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古汉语承接连词中有跟于是同义的复合连词于此。从两者的使用频率来看,承接连词于是远胜于于此。于此在上古到中古主要是用在小句句末作介词短语,因此,中古汉语时期使用较少的承接连词于此,不可能是由介词短语逐渐凝固成复合词的,它应是此期语言使用者在常用承接连词于是的基础上,通过替换其中的同义语素而产生的新词,是语言使用中经语法类推而形成的创新的产物。而新生连词于此在跟常用的同义连词于是的竞争中并未占据优势地位,导致于此在汉语语法发展中渐渐从连词领域消亡,只在中古汉语连词的使用中留下了一点遗迹。  相似文献   

2.
通过中古译经为基本材料,讨论汉语目的连词的来源和形成途径,可以看出,汉语目的连词来自引进行为工具凭借的介词,其形成机制是介词宾语省略(隐含)导致目的连词形成。  相似文献   

3.
"为"词缀化的最终完成发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它是从自身系动词的用法中发展而来的。受当时双音化趋势的影响,"为"逐渐与前面作状语的单音词粘合在一起,由此开始了它词缀化的历程。之后随着"单音节词+为+VP"形式的出现,"为"的系动词意义开始消失,最终降格定型为一个只有语法意义的词缀。在类推的作用下,"为"的构词能力进一步增强,以其作为词缀的双音节副词在中古时期开始不断产生。  相似文献   

4.
本文系统考察了中古汉语并列式双音副词的分布状况,认为除少数已凝固成词外,大部分仍是临时组合,属短语性质。文章还分析了此期副词双音化的历史动因。  相似文献   

5.
中古汉语副词“定”的用法比较复杂,既可以表示肯定语气,也可以表示疑问语气,还可以表示转折语气,各种用法的发展比较平衡。但由于其所负载的义项过多,而且组合功能不强,所以在整个中古时期使用频率都很低。  相似文献   

6.
现代汉语的“和”与维语的“ ”都是最常用又十分重要的虚词,它们本身都没有实在的词汇意义,在句中前面不能有任何修饰成分,也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只能帮助组词造句(句子里配合实词造句),在语句组合关系中起连接和辅助作用,充当句子成分。  相似文献   

7.
探究“所以”转变的途径与语法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应从多视角来考察这一问题。它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内部途径和外部途径。内部是“所”和“以”本身各自的虚化、词义变化;外部是从整个句子来看,即“所以”在句中由于句法位置的改变和语境的影响导致的重新分析。  相似文献   

8.
中古佛典对"寒地狱"名称的翻译多用音译,其得名源于梵文里表示疼痛、惊讶的拟声词,而这种拟声词与汉语相关的拟声词语音形式恰好对应.从汉语语音特点来看,汉语表示疼痛、痛惜、惊讶的拟声词可以分成三类;而且,随着语音的发展变化,汉语拟声词的文字形式也随之改变.  相似文献   

9.
“再”不单单是副词,还可以是连词,它既可以单纯地修饰谓语作状语,或单纯地连接语言单位,也可同时起修饰和连接作用--充当关联词的角色。  相似文献   

10.
论连词“虽然”词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虽然"在最初时是让步连词"虽"和指示代词"然"的线序组合,功能上相当于小句,后来逐渐词汇化为表让步类转折意义的双音节连词",虽然"的连词用法一直沿用至今。本文试图说明连词"虽然"的词汇化萌芽于汉代,并探讨其形成过程、原因及其发展。  相似文献   

11.
汉语音节词是在殷商时期萌芽,周代大量产生,泰汉及唐宋持续发展,元明清时期渐踞汉语词汇的主导地位."五四"及建国后双音节词更大量涌现,至今已成为汉语词汇的绝大多数.汉语双音节词汇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增多的,并且成为汉语词汇的主流,代表着汉语词汇的发展趋势.汉语词汇双音节化的原因有两方面:汉语词汇双音节化与社会发展和语言本身发展密不可分;汉语词汇双音节化与民族的心理素质和习惯爱好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2.
"及"是中古汉语使用频率最高的连词之一,其语法功能十分完备。"及"具有如下特点:属于非定位连词,可以连接体词和谓词,且连接项具有事理顺序,可以多项连接,连接位置不固定。"及"的演化路径为:及(动词:追及)>及(伴随动词:参与)>及(并列连词)。  相似文献   

13.
从历时的角度,考察了现代汉语消息词汇化的过程,指出其动因是高用频、汉语双音化趋势和VO句法结构的类推影响。反义复合词消息在先秦时代已经萌芽,由反义并列短语变为反义复合动词,成熟不晚于西汉,由反义复合动词变为名词,不晚于东汉末。名词消息词汇化之后,旧有义项与用法消失,新的用法得到了发展。  相似文献   

14.
"还是"是由副词"还"和系动词"是"跨层共现连用虚化而成的。副词"还是"和连词"还是"都是由"持续"义的副词"还"与"是"融合发展而来,但它们的语法化过程并不是一个连续统。副词"还是"与连词"还是"产生的时代并不相同,并且在"还是"演变的过程中,它们也受不同语法化机制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若还"唐代开始发生语法化,由"假设连词+副词"演变为"假设连词+假设连词"。"若还"宋代完成词汇化,到了元明时期,"若还"发展为一个常用的假设连词。副词"还"用于未然语境是其演变为假设连词的主要原因,而与"若"的连用则加速了这一演变过程。"若还"清以后衰落,而假设连词"还"现代汉语中仍在使用。  相似文献   

16.
“就是”作为连词产生于元代,发展和成熟于明清,并在现代汉语中广泛使用,其主要功能为假设兼让步。它在假设连词“就”的基础上形成,并逐渐替代了连词“便是”,是跨层结构“就+是”在句法位置、韵律、使用频率等因素影响下产生的结果。类化是其词汇化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7.
不救则不义且不利"中,"且"历来有"将要"和"并且"两种解释。通过对"且"字语义及其搭配成分的分析,可以发现"且"在由时间副词向并列连词演变的过程中,"表性状成分1+且+表性状成分2"起到了关键作用,当前后两成分的关系不明显时,"且"容易向连词转变。由于"不义"是"不利"的原因,"且"释为"将要"更为妥当。  相似文献   

18.
梁燕 《现代语文》2013,(6):77-81
本文从共时、历时方面考察了连词"乃至"的词汇化历程与动因。首先,通过对"乃"和"至"在现代汉语中的考察分析来比较"乃至"在语用、语体、语义、语法方面的特征;其次,简单描述"乃"和"至"在古代汉语中的用法并合理推测其自身演变历程;然后,考察"乃至"在结合以前的形式及意义,以及结合成连词之后在古代汉语中的表现形式和意义特征,确定其正式凝结为连词的标志;最后,总结"乃至"的词汇化动因及演变机制。  相似文献   

19.
在前人共时和历时研究的基础上,采用了义素分析法对连词“所以”的语法化过程及其条件作了深入的探讨,最后得出结论:连词“所以”是由表工具的所字结构“所以”经历了从先秦到唐代前期这样一个漫长的语法化过程后形成的,在这个过程中,语法因素和认知因素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0.
治汉语史者一般用“VO杀”格式来确定动结式的产生年代。文章通过分析汉魏六朝时期的相关语料,认为“VO杀”结构的存在并不是当时真实的语言事实,中古汉语的“VO杀”只是受佛经翻译文体的影响,并受制于这种独特的文体和语体的一种暂时的语言变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