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中有“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一句,其中对“迷花倚石忽已暝”的理解,教材释为:“迷恋着花,依倚着石,不觉天色已经晚了。暝,天黑、夜晚。”笔认为,这种解释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2.
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中有“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一句,其中对“迷花倚石忽已暝”的理解,教材(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语文》第三册)释为:迷恋着花,依倚着石,不觉天色已经晚了。暝,天黑、夜晚。笔者认为,这种解释值得商榷。首先,这样解释,“忽”字未体现出  相似文献   

3.
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中有“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一句.其中对“迷花倚石忽已暝”的理解,教材(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语文》第三册)释为:迷恋着花,依倚着石,不觉天色已经晚了。暝,天黑、夜晚。笔者认为,这种解释值得商榷。首先,这样解释,“忽”字未体现出来,不可能释为“不觉”,如释为“忽然”,而“暝”作“夜晚”讲,那么本句  相似文献   

4.
2004年第5期《中学语文》(上半月)刊出了陈艳老师的《“迷花倚石忽已暝”注释质疑》一文。文章认为教材(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语文》第三册)对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中“迷花倚石忽已瞑”一句的解释值得商榷,并认为应将“忽”字释为“忽然”,将“暝”字释为“昏暗、昏黑”。笔者认为教材注释“迷恋着花,依倚着石,不觉天色已晚了”并没有错误.陈老师的说法值得商榷。“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瞑。”梦中,诗  相似文献   

5.
乌鸦填字     
横向一、李白《梦游天姥》中"迷花倚石忽已瞑"上句。  相似文献   

6.
诗之种种     
误解了的诗很小的时候背过几首诗,但诗的意思大都被我误解了。在背“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这句的时候,我觉得诗人一定是在乱石和花丛中睡着了。但书中的解释是“迷恋着花,倚着石头,天已晚了”。“虎鼓瑟兮鸾回  相似文献   

7.
1.“殷岩泉”的“岩”不是“岩石”《梦游天姥吟留别》:“熊咆龙吟殷岩泉。”课本注为:“熊在怒吼,龙在长鸣,像雷鸣般的声音,震响在岩石和泉水中间。”“岩”显然被理解为“岩石”了。实则不然,此处的“岩”指高崖,“岩泉”即“高崖飞泉”。《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商务印书馆)就把“岩”的第一项确定为“高峻的山崖”。现代汉语中的“岩石”一词,文言文中多用“石”来表示。“有大石侧立千尺。”(《石钟山记》)“迷花倚石忽已暝。”(《梦游天姥吟留别》)等都是。再有本文中“千岩万转路不定”的“岩”,也不是指“岩石”。在同一篇文…  相似文献   

8.
<正>唐代诗人众多。有仕途不顺,只好流连山水得以解脱的孟浩然,"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读来总有一些凄清、心有不甘;有飘逸如仙,坦然倾吐心中块垒的李白,"迷花倚石忽已暝",诗人在想像中沉醉;更有如一只小小沙鸥,漂泊于茫茫天地之间的杜甫,动辄就会"凭轩涕泗流"。这些与自然山川神交的诗人们,大都借山水抒发豪情或排遣伤感,来得那么纯粹又决然。然而千古诗佛王维是个特例。王维出生名门,少年得志,仕途顺利,早年很有抱  相似文献   

9.
一、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A.姥姥佬爷天姥栲栳B.嗟来之食蹉跎搓板磋商C.心有余悸雨霁季节觊觎D.流言蜚语斐然扉页绯红二、下列各组词语的释义,无误的一项是【】A.云霞明灭(云霞忽明忽暗)因之(因为这)渌水(混浊的水)B.谢公屐(谢灵运穿的木屐)青云梯(直上云霄的梯子)暝(天黑、夜晚)C.殷岩泉(岸中的泉水在震响)石扉(石头门窗)青冥(天空)D.觉时(醒时)向来(原来)摧眉折腰(低头弯腰,即卑躬屈膝)三、下面对课文有关诗句赏析错误的一项是【】A.“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相似文献   

