

2.
石家丽 《中国教师》2011,(19):64-66,69
<正>一、现代教师公共使命的内涵1.公共使命的界定对现代教师公共使命的理解,应从"使命"的含义开始。《辞海》对"使命"的解释是:(1)使者所奉之命,如《北史?魏收传》:"李谐、卢元明首通使命,二人才器并为邻国所重。"(2)任务,如《三国演义》第八回:"但有使命,万死不辞。"(3)奉命出使之意,如《宋  相似文献   

3.
《夕阳箫鼓》又名《夕阳箫歌》、《浔阳琵琶》、《浔阳夜月》、《浔阳曲》。这是一首著名的琵琶传统大套文曲 ,最迟在 18世纪就流传在江南一带。《夕阳箫鼓》的曲名 ,早见之于清代姚燮 (180 5— 186 4 ) 《今乐考证》,而乐谱最早见于鞠士林 (约 1736— 182 0 )所传《闲叙幽音》琵琶谱 (现今所见者 ,是其弟子咸丰庚申年即 186 0年的传抄本 )。其他一些乐谱中也有记载 ,如清代嘉庆己卯年 (1819) 《南北二派秘本琵琶谱真传》,道光壬寅年 (184 2 )江苏松江张兼山的手抄本《擅槽集》琵琶谱 ,光绪乙亥年 (1875 )吴婉卿的手抄本 ,李芳园 1895年编《…  相似文献   

4.
一首如泣如诉、似哀似怨、唱尽了世态炎凉、唱尽了人情冷暖、唱出了相怜相惜之情的长篇叙事诗《琵琶行》,千百年来,打动了一代又一代读者。在此笔者拟就本诗的构思之巧妙,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  相似文献   

5.
司马迁故乡的渭南师范学院,多年来尤其是2011年以来高度重视司马迁与《史记》研究,抓好"一栏"(《渭南师范学院学报》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名栏"司马迁与《史记》研究")、"一院"(中国司马迁与史记研究院)、"一鉴"(编撰出版《司马迁与〈史记〉研究年鉴》)、"一馆"(中国司马迁与史记研究展览馆)等"四个一工程",建设司马迁与《史记》研究重地,有力促进了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工作,并在司马迁与《史记》研究界乃至社会科学界产生了良好的学术影响。  相似文献   

6.
古代的乐器     
王晓维 《中文自修》2009,(11):44-45
同学们都读过白居易的《琵琶行》,里面说:“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这里的“管弦”是指音乐。作为乐器的管弦,包括了箫、笛、笙之类的管乐和琴、瑟、琵琶之类的弦乐。管弦也可以叫做“丝竹”,丝指弦乐,竹指管乐。《琵琶行》的后面就有:“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相似文献   

7.
从乐府体诗谈到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再谈到古曲《夕阳箫鼓》《浔阳夜月》的发展过程,从中探讨音乐艺术、诗词艺术与大自然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教学《琵琶行》,学完诗序后,笔者提出了一个看似不经意但却令人深思的问题交给学生:为什么白居易“是夕始觉有迁谪意”?他和琵琶女的感情共鸣究竟是什么?让学生阅读全诗来回答,结果同学们都很自然地找到了诗中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接着我又  相似文献   

9.
《琵琶行》语言通俗流畅,生动感人,且富有强烈的抒情色彩,是一首典型的描写音乐的佳作。白居易用语言来表现音乐,使人从文学的形象中感受到音乐的形象。  相似文献   

10.
本文试图从"士农工商"角度来尝试解读《琵琶行》,希望能够从琵琶女、商人以及作者的社会地位出身,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文章主题。  相似文献   

11.
壮志未酬的豪杰之士,总把李广作为缱绻情怀的对象:"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唐·王昌龄《出塞》),"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唐·高适《燕歌行》),"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唐·王勃《滕王阁序》)。所有这些吟唱都对李广的遭遇尤其是他终生未能封侯寄予了深深  相似文献   

