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病菌诈术     
植物叶子的气孔可以释放水汽,吸收外界气体进行光合作用,使得植物能够茁壮生长。在干旱时期,植物还会通过关闭叶子的气孔避免水分流失。除此之外,现在科学家发现植物叶子的气孔还可以阻止细菌入侵,但是也会陷进病原体的圈套当中。  相似文献   

2.
羊膜卵是指具有羊膜结构的卵,是爬行类、鸟类、卵生哺乳动物所产的卵。卵壳上的气孔保证胚胎发育时气体代谢的进行,是水分内外交流的通道。目前已有的研究都是对羊膜卵进行整体性研究。本课题对现生羊膜卵的气孔形态和分布情况进行深入研究,总结其中的规律并分析不同羊膜卵之间气孔形态和分布的差异,探究造成差异的原因,寻找气孔与产卵、孵化环境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3.
植物蜡质合成与分泌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植物蜡质是指植物裸露在空气中的植物组织表皮脂质,它在降低植物非气孔水分散失,保护植物抵御紫外线、病虫害中起到重要作用.本文对近年来蜡质成份的研究及相关基因克隆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同时并对蜡质基因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通过研究采自内蒙古准格尔旗早二叠世山西组的华夏齿叶Tingia carbonica的标本,首次揭示 了该植物叶表皮构造。表皮为单面气孔式,表皮细胞呈不规则长方形。气孔器属多细胞类型中的无规则型,排列稀疏、近散生,气孔长椭圆形,保卫细胞周围具5~6个表皮细胞。依据表皮特征对该种植物的分类、生态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落羽杉属Taxodium Rich.现生3种植物——落羽杉T. distichum (L.) Rich.、池杉T. ascendens Brongn.和墨西哥落羽杉T. mucronatum Tenore.的条形叶为双面气孔型或单面气孔型。叶片远轴面气孔分布于中脉两侧,每侧各有4-8列气孔。叶片中部气孔数量稳定,顶部和基部气孔数量比中部略少。近轴面气孔在中脉两侧各有1-4行,有时仅少数几个气孔或没有气孔分布。非气孔分布区内,表皮细胞长方形,细胞壁直或稍微呈波状,细胞长轴与叶片长轴一致。气孔分布区内的表皮细胞有时为多边形。气孔器椭圆形,长轴与叶片长轴垂直或成一定的角度。保卫细胞壁加厚明显,极端联合形成极层结构。落羽杉属3种现生植物的气孔密度和气孔指数差异显著,不同采集地的落羽杉气孔密度和气孔指数差异不显著。这3种植物的气孔指数的变异系数均小于气孔密度的变异系数,用气孔指数指示大气CO2浓度比用气孔密度可靠。  相似文献   

6.
观察蜡叶标本气孔器的一种简易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表皮特征,尤其是气孔器类型作为植物的稳定性状,可以成为有价值的分类学证据。本文在总结常用实验方法不足之处的基础上,探索出了对蜡叶标本气孔器进行观察的一种简易方法。  相似文献   

7.
脱落酸的晶体结构脱落酸(ABA)是一种主要植物激素,其作用是保护植物不受干旱和低温等压力影响,并且在气孔打开和种子休眠等日常响应中发挥作用。在ABA通道中作为受体而引人注目的是PYR/PYL/  相似文献   

8.
植物响应干旱的生理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干旱是植物面临最主要的环境胁迫,植物长期在干旱环境下生存,形成了一系列抵御干旱逆境的生理机制。研究植物响应干旱的生理机制是当前抗旱研究中的热点。文章综述了植物适应干旱的类型,气孔调节、代谢调节、渗透调节、干旱信号传递等适应干旱的生理机制,并分析了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
许多科学实验证明,植物确实能欣赏音乐。音乐的声波能使植物表面的气孔增大,从而促进了植物的生命  相似文献   

10.
中国科技网讯一般来讲,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气温越高,蒸发掉的水分越多。但据物理学家组织网9月4日报道,来自德国和荷兰的一个研究团队首次通过使用新的大气模型计算发现,情况并非总是如此:尽管随着温室气体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气候变得温暖,但其也可以让具有数十亿微小叶气孔的植物蒸发很少的水分,由此影响到周围空气中的气体和水分含量,导致积云的形成较少,而当太阳光直射地表会加剧气候变化。相关研究结果刊登在最新一期的《自然·地球科学》上。  相似文献   

11.
我们知道,光合作用是植物叶上的叶绿体把根吸收的水分和由气孔进来的二氧化碳合成植物生长所需的养料,同时放出氧气的过程,是植物获取养料的最重要的方式。可是在自然界中,有一种叫“眼虫藻”的“动物”居然也能进行光合作用。人们很迷惑,说它是动物吧,它能进行光合作用,说它是植物吧,它又具有动物的标志。甚至就连它的名字都是怪怪的,既像动物又似植物。原来,眼虫藻生活在淡水中,山会出现在湿土上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主要论述了天门冬植物在自然进化过程中具有的一种特殊防火功能.天门冬为百合科多年生攀缘草本类植物,也是我国中草药的主要品种之一.而天门冬具有防火功能也是一次偶然的无意发现,当火星落在天门冬的针叶上面时,你则会听到“啪”的一个清脆的声响,随着气流的喷出将火星扑灭,或者当火源靠近天门冬针叶时也会出现上述情况,并立即将火源喷灭或者吹离.根据观察发现,天门冬植物遇明火靠近时,其针叶内部会喷出气体或类似于一种二氧化碳的灭火气体  相似文献   