10.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为诸多版本的中学教材所选录,其诗句"忽魂悸以魄动,怳惊起而长嗟",人们多译为"忽然惊魂动魄,恍惚间惊醒起来而长长地叹息".各种版本的教材都不注"忽",导致人们望文生义,将"忽"释为"忽然";窃以为此以今律古,欠妥.  相似文献   

11.
<正>2013年12月4日。星期三。本期"同题赛场"走进了浙江省天台县赤城中学。一听校名,就让人情不自禁地想到大诗人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中的吟唱:"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相似文献   

12.
张兴东 《语文知识》2003,(11):41-42
《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有句:“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古今论者都说这是对天姥山地势高峻的描写,其实这种说法尚可商讨。王维《出塞作》:“白草连天野火烧。”白居易《李白墓》:“绕田无垠草连天。”很显然,这两句诗中的“连天”并非写草长得很高,几乎触  相似文献   

13.
<正>《梦游天姥吟留别》这首诗的主旨,至今说法纷纭。概括起来大体有四种:第一种是"世事虚幻"说,如明唐汝询"托言寄梦,以见世事皆虚幻也";第二种是"光明象征"说,认为梦中仙境是光明的象征,是诗人追求的理想境界;第三种是"神仙世界"说,诗中表现对神仙世界的热烈向往与追求;第四种是"回首宫殿"说,"太白被放以后,回首蓬莱宫殿,有若梦游,故借天姥以寄意"。语文教参上认为他通过梦游,表现了对美好境界的向往与追求,  相似文献   

14.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有“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句,课本为“赤城”注云:“赤城,……山名,在现在浙江省天台县北部。”笔者对此曾深信不疑。近读杂书,忽发疑问:“赤城”到底指何处?据手头零星资料,我觉得,指四川青城山似乎更可能一些。理由如次:一、四川青城山亦名赤城山。唐杜光庭《青城山记》(《全唐文》卷九百三十二)引《玉匮经》云:“(青城山)一名赤城山。”其所以称为  相似文献   

15.
王维是唐朝山水田园诗的集大成者,其中,描写秋山新雨后的景色的《山居秋暝》,无疑是精品中的精品。王维的诗被后人评价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具有独特的画面美、诗意美,而这首诗可以说是王维诗歌特点的集中反映。本文就从三个角度:"语言、景色、境界"出发,探讨和发掘《山居秋暝》所蕴含的典雅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6.
高中语文课本中选了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李白的这首诗是一首典型的梦境诗。诗人借助想象和夸张,由瀛州引出天姥,由梦游天姥山引出仙境,再由梦醒引出感慨,使得具体现实与虚构景象,历史人物与神话境界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这种“虚和实”的巧妙结合  相似文献   

17.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这句中的“或”字,课本没有注释,教学参考资料和中学文言文的注释本都把它作“或许”解释。译文则为“越人所说的天姥山,云霞忽明忽暗,或许可以看到”。联系上面的诗  相似文献   

18.
是“乐土”,还是“恶梦”?──浅谈《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的梦境江苏省姜堰中学陈章明关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中神仙洞府的描写,人教版的《教学参考书)认为:“这便是诗人所梦寐以求的乐土”,在“思考和练习”参考答案中又说:“诗人所以把这些幻想中的事物...  相似文献   

19.
《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李白的名作之一 ,这首诗不管是主人公的内在精神还是艺术表现手法 ,都充分体现了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前人说这首诗“以气为主 ,以自然为宗 ,以俊逸高畅为贵 ,咏之使人飘扬欲仙。”这种评价应该说是比较中肯的。我认为这首诗之所以吸引人 ,除了丰富奇妙的想象和卓然不群的诗人形象外 ,还在于它给人的朦胧美感。《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朦胧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结构的朦胧美。这首诗以写梦为主体 ,以月为引子。月是自然的朦胧美 ,梦是人世的朦胧美。梦是跳跃的 ,所以诗人一梦之间 ,时间由晚上到清晨 ,又忽…  相似文献   

20.
《梦游天姥吟留别》“天姥连天向天横”中的“向天横”,多年来高中课本一直注解为“遮断天空。横,遮断”。看似可通,但再读细思,觉得欠妥:“向”漏注,直译不通。问题何在?经认真查阅,问题就出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