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湖南"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李琼 《职业技术教育》2006,27(28):52-54
制度建设不完善,来源渠道单一,竞争激励机制与培训机制不健全是当前湖南省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建设的主要问题。建议制定“双师型”师资建设整体规划,构建相关资格认证体系,并从编制政策、来源渠道、培训体系、评审标准等角度进一步完善“双师型”教师培训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2.
《莆田学院学报》2014,(4):95-98
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由于教师来源单一,缺乏行业背景,缺乏成熟的评价和激励机制等原因,使得当前新建地方本科"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存在数量匮乏,实践教学能力不强等问题。有鉴于此,提出学校应该进一步健全机制、推进校企合作、加强师资培训等建设"双师型"队伍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协同培养路径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提升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要素。在学校与教育行政部门、行业企业以及职教师资培养院校"四位一体"的协同机制下,积极开发"源头活水",保障"双师型"教师的稳定来源;建立健全"双师型"教师的培训体系,协同推进系统培训工程;深化校企合作,积极完善校企人才动态双向交流机制,极力满足高职院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需求,开启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协同培养路径。  相似文献   

4.
高等职业教育如何适应区域经济产业转型升级,高职院校如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人才培养如何实现学生个体可持续发展,深入推进高职教育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文章通过对产教融合内涵及"双师型"教师重要性分析,针对当前"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构建了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路径,提出拓宽引才途径、深化校企合作、健全评价激励机制和完善培养培训体系等措施,为新时代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在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过程中,“双师型”教师队伍不仅是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也是制约应用型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应用型本科院校普遍存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规划、考核机制欠缺,数量偏少,培养渠道单一,管理机制不完善等问题。从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关于双师型教师内涵的界定出发,以衡水学院学前教育专业为例,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完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机制,建立“双师型”教师考评机制,健全“双师型”教师管理机制,拓展“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的多种途径,有效提升“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质量和水平。  相似文献   

6.
目前,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着认定标准较模糊、人员构成较为单一、培训制度尚不健全、评价激励机制缺乏等问题.对策包括:明确“双师型”教师的认定标准,增强教师的“双师”意识;拓宽专业教师来源渠道,优化“双师型”教师队伍结构;完善继续教育制度,创新“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建立健全评价激励机制,激发教师的内在动力等.  相似文献   

7.
高职院校多年实行两级师资管理模式,取得一定成效。但两级师资管理在理论上尚不完善,在教师培训、"双师型"师资建设、职称评聘、考核体系、激励机制等方面仍存在问题。文章以帕森斯行政组织理论为视角,通过分析"技术系统"、"管理系统"和"制度系统"建设,探寻完善两级师资管理有效运行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8.
对辽宁省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情况调研发现,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还存在诸如对"双师型"教师内涵认识模糊、"双师型"教师数量少且质量不高、政策倾斜不够、引进渠道单一、兼职教师管理难度大、培训不足、中青年教师不稳定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需要采取诸如正确把握"双师型"教师的内涵、优化"双师型"教师来源结构、加强"双师型"教师培训工作、促进专兼职教师交流、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师考核方法和建立促进教师成长的激励机制等措施。  相似文献   

9.
应用型高等教育的目标在于向社会输送高技能实用型人才,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服务现代化建设。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还需不断促进应用型院校“双师型”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与素养,目前许多应用型院校开始与企业深化合作,共同开展“双师型”培养工作。目前基于校企合作的应用型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还面临着合作基础不够牢固、合作保障机制不够完善以及缺乏科学的合作培养形式等诸多困境。为了有效突破“双师型”教师培养困境,加快“双师型”教师的专业发展步伐,需充分夯实合作基础,合理构建合作保障机制,积极探索合作培养形式。  相似文献   

