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论舟山船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文献资料、走访调查、综合归纳法.研究表明:舟山船拳的发展同船文化发展和海岛人民的生活生产方式有着紧密联系,发端于春秋时期.人们在船上开展拳术等体育活动,延续至今,独具特色,成为体育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2.
文章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理论为指导,从民族学、生态学、社会学角度出发,对广西壮拳的地理人文环境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广西壮拳积淀了浓厚的壮族文化底蕴,受到壮族地区的社会组织结构、经济结构、心理结构等影响,是广西壮民族文化特有的人文景观,反映了壮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多元化,蕴涵了壮族人民的生活习惯、风土人情、宗教观等,体现了壮族人民百折不挠的精神面貌。对壮拳进行保护与发展,将为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武术的发掘、继承及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永春白鹤拳是闽南地区较具代表性的地方性武术拳种,是闽南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统文化遗产保护的潮流下,永春白鹤拳取得了一系列的保护与发展成果,但依然存在着诸多的不足。研究认为,完善相关的法规与资金配套、建立健全相关的竞赛与文化交流;坚持保护的真实性与完整性,强化相关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发掘,加强社会推广与学校推广的配合等,是实现永春白鹤拳可持续保护与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4.
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当下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全国各地都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运用文献资料、访谈、实地考察等研究方法,从民族学的视角,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岩鹰拳的基本概况、传承谱系脉络进行梳理,了解其传承内容及传承价值。研究结果:岩鹰拳与其他拳种不同,归属于杂技与竞技类,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征;主要传承路径是以政府立法为保障、家族传承为核心、媒体传承为载体、校园传承为推广、资金筹集为支撑等方式进行保护,并在继承和发展中不断创新,使其成为民族精神推进现代社会的重要源泉。  相似文献   

5.
采用文献资料、走访调查、综合归纳等方法对阳湖拳的吴文化特征进行分析。阳湖拳的发展同吴文化发展和吴人民的生活生产方式有着紧密联系,是江苏唯一的地方拳种,个性鲜明,其历史演变有着极强的吴文化性。  相似文献   

6.
峨眉拳初探     
现流传于河南境内的峨眉拳,原称"玉女拳"。其产生的缘由,发展的路径,决定了它利用距离、把握时机、后发制人的技击特点。研究此拳,有助于现代人对古代技击文化有更为深入了解。  相似文献   

7.
采用文献资料、田野调查等方法,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岳家拳的历史源流、保护传承模式进行研究。湖北武穴地区岳家拳最为正统,政府部门虽然在保护与传承中做了大量工作,但仍存在练习人数下降、法律法规未能完全深入具体保护环节和保护传承中的人才短缺以及教育资源落后等问题。保护传承工作应充分体现岳家拳恒定与活态流变的特性,将活态与静态保护模式相结合,从加大岳家拳资源普查联合现代媒体传播、加强专项法律政策建设力度、与学校教育相联合以及对传承人重点保护等方面展开,发挥全社会力量,实现岳家拳生命力的延续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非物质文化遗产勃兴于人们对现代性危机的警觉和对后现代状况的反思。通过文献资料、实地调查与访谈,认识到"蔡李佛"的命名独特,武学思想先进,拳术科学实用,包含浓郁东方文化特色。分析蔡李佛拳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路径:即当地政府职能部门对蔡李佛拳非物质文化遗产制定了一系列保护措施;充分借用"影视轰动"效应和媒介来扩大其影响力;通过学术和文化交流展示蔡李佛拳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承办一系列武术比赛提升其自身的品牌和知名度。提出蔡李佛拳在传承中需要注意问题。  相似文献   

9.
敦煌拳是由原甘肃武协主席、著名武术家王得功先生创研。对当代武术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伴随着当前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人们引以为豪的中华武术文化却逐渐走向边缘化。本文将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角下来研究敦煌的传承与发展。对于敦煌权的保护,要以传承为基础,发展为前提,要与时俱进,力求在保护中传承发展,不断进步,更好地发展敦煌拳。  相似文献   

10.
陈光明  罗伟文 《精武》2010,(7):76-77
福建是南拳的发祥地,而狗拳是福建南拳最有影响的传统拳种之一,已经列入福建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狗拳的弟子我们感到无比荣幸和自豪。“拳兴于齐,剑起吴越”,闽都福州历来尚武,狗拳经过百余年的传承,已演化出多个分支流派。有的善于下盘捆绑,  相似文献   

