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020年春晚小品黄晓明爆出的一句"我太难了",深受大众追捧,霸占网络热搜,引发情感共鸣。在语言符号不断被创造刷新的今天,对"我太难了"的使用情况进行考察,分析它产生的途径,探讨其流行热传的原因是非常有意义的。它的盛行一方面源自语言系统内部谐音手法的运用和类推机制的推动,另一方面得益于网络媒体的助推和"丧文化"传播的外部因素。  相似文献   

2.
语言是模因的载体之一。2014网络流行语"我也是醉了"在于表达对人或事物的无奈、不满或轻蔑。从模因论角度出发来研究其出处及复制、传播方式具有现实意义。"我也是醉了"成为强势模因的原因既离不开本身的简洁形象、委婉含蓄,又离不开外界多种因素的助推。以"我也是醉了"为代表的网络流行语利弊兼备,需要相关规划和政策的有效引导和规范。  相似文献   

3.
"三籁"与"吾丧我"两者间看来似乎毫无关联,《庄子》研究者均未注意到这个问题,实则三籁之喻正是庄子对于"吾丧我"情况之解释。本文尝试根据《齐物论》文本对"三籁"与"吾丧我"关系做以梳理。  相似文献   

4.
5.
《齐物论》是《庄子》诸篇中最难理解的一篇,理解的关键在于何为“吾丧我”,学术界对此多有争议。庄子是反知主义者,认为“知”(知识、知觉)越多,越不是真我。从“坐忘”和“心斋”的视角看“吾丧我”,“吾丧我”是一个彻底的“反知”的过程,最终限度是无“无我”,即对宇宙无意识的洞见和冥合。“丧”即“忘”,有“坐忘”、“相忘”、“两忘”等形式。通过“吾丧我”,最终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逍遥游”之境。  相似文献   

6.
纵观《齐物论》,庄子开篇用“吾丧我”引出对物我对待的反思;而后通过“彼是方生”,说明物我其实为一;最后将“彼是方生”推衍开来,与“齐物论”这一标题遥相呼应,“齐物论”指的是物与论之齐一不二。整个《齐物论》中,探讨的都是物我对待这一问题,而最后物我对待的解决之道,依然落脚到开篇的“吾丧我”之上。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丧文化"是青年亚文化的表现形态之一。虽然"丧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并非都是消极的,但仍然可能会导致大学生滋生悲观厌世的人生态度、出现政治信仰迷茫问题、助长消极颓废的社会心理等问题。针对大学生"丧文化"现象,要切实满足大学生的成长成才需求,为大学生创造合理的宣泄渠道,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给予大学生以人文关怀,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流行语越来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表达内容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网络流行语是在互联网媒介等技术发展和公众网络资源普及基础上的产物,它作为一种语言现象,不仅属于语言学的研究范畴,本身所具有网络文化的特性更是一种社会文化发展的结果,也属于社会学研究范畴。网络流行语具有深厚的社会文化意蕴,本文试析网络流行语的特点、网络流行语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及意义。  相似文献   

9.
10.
时下,“今天你X了吗?”正作为流行广告语和宣传语被媒体大量引用.本文试从句法,语义,语用三方面分析“今天你X了吗?”的特点,并试图用构式语法理论分析其特点和产生原因.  相似文献   

11.
我和好朋友孙艳玲吵架了,原因只是为了一件芝麻绿豆大的小事情。事后,我们冷战了好几个星期。因为冷战,往日的欢声笑语被沉默代替,满腹话语不知向谁去倾诉。  相似文献   

12.
近几年,网络流行语成为大学生日常交往的一个重要符号载体,在大学生群体中流传甚广、影响深远,大学生群体已形成对于网络流行语符号层面较深的熟知度、较强的感受性、较高的接受度和较广的使用性;在符号的意指层面,后现代思想、网络文化和青年文化也进一步在大学生群体中潜移默化,实现了对大学生思想文化层面的渗入和影响。  相似文献   

13.
模因是文化信息传递的单位,一般通过非遗传方式,尤其是通过模仿来传播思想资讯,其在人类语言的发展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此外,由于语言是对文化和社会的反映,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语言模因,其传播产生了一定的社会语用效果,而语言模因论则为我们的研究打开了一扇新窗口。以"厉害了我的X"的个案为研究对象,从模因论出发,分析"厉害了我的X"在其复制和传播过程中发生的变异及其语言模因广受欢迎的原因,为研究模因论和流行语的社会语用提供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4.
网络流行语"被火锅了",就是遇到拦路虎了的意思。它体现了一般新词的特征:产生的随意性,内容的新颖性,结构上的类推性,审美的幽默性。但是从流行的时空、词义的附加义、产生的随意性上看,它很难进入一般词汇。  相似文献   

15.
有一天,我上街去买文具,路过一个摊点,是卖“热得快”的。摊主说这“热得快”烧水如何省电省时,我心想又没有几个钱,就买了一只。  相似文献   

16.
“最美”一词近年来在网络媒体上频繁出现。从“最美”的具体运用语境看,它主要通过官方和民间两大渠道得以传播,其构成形式体现了省力原则,其陌生化的表现手法更能吸引大众的眼球。在官方语境中,更强调其善的内容,以达到宣传主流价值观的目的;在体现草根智慧的网络语境中,则有着较为复杂的含义,它不仅强调善的内容,也涉及外在的形式美。  相似文献   

17.
“呀!我的书呢?”妹妹急得大叫。“等你的眼睛好了再还你。”我说道。妹妹一听,急得大哭大叫:“还我书来。大坏蛋!哼,走着瞧!”看着她的神情,我心想:书真有那么好看吗?我要不要试试与书“搏斗”一番呢?  相似文献   

18.
"吃了吗"是最具中国特色的问候语之一,体现了中国社会的人文关怀精神。它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由最初的语义功能转变为礼仪功能,成为代表性的问候语。本文从这一问候语形成原因入手,分析其背后的文化内涵,进一步剖析了这一问候语在现代社会逐渐消亡的原因,指出其存在于现代社会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9.
《咬文嚼字》评选的2020年度十大流行语中的“打工人”,从网络到日常言语交际中得到了广泛流传,引发了人们的情感共鸣。其流行有着语言的内部因素,也有着语言的外部因素。社会语言学作为应用语言学的一个分支,不仅关注语言结构本身,还将社会文化、社会心理等方面纳入分析视野。文章从社会语言学视角切入,探析网络流行语“打工人”的语法、语用特征以及流行成因。  相似文献   

20.
模因在影视语言的传播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互文性是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根本方式。从模因和互文角度分析影视流行语言的形成、传播及其对社会文化的影响,进一步探讨其对影视文化建设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