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自由谈》副刊在黎烈文的变革下成为中国杂文创作的大本营,它与鲁迅关系密切。鲁迅《自由谈》时期的杂文创作内容包含了“统治”、“文人”、“革命”、“希望”等主题,而且表现了“创作观念的成熟、创作手法的突破、战斗色彩的强化”等艺术特征。他们的相互影响也带来深远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民国时期况周颐寓居上海,在其生命的最后三年里(1924—1926),他发表39首词作于报纸副刊《申报·自由谈》上,其中37首未收入刊印的个人词集,是他的散佚词作,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辑录、考论《申报·自由谈》上刊载的况周颐晚年的佚词,有利于我们全面了解蕙风词创作,促进对他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3.
报纸作为后人观察当时人们生活的一个窗口,报纸广告是其中极具社会学研究价值的一个视角。以旧上海时期的中国名报《申报》的副刊《申报自由谈》1933年所登载的广告为个案进行分析,剖析在新旧文化、中西文化交融汇合时期中国人的心态及当时的社会生活状态。  相似文献   

4.
20世纪20年代,是通俗小说家人才辈出的时代,这些小说作者通过传媒、社团等公共交往网络相互联结。编辑、作者之间以传媒为中心的公共交往网络的形成,为他们编辑刊物、发表作品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他们所成立的文学团体,并无明确的宗旨和严密的纪律,但在团体活动中,他们也分享相近的价值观,并使这种友谊性质的交往网络成为了保证他们编辑和创作事业获得成功的重要基石。周瘦鹃主编时期的《申报·自由谈》作者群体的交往,是这一时期通俗文学创作群体公共交往网络的典型案例。  相似文献   

5.
《申报·自由谈》是中国近现代历时最久、影响最大的文艺副刊。况周颐晚年移居上海,卖文为生,积极挥墨于报刊这种新型媒体,在其生命的最后三年(1924-1926)里,他于《申报.自由谈》上发表词作30余首。这些词作以题画、咏物、酬赠为主,亦庄亦谐,艺术精湛,雅俗共赏,体现出况周颐词的最后辉煌与深远影响。况周颐逝世之后,《申报·自由谈》刊载《况蕙风先生外传》、《况蕙风遗稿》以志纪念,有利于我们深入了解况周颐及当时的世风人情,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6.
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自由谈》副刊在黎烈文的变革下成为中国杂文创作的大本营,它与鲁迅关系密切。鲁迅《自由谈》时期的杂文创作内容包含了“统治”、“文人”、“革命”、“希望”等主题,而且表现了“创作观念的成熟、创作手法的突破、战斗色彩的强化”等艺术特征。他们的相互影响也带来深远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8.
经郁达夫介绍,鲁迅1933年初开始为《申报·自由谈》栏目撰稿并将1月底至5月中下旬的投稿编入《伪自由书》中集结出版。不同于《伪自由书》前言中的简略记载,在鲁迅正式投稿前与最初投稿时曾与郁达夫有过一段频繁的互动。同时经郁达夫引荐,鲁迅与时任《自由谈》主编的黎烈文相识并频繁有书信往来。这些都为鲁迅持续投稿《自由谈》提供保障,成为日后集结出版《伪自由书》必不可少的契机。此外通过对鲁、郁、黎三人互动关系的爬梳也可以为《鲁迅日记》中一些因记载简略导致的悬念提供解答。  相似文献   

9.
进入近代后,依靠三纲五常为纽带维系的宗法社会逐渐解体,近代婚姻法制深入人心,但与此同时,落后的宗法意识仍然束缚人们的思维和习惯,新兴的西方权利意识与传统家族制的对抗影响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此时社会上的婚姻纠纷问题正是这种矛盾的体现,民国初年的婚约纠纷处理裁断较之传统社会已大不相同。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30年代《大公报·文艺副刊》创刊时,由沈从文主编。作为一名出色的作家和编辑,沈从文借助《大公报·文艺副刊》充分体现了自己的文学主张,也为《大公报》的副刊发展带来一股清新之风。这种成功的编辑实践,为我们探讨传媒时代文学的生存空间、文学与传播媒介的关系等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1.
乔纳森·弗兰岑是美国著名的小说家之一,同时也是美国文坛中的一颗闪亮巨星。《自由》是其创作的第四部小说,也是最受读者欢迎的一部小说,该小说一上市便荣登美国各大畅销书排行榜,也在美国社会掀起了一场"我为《自由》狂"的热潮,弗兰岑也因此成为了美国炙手可热的新生代小说家。基于此,本文将首先对小说进行简单介绍,并从自由、欲望与危机这几个主题层面来进行述评。  相似文献   

12.
副刊是报纸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办活报纸的副刊,一直是报界探讨的话题。该文从报纸副刊突出新闻性、贴近性、地域性三方面,引入潮州日报为实例,对办好副刊进行较系统的阐述。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30年代<大公报·文艺副刊>创刊时,由沈从文主编.作为一名出色的作家和编辑,沈从文借助<大公报·文艺副刊>充分体现了自己的文学主张,也为<大公报>的副刊发展带来一股清新之风.这种成功的编辑实践,为我们探讨传媒时代文学的生存空间、文学与传播媒介的关系等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4.
清代文人王士禛一生创作了《池北偶谈》、《皇华记闻》、《香祖笔记》等七部笔记杂录,其中多有小说作品。《池北偶谈·谈异》代表了其小说创作的主要成就,是其小说创作的精华。王士禛小说创作具有鲜明的个人特色,在用词、内容等方面表现出崇奇尚异的审美取向,而这与其人生经历、心理体验以及当时的社会状况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从刊物的定位、阅读对象、稿件来源等三个方面比较分析了《国是》和《击水谈》两份高校文科刊物各自的特点,认为当前高校文科刊物受到网络等新媒体的介入、行政力量及"独立编辑"制度、消费行为的远离等三个方面的影响,为校园文科刊物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参照与借鉴。  相似文献   

16.
1931年全国范围的水灾,使中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损失惨重。文章结合当时具有重要作用的报刊《申报》,以山东省为视角,探讨山东作为受水灾影响严重的大省之一,政府及社会各界对此次水灾的救治工作。  相似文献   

17.
《晨报副刊》在中国副刊史上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它扶植了一大批作家,冰心就是就是在这个时期成长起来的著名作家。梳理冰心与《晨报副刊》的关系不仅能够使我们对一个作家与一份期刊之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时也对其对当代文坛做出的贡献有着更为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18.
清末广东爆发了传染率、死亡率极高的鼠疫。民众面对鼠疫的心态首先是恐惧,由恐惧而导致迷信,还表现为对西方现代防疫观念的排拒及造谣惑众。随着民众对鼠疫的深入认识,民众心态开始发生变化。了解民众对鼠疫的心态,对现代防疫工作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20年代创办的《大公报·文学副刊》,十分重视传记文学与历史小说的相关介绍和研讨。它立足于文学批评,从传记文学的创作技巧、现代转型,以及小说创作的历史意识等方面进行阐述,探讨了传记文学与历史小说的史学价值与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20.
陈毅同志生前除了用他杰出的军事战略才能带领人民军队在历次革命战争中出生入死、奋勇战斗外,他还有着较高的文学才华和文学修养;在他革命的一生中留下了许多精彩的文学作品;在早年的北京求学期间,陈毅与《晨报》副刊有着一段不太为人所知的文学源缘,十几篇文学作品就发在了这份副刊上,并在当时引起了一定的反响;本文主要就这一内容做一番评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