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全国上下为之激愤,《益世报》作为当时主要的新闻舆论媒体,在舆论导向上起了很大作用。它系统揭露日本的侵略本质和野心,号召国人开展抗日救国运动,《益世报》也乘势发展壮大,成为全国举足轻重的报纸。文章分析了九一八事变后《益世报》的对日言论和报道,从中可以看出《益世报》的政治立场。  相似文献   

2.
《宜宾学院学报》2016,(9):99-104
由于自然与社会因素的双重作用,民国时期直南地区自然灾害频发。天津《益世报》作为民国四大报刊之一,对此做了较为详实的调查与报道:直南地区的灾害主要包括水灾、旱灾、煌灾等,并呈现多灾并发且以水灾为主的特点。灾荒的发生致使农村经济破产,大量流民形成,从而引发社会动荡,为直南地区严重的匪患与会匪的猖獗埋下了隐患。  相似文献   

3.
《大公报·史地周刊》是20世纪30年代由顾颉刚、容庚、张荫麟等创办,以向民众普及一般历史知识为目的的重要刊物。其中,围绕史地教育的目的、方式、教学方法等问题展开的讨论,不但达到了提高中小学史地教师及普通民众的民族意识等目的,更对中小学历史教材的编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益世报》1915年创办于天津,至1949年在大陆停刊,“是中国近现代具有广泛影响的全国性重要报纸,与《申报》、《大公报》、《民国日报》一起,被人们并称为旧中国四大报”。1946年10月16日沈从文接编《益世报·文学周刊》,至1948年11月8日停刊,这是沈从文编辑时间最长的一个副刊,也是他编辑的最后一个副刊,不仅融汇了他丰富的报刊编辑经验,同时也更进一步寄托了他对文学的种种希望。  相似文献   

5.
九一八事变以来,天津报界迅速成为涉日信息与对日舆论的重要集散地。与比肩齐名的《大公报》稍显暧昧的对日态度不同,《益世报》旗帜鲜明地抨击日军侵华行为与政府的不抵抗政策,其文艺副刊《语林》更通过发表战斗檄文、储备文化力量等方式弘扬了激荡的抗日爱国思潮。凭借应时的文风转向与笃定的立场坚持,《益世报》文艺副刊在这一时期成为进步作家的集结地、左翼文学的同盟军。  相似文献   

6.
20世纪20年代创办的《大公报·文学副刊》,十分重视文学翻译理论。文章主要从译者、译作与文学翻译的标准等方面展开论述,以《大公报·文学副刊》这一探讨文学翻译问题的公共空间为研究对象,阐述了译者自身素养与态度、译作的选择、文学翻译的规范性等问题。  相似文献   

7.
“虚构”,本是西方现代叙事学中的一个概念,也是西方文论中的一个主流文学观。刘勰的《文心雕龙·神思》包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论思想,在讨论艺术构思的过程中,既肯定了文学的“非虚构”性,也涉及到文学的“非虚构”因素。本文旨在从“虚构”这一现代叙事学概念出发,阐述《文心雕龙·神思》中包含的“虚构”与“非虚构”的文学观,彰明中国古代文论思想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朱湘是一个纯粹的诗人,力争用复活的旧诗词语灌注的新诗语言系统来恢复古典诗歌的理想形态,他从爱国热情下的文学责任、无苦不成的文学之旅、诗歌的唯美和唯用、诗歌形式的技术化、复古迎外以获今这五个方面建构自己的诗歌理论,其诗歌的试验性意义大于其诗歌本身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9.
王灿 《语文知识》2013,(3):92-93
朱湘是现代诗歌史上对格律诗作出过重要贡献的诗人,创造了像《采莲曲》这样富有古典情韵的诗篇,在诗歌中构筑了纯美的世界。但他生不逢时,现实的诸多焦虑使纯美的世界终成为虚无的乌托邦世界,内心的苦楚与焦虑难以释放,最终走向毁灭。  相似文献   