13.
在显微镜下观察八种牧草活体表皮细胞和叶肉细胞在 0、1 .0 M、1 .5 M、2 M、4M盐分溶液中的质壁分离情况及气孔变化 ,其中 ,较耐盐的牧草马蔺、野大麦等在较高浓度盐溶液中质壁分离现象和气孔下陷相对明显 ,说明这是植物耐盐性的适应和调节能力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4.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27):1-I0008
日本研究人员在最新一期美国《当代生物学》杂志网络版上发表论文说,他们在利用十字花科植物拟南芥进行的实验中,首次发现催促植物开花的FT蛋白质还具有调整叶片气孔开闭的作用,较多的FT蛋白质可促进植物“深呼吸”,从而吸收更多二氧化碳。  相似文献   

15.
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梅花草属Parnassia 30种植物的叶表皮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气孔器普遍存在于叶的下表皮,少数种的上表皮也有分布,均为无规则型。叶表皮细胞形状为多边形或不规则形;垂周壁式样可区分为近平直、浅波状和波状。在扫描电镜下,叶表皮气孔器外拱盖内缘为近平滑、浅波状或波状;一些种的保卫细胞两端有加厚;角质膜条纹状,有的条纹隆起,有的条纹上附有颗粒或小孔穴。气孔器类型及下表皮细胞形状的一致性表明梅花草属是一个自然分类群;sect. Saxifragastrum叶表皮特征具有多样性显示该组可能是一个复合群;突隔梅花草P. delavayi属于subsect. Xiphosandra,其气孔下陷,与其细胞学特征相似,支持独立为一组;此外,气孔器的分布、保卫细胞两端加厚、气孔器外拱盖内缘形态以及角质膜等特征对该属部分种的区分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百科知识》2008,(7):11-11
芬兰和美国的联合研究小组发现了一种蛋白质,它能调节植物吸入二氧化碳和蒸发水分,这一发现将可能为培植抗旱作物提供新方法。这种名为SLACl的蛋白质在植物气孔的开闭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研究人员说,这一发现可使他们对植物进行改良,使植物在不断吸入二氧化碳的同时减少向大气中蒸发水分,  相似文献   

17.
吐水是植物生长过程中一个正常的生理现象。在正常的植物新陈代谢过程中,植物发达的根系从土壤中吸取大量水分,并沿着体内庞大的木质部输水系统源源不断地运送到叶片中去,再由叶片上的气孔向外排除多余的水分,形成一种正常的水分代谢过程。  相似文献   

18.
我们都玩过气球,给气球充气后,再松手,则气球就会向气孔的反方向飞去,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由于系统内一部分物体的运动引起另一部分物体向相反方向运动的现象,当气体在气球橡皮的弹力作用下,从气口喷出时,气体便对气球产生了一个反作用力,使得气球向气体喷出的相反方向飞行.……  相似文献   

19.
桦木科植物叶表皮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利用光学显微镜及扫描电镜观察了桦木科6属、38种植物的叶表皮。发现该科植物成熟叶片的气孔器有四种类型:即无规型、轮列型、不典型辐射型和短平列型,叶表皮性状及性状状态对于桦木科植物属的确定和族的划分具有重要的分类学价值。在确定叶表皮性状的演化趋势时,综合了其他方面的研究成果(如Abbe,1935,1974;Brunner和Fairbrothers,1979;Hall,1952;Kikuzava,1982;Kuprianova,1963),并且发现叶表皮形态对于揭示桦木科植物的属间演化有较大的参考价值。作者认为:叶表皮特征支持将桦木科分成两个族;气孔器无规则型、气孔器外拱盖单层、气孔器在保卫细胞极区无”T”型加厚以及下表皮细胞垂周壁平直为原始的叶表面性状;下表皮细胞垂周壁具波纹和气孔器为不典型辐射型等特征仅发现于榛属、虎榛子属,铁木属和鹅耳枥属,从而将榛族与桦木族分开;桦木族包括桦木属和桤木属,由于具有较多的原始性状而比榛族原始,在榛族中,鹅耳枥属最为特化(见图1)。  相似文献   

20.
庄稼是“綠色工厂”。它們以日光为动力,以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土里的水、肥等无机物为原料,主要通过綠叶,生产出淀粉、蛋白质、脂肪等有机产品来。对于綠色植物来說,水不仅是最重要的原料,而且是不可或缺的运輸手段。土壤里的营养物质,是溶解在水中,成为离子状态,被根毛吸收而进入植物休內的。然后,再通过庄稼体內的許多微小管道(导管),被水运到莖、叶上去。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在钻进叶子的气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