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芙蓉”这一意象承载了不同的情感意蕴,如《涉江采芙蓉》的思念之花和曹植《芙蓉赋》的理想之花。文人借助芙蓉本身的特征,来寄托自己特殊的情感意蕴,表面是在写花实则是在写情、言志,以使诗文达到雅俗共赏、清新脱俗的境界,对芙蓉意向的研究也能为中国古诗中的意象学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涉江采芙蓉》进行教学设计,来帮助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以及体会作者的情感。  相似文献   

3.
《涉江采芙蓉》是一首游子和思妇同心唱和的感人诗歌,在采摘遗赠类诗中,其对"芙蓉"意象的选取决定了诗歌内涵的独特性。在同类抒情诗中,《涉江采芙蓉》在表达方式上也有别于其他诗歌。  相似文献   

4.
《涉江采芙蓉》是《古诗十九首》中的代表作品,被选入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的第7课。《涉江采芙蓉》的主题历来有不同的看法,一种认为是与《庭中有奇树》的主题一样,是思妇怀远诗;另一种认为是游子思妇诗。不管是思妇怀远还是游子思妇,都能够成为这首诗的主题,原因是因为这首诗的作者运用"对写法"。这首诗的二元主题表现出了人类普遍的思想情感,这就是《涉江采芙蓉》的独特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5.
诗歌虽然语言质朴,易于理解,但学生在解读时容易滞于表面,无法自发深入领会诗歌的情韵之美。文章以《涉江采芙蓉》的教学为例,分析了引导学生多角度赏析诗歌的方法,以期能够在教学中激发学生主动深入思考诗歌的热情,让他们领会诗歌的情韵之美。  相似文献   

6.
吴秀梅 《学语文》2015,(2):28-29
以人为本是当前中学语文教育的基本思想,作为语文教师必须改变陈旧的教学理念,在语文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中应正确处理导与学的关系,切实抓好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学会做人,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实现语文学习目标。  相似文献   

7.
早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十二音"作曲技法随着远洋留学生带回中国,但真正的发展则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罗忠镕在这一阶段写作了以"十二音"为技法的艺术歌曲——《涉江采芙蓉》。歌曲选自东汉时期同名古诗《涉江采芙蓉》,罗忠镕将西方现代作曲技法与我国传统五声音乐以及作曲技法相结合。在这部作品中,无论是和声还是旋律,以及十二音音序的选择无不淋漓尽致的展现罗忠镕先生对现代作曲技法与民族特色的融合。使其成为极具意义的一部作品。笔者以《涉江采芙蓉》为例,探讨现代作曲技法与民族特色的融合。  相似文献   

8.
涉江采芙蓉     
佚名 《学语文》2014,(2):1-1
正~~  相似文献   

9.
《涉江采芙蓉》选自《古诗十九首》,千年岁月非但没有抹去它的荣耀,风雨历练反而增添了它的厚重与质感。短小的篇幅,反而让全诗在“无声”处留下了巨大的审美空间。  相似文献   

10.
以《涉江采芙蓉》为例,从语篇语言学这一角度,结合其中的衔接与连贯、意图性、可接受性、信息性、语境性和互文性等七个概念,确定高中语文古代诗歌的教学内容。以语境性、意图性作为古代诗歌教学内容确定的起点,信息性、互文性作为古代诗歌教学内容确定的核心,衔接、连贯作为古代诗歌教学内容确定的关键,可接受性作为古代诗歌教学内容确定的延伸。将语篇语言学运用到教学内容的确定,其意义在于能帮助教师研判并确定教学内容的顺序,明确地把握古代诗歌教学内容的逻辑结构,并突出教学内容的意图性和情景性。  相似文献   

11.
《古诗十九首》是汉代人诗的集大成之作,大抵为建安时期的作品。对丁《古诗十九首》中是否有汉代辞赋家枚乘的作品,历来学虽然多持怀疑的态度,但“《古诗十九首》出自汉代人之手”已经被广泛接受。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大率逐臣弃妇。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说诗啐语》)由于这些诗歌的作姓名都已佚失,“人代冥灭而清音独远”,我们无法知道他们的生平和相关资料,客观上使研究对诗歌的不同解读集中到了对诗歌修辞下段运用的不同理解上来。“诗无达诂”,但这并不与为诗歌寻求更为合宜的解读相抵牾。以《涉江采芙蓉》为例,通过对各家分歧的梳理,笔认为,对于该诗的解读应该能够从修辞学的角度进行中肯的切入。  相似文献   

12.
言语形式是言语内容与情感的载体,引导学生关注、揣摩言语形式,是语文教学的当务之业。《涉江采芙蓉》一诗中,诗人以多重转折的言语形式,在多重矛盾中不断升华情感,终于将情感蓄积得愈加浓烈和深沉。《涉江采芙蓉》中设置的多重转折与矛盾是:美好在险远——“兰泽多芳草”;欲赠却远隔——“所思在远道”;离乡却还望——“还顾望旧乡”;情深却相离——“同心而离居”;知心难偕老——“忧伤以终老”。  相似文献   

13.
14.
离别与相思自古就是诗人们永恒不变的创作主题。“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诗人是多情的,离别与相思在他们的笔下总显得那么的肝肠寸断和欲罢不能。《涉江采芙蓉》即是一首哀婉动人的相思曲。  相似文献   

15.
《涉江采芙蓉》(选自《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关于这首诗的抒情主人公,有人认为是男性,“涉江”者与“还顾”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认为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  相似文献   

16.
刘小芳老师执教的《涉江采芙蓉》课例,在各个环节和步骤中,一以贯之地体现"心通其情,意会其理,行正其道",可圈可点之处甚多。最值得称道的是其"叙述者"视角对学生思维的激发。一、心通其情:吟咏诗韵,方法导行"诗言志,歌咏言"。  相似文献   

17.
朱虹 《语文知识》2015,(5):51-52
教《涉江采芙蓉》一诗,有两个问题是绕不开的:其一,《古诗十九首》所处的时代特点尤其是文学思潮的特点及其相互影响;其二,《古诗十九首》里的诗歌对《诗经》和《楚辞》优良文学传统的继承问题。也就是说,要理解八个字:蓄势而发,直追风骚。否则解读就不算到位。下面谈谈自己教这首诗的体会。  相似文献   

18.
《诗经》作为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具有不朽的艺术价值。其中不少诗篇中出现各种纷繁复杂的花草果木("香草")意象,也出现了不少"美人"形象。《诗经》中或以这些花草直接比喻美人,或通过花草环境描写间接烘托美人形象,或通过花草传达男女之间的爱情,塑造了许多美人形象,也为我们留下许多甜美的爱情故事。这种"香草"与"美人"两种意象的和谐运用产生了不朽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9.
初读《红楼梦》的人往往认为《芙蓉女儿诔》是贾宝玉祭奠晴雯写的,这有点张冠李戴的味道。晴雯的身世与被祭奠的人不符,祭文中祭奠人与被祭奠人的关系也与宝玉晴雯的关系不符。事实上《芙蓉女儿诔》是曹寅诔念姬妾的诔文。  相似文献   

20.
《涉江采芙蓉》广为流传,而作为一篇经典课文,很多教师在正常的教学处理上往往失之粗疏笼统,特别是对文本主旨和意蕴的把握更显得泛泛单一,仿佛除却男女之情无他。其实,教师不妨抓住诗中三处微妙细节,帮助学生理解把握情思意脉的流转轨迹,从而细腻、深刻地理解体味作品的深度意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