12.
“遝”之误     
高中《语文》第六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6)有一篇王力先生的《语言与文学》。文中谈到《文心雕龙》用相当大的篇幅讲形象思维的道理时,引用了《文心雕龙》中《物色》篇的"赞语":"山沓水遝,树杂云合。目既往还,心亦吐纳。春日迟迟,秋风飒飒。情往似赠,兴来如答。"课本的编者对"遝"作了注:"【遝(tà)】杂乱。"同册《教师教学用书》对这段文字选用了陆侃如、牟世金先生《文心雕龙译注》  相似文献   

13.
梁启超认为两晋六朝"迁书既美善,引起学者研究兴味,社会靡然向风。"而著者在阅读《隋书·经籍志》过程中发现,唐代以前对《史记》和《汉书》的接受和研究著作极其不均等。事实是《史记》传者甚微,而《汉书》注家如云。文章探讨唐代以前《汉书》和《史记》的接受情况,并分析"《史记》传者甚微,而《汉书》注家如云"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以《庄子》的"道"(气)本体哲学观念为出发点,探讨了《庄子》所提出的"有机事"而"无机心"的可能性。文章指出,《庄子》所描述的完成"机事"的方法是以"心"合于"道"(气),而修为之"心"的本质在于"道"(气)本体的"自然"演化之途,这牵涉到"心"对"道"(气)本体的领悟层次,并由此相应地区分出众人、贤人、圣人、仙人、真人或至人,最高层次的真人能够使"机事"合于"自然"之道,从而指明了完成"有机事"而"无机心"的"人工"合于"天工"的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15.
成书于金代的《三国志平话》中的关羽"面如紫玉";元杂剧三国戏中的关羽开始有"赤面"或"丹脸"的直接描述,如"红馥馥双脸胭脂般赤""绛云也似丹脸若频婆"等。蒙古族审美文化认为"赤面"或"红脸"象征着武勇,是好汉或英雄的体征之一;而《三国志演义》中关羽的"面如重枣"(疑原为"面如挣枣")之赤面的描写来自元杂剧三国戏而不是《三国志平话》,从而可推知《三国志演义》的作者就是《录鬼簿续编》所记载的戏曲家罗贯中。  相似文献   

16.
人教版高语教材选用了《琵琶行》一诗,其中对"左迁"一词作注为:"贬官,降职。白居易任谏官时,因为屡次上书批评朝政,触怒  相似文献   

17.
对《琵琶行》的社会学解读会得出控诉性质的主题。而从学角度看,琵琶女痛苦的深层原因是物质与精神、现实与浪漫这一人类永恒的矛盾,这是琵琶女形象的艺术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18.
《琵琶行并序》"行""序"并存,相辅相成,合体共生。诗前小序叙述简洁,却蕴含幽微情绪,让我们缘序品诗,逐步深入,打开文本褶皱,于平常处挑起学生情感风暴,发现无限风景。一.白居易的迁谪恨序文中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但白居易"出官二年",果真"恬然自安"吗?我们可以从《琵琶行》这首诗中找到完全相反的信息。  相似文献   

19.
《白兔记》为"四大南戏"之一,其版本系统大致有三个:(一)成化本与汲古阁本尽管出入较大(前者比后者少八个段落),但仍属于一个系统;(二)富春堂刊本;(三)明嘉靖进贤堂所刊《风月锦囊》所收本。笔者认为,除此之外,《白兔记》似尚有另外一种版本。  相似文献   

20.
南宋著名词人姜夔的代表作《扬州慢》是宋词中的佳作,流传甚广,其中"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一句很有名,常被后人引用,但对其中"荠麦"的解释历来却不一致.课本将其解释为"荠菜和麦子"(《语文》高中第三册,人民教育出版社),而有的书解释为"野草"(《名家读唐宋词》中国计划出版社),还有的书解释为"飘儿菜"(《宋词赏析》北京出版社,沈祖菜著),笔者认为,以上几种解释都不正确.将其解释为"荠菜和麦子",注者很显然是将其看作两种植物,其实"荠麦"只是一种植物,有诗为证:苏轼五律《访张山人得山中字二首》的颈联是"荠麦余春雪,樱桃落晚风",根据律诗的常识可知,这一联必须对仗,"荠麦"对"樱桃","余"对"落","春雪"对"晚风",由此可知"荠麦"是一种植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