11.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数理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岭南地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高校武术教学融合现状进行研究,研究发现:“非遗”知识教育宣传工作不到位,学生不了解“非遗”保护的目的意义;传承范围窄,仅局限在武术系;现有的“软”“硬”件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鲜有与岭南地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协会、俱乐部等学生团体;在传承过程中重技术传习,轻文化传承。针对以上问题,文章提出相关建议,以促进广州体院校园文化建设,丰富学生生活,同时为岭南地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2.
传承人是传统武术传承过程中的关键环节。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更替,传统武术传承人的传承环境面临着巨大危机。保护传承人是保护传统武术的重要方法和手段,目前可以通过资助传承团体、传承个人,以及明确传承人的权利和义务、授予其荣誉称号等方式进行保护与扶持。  相似文献   

13.
当前武术的传承与发展现状不容乐观,特别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组成部分的传统武术,伴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一些依靠口传心授的传统武术文化资源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许多有价值的文献资料也随之消失。文章结合当前我国传统武术赛事的开展现状,分析传统武术赛事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机结合的意义,并对如何通过传统武术赛事的开展,推动我国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提出相关建议,以强化对传统武术的传承与保护。  相似文献   

14.
论中华传统武术的法律保护模式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起一整套的法律、法规,以保护中华传统武术已是学者们的共识。分析指出对传统武术在宏观上进行保护模式的构建是建立这种法律制度的理论基础,我们应加快综合性及专门法律、法规制定的步伐,实现国内法律与国际条约接轨,以地方性法规配合全国性法律、法规实施,强调民族主体权利优先、同时兼顾个人主体权利,采取防御性与救济性法律保护综合措施,最终构建起中华传统武术的法律保护立体模式。  相似文献   

15.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高校教育传承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问题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认为:高校教育传承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地位。高校教育传承价值在于:实现武术教育的文化回归,夯实社会基础;唤起对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文化自觉,提高民族文化主体性;提供强大的精神凝聚力。文章最后探讨了其价值实现的途径,以期为高校教育传承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16.
白晋湘 《体育科学》2012,32(8):16-24
湘西大兴寨及其周边地区的抢狮习俗,由传统社会中基于狩猎采集的神灵保佑仪式,演变成为现代社会中基于旅游经济的物质文化需求活动,为探索少数民族聚居区传统体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研究文本。采用田野调查、深度访谈、文献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湘西苗族抢狮习俗的发展历程、社会结构、时代特征、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客观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社会转型过程加剧,少数民族聚居区的生计方式、民间社会组织、社会性别、文化传承模式等变迁,对传统体育的发展都会产生重要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以村民自治为核心的,少数民族聚居区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社会建构模式。  相似文献   

17.
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以及田野调查法,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人龙舞"的起源、社会文化特征以及传承途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人龙舞"具有鲜明的民俗体育文化特征,同时具有中原文化、海洋文化、民俗文化和武术文化的特征;其传承方式可分为横向和纵向传承,主要包括群体传承、社会传承和学校传承等;新形势下,民俗体育旅游开发为"人龙舞"文化传承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本文采用田野调查、面对面访谈、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对湘西侗族抢花炮习俗的发展历程、影响因素、社会结构、时代背景等方面进行了深度的剖析。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经济和教育的快速发展,武陵山片区的生活方式、民间组织形式、社会性别和现代文化的冲击,对传统体育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与时代相结合、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村民自我保护、自我传承、自我发扬的社会构建模式。  相似文献   

19.
高校体育教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文献资料、网络信息检索、访谈等研究方法以高等学校体育教学这一活性传承方式为视野,分析了高校体育教学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类体育"资源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阐述了高等学校体育教学应尽的教育传承的使命,并结合"类体育"自身的特点,对高校体育教学传承文化遗产课程资源的途径提出可行性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20.
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困境与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传统武术的发展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理念.介绍传统武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所取得的成就,分析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困境:缺少总体性、前瞻性、长远定位与规划;传统武术的传承主体缺位;传统武术代表性传承人遴选不够严谨;传统武术动态传承方式不足;传统武术保护传承效果缺少评估、反馈机制.据此提出相关建议,以促进传统武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融合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