10.
在首次弄清了民国初年《蒙文白话报》及其后身《蒙文报》的历史沿革,刊期总数,发作范围等的基础上,笔者纠正了以往的一些错讹,通过对报纸内容的分析,认为该刊在灌输共和理念,笼络和威慑蒙古上层,巩固民国的统治方面起了相当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高师院校的文学社在文学实践活动中有着独特的优势,由于中文系学生在其中占重要地位,他们可以围绕所学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内容进行一系列的文学实践活动,如参加写作赛、进行作品研讨和文学经典演出,还可以创办刊物自写、自编、自己出版。这些实训活动有助于巩固所学的文学史和文学理论知识,锻炼学生的文学实践能力,有效地延伸文学课的教学。  相似文献   

12.
《长江周报》是一份全新的地方性英文报纸。本文通过对早几期报纸的分析研究,阐述了该报的内容设置和版面设计特点,并指出了其存在的问题和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3.
朱元璋与宋濂名份上虽为君臣,学识上却实为师徒,宋濂传授的儒学思想和文章之道对朱元璋的治国理念和文学修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他的辅佐之下,朱元璋得以凭借帝王之尊引领元末明初文风的嬗变。事实上,朱元璋欣赏的是宋濂的儒家学识,并不看中他的文学才华,但在长期的君臣文学交往中,又深受宋濂文学思想和文法的影响。基于儒家文学观念的共识,朱元璋一再提升、褒奖宋濂,从而奠定他"开国文臣之首"的文坛地位。  相似文献   

14.
欣赏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离不开吟诵,要在吟诵的基础上了解,在培养欣赏力的同时培养判断力。欣赏也是想象、感受和理解的过程,更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这是朱自清对古典文学欣赏理论的系统总结。这一欣赏理论,不仅内涵丰富,而且还有自己的特色。  相似文献   

15.
朱谦之是中国现代浪漫派文人当中对音乐崇拜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提出了一种比较系统的音乐(情感)本位的宇宙观、文学观和文学史观,其著述在思维方式上表现出鲜明的信仰化、直觉化特征。  相似文献   

16.
浅谈报纸副刊与现代文学的整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报纸副刊与现代文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天然联系,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忽视了这方面的研究。全面系统地探讨二者的嬗变轨迹和整合状态,厘清副刊对现代文学生态格局分布的影响和作用,将有助于现代文学研究的深入,并开启新的研究空间。本文认为副刊与现代文学的整合是多方面、多层次的,这既关涉到副刊本身的特性,也关涉到作者和读者以及时代社会等多方面的因素。本文从副刊与文艺运动、文艺批评、文学语言、文学体裁以及作者--副刊--读者的审美供求关系等方面,提供了副刊与现代文学整合的思考角度和方法。  相似文献   

17.
在全球化的语境中,民族文化记忆的本土反弹是其必然趋势。寻根文学从民族神话中找到了野性思维的优势,将它激活并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构建起一个有着现代特色的原始空间;致力于把地域文化重新发掘出来,使“寻根”作品沾染上鲜明的地域文化色彩;借鉴传统审美经验,其作品展现了汉语言的活力和灵性。  相似文献   

18.
在幸福的内容结构上,朱熹选择性承认了幸福感性物欲层面的合理性,但其总体倾向偏重于幸福的道德理性层面.在决定幸福的诸因素中,他十分重视道德素养的影响力.因而,朱熹在前提预制的角度肯定了德福关系的一致性,并主张通过道德赏罚的方式保证其效果的立时显现.  相似文献   

19.
流通馆员要熟悉馆藏、图书、类号、架位,必须提高自身的记忆品质和能力,掌握必要的记忆方法,练就过硬的基本功,为读提供优质的服务。  相似文献   

20.
诗词、歌赋、笔记、戏曲、小说等各类古代文学作品中留下了大量有关体育娱乐的记载与描写,构成了体育文化的重要部分,本文对此做了简略的梳理和概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