10.
目前高职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普遍缺失,原因在于,人才引进机制不尽合理,考核评价机制不尽完善,师资培养机制不够健全,人才培养模式和评价体系不尽科学。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途径:建立科学的教师培训和考核激励机制,建立高职特色的教师评价体系和标准,建立校内职称评聘制度,积极搭建教师培养平台。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以安徽省高职院校为例,进行实证分析。通过对部分高职院校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和对企业中、基层管理人员进行现场访谈,得出当前高职院校"双师型"建设主要存在数量不足、来源渠道单一、结构不合理、激励机制不完善、企业参与性不高、政府保障机制不健全等突出问题。高职院校应从教师能力培养角度,通过教师、学校、企业、政府四个层面努力,形成校企合作下"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模式。  相似文献   

12.
吴学荣 《科教导刊》2023,(21):71-73
自“双高计划”提出以来,高职教育从规模扩张逐步转向高质量发展,构建“双师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是提升我国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的有效路径。文章分析了“双师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面临的教师数量短缺、师资来源单一化、教师缺乏企业实践经验和培训体系不健全等现实障碍,接着提出了规范“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构建师资来源多元化机制、提高教师校企合作实践技能、健全“双师型”教师培训体系等突破路径,为新时代高职教育工作的高质量开展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3.
由于各方面的条件限制,职业高中的师资队伍建设中存在着教师数量不足、队伍不稳定、结构不合理等诸多问题。为了提高职业高中的教育教学质量,就必须拓宽教师来源渠道,确保师资充足;拓宽教师培训渠道,保证师资质量;加大“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力度,满足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提高农村职业高中教师的待遇。  相似文献   

14.
高职院校“双师型”队伍建设主要存在着“双师”数量不足、“双师”队伍整体质量不高、培训环节薄弱、评价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应从拓宽教师来源渠道、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加大教师的培养力度、建立科学的教师评价体系等方面加强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15.
定位理论视角下的高职院校专业建设问题及应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核心环节,专业建设质量直接影响着高职院校的高技能实用型人才输出质量。提升专业建设质量,是高职院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选择。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在专业建设过程中还面临一系列问题,包括管理体制存在不足、师资结构有待优化、课程体系有所欠缺以及经费投入亟待提升等。文章基于定位理论视角提出从优化管理体制、调整师资结构、健全课程体系、提高经费投入几方面进行高职院校专业建设。  相似文献   

16.
针对高职院校国际化师资建设意识淡薄、国际化师资数量偏低、国际化师资培训体系尚未建立以及国际化教学能力与社会服务能力有待提升等问题,提出了国际化师资建设的顶层设计思路,并从提升教师国际化教学与社会服务能力,加大高层次国际化师资的引进力度,促进本土人才与外来人才的相互融合,创新国际化师资建设的评价与激励机制等方面给出了建议与发展途径,以期提升湖南省高职院校国际化师资建设水平。  相似文献   

17.
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思想重视不够,教师来源单一,竞争激励机制与培训机制不健全是当前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建设的主要问题.制定"双师型"师资建设整体规划,实行切实可行的方法--校企合作,是解决"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捷径.  相似文献   

18.
“双师型”教师是培养更多技能工匠型人才的关键力量,是推动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核心动力。建立完善的“双师型”教师激励机制是调动“双师型”教师工作动力、激发创新活力、提升产教研发能力的有力手段。但是目前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激励机制仍不健全,因此高职院校要基于产教融合,采取科学设置激励目标、完善薪酬体系、创新激励方式等措施不断优化高校“双师型”教师激励机制,以此培养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助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双师型"教师的素质要求。阐述了"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路径有:突出培养,构建完整的培训体系;项目引领,实现能力提升;广开渠道,构建专兼职师资队伍;搭建平台,加强校内外培训基地建设;完善有关制度,建立健全用人机制。  相似文献   

20.
如何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一直是高职教育发展的热点问题。基于可持续供应链管理理论,从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建设的角度,以完善“双师”培训成长体系、构建区园企校一体化供应链、健全“双师”核心能力评价体系为策略提升教师专业核心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