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罗宗强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2,18(2):7-16
我国古代诗歌中蕴含着深厚的人文传统和浓郁的人文精神,其中反映诗人感悟人生,家国情怀和珍视友情的作品是这种人文精神的具体表现。诗歌教学应该重视对青年情感方面的教育。 相似文献
3.
4.
5.
6.
孙淑娟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22(5):106-107
对陶渊明诗歌的评价历来众说纷纭,见仁见智。然而,对于陶诗中弥漫的生命意识,却少有人关注。因此从对时空的关注、对感性生命的释放以及对理性生命的追求三个方面来阐述陶诗对生命的思考和探索。 相似文献
8.
9.
10.
周淑芳 《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6(1):70-73
治学类诗歌是我国古典诗歌中所独有的类型。虽说它是借助诗的形式谈治学之道,但由于诗人采用了形象的语言,有韵味的诗句,又用设比联类等手法去表达抽象的道理,因而仍有其可读性及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朱自清古典文学研究方法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阮忠 《荆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24(6):13-20
朱自清古典学研究方法集中在三个方面:古典诗歌、古典诗论和古代经典。他对古典诗歌采用集释、参证、分析、考证的方法;对诗论采用考辨的方法,重实证;对经典则从“变”与论辩、社会化、比较论说的不同角度进行分析。这三都紧扣古典学的本土和时代特征,求真实好,在慎思明辨中,形成自我的研究风格。 相似文献
12.
13.
陈海丽 《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20(4):44-47
贾岛送别诗约占诗歌总数的四分之一,以近体为主,其中又以五律居多。诗歌形成一定模式,并多以磬、鹤、松、雪、猿等清冷意象为代表,虽属应酬性作品,写景画物却十分清新与工整,颇具艺术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4.
姚大勇 《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1999,(4)
以味论诗,折射出中国农业文化的特征。与西方文学理论的逻辑结构直接外露不同.中国古典文论的内部联系常深隐在看似零散的具体材料,以味论诗的只言片语也分散在纷繁的典籍中。《诗味》一书就是在众多的原始材料中,爬疏梳理,将有关诗味的论述提取出来,细加整理,组织成为完整的结构。原先看似零散的诗味思想至此组合为严整的诗味理论。作者一反传统.认为以味论诗并非始于锺嵘.《文心雕龙》中已有对诗味的充分论述。作者对诗味材料搜集与思想的阐述,用力甚勤.成功也巨。综观《诗味》一书并未流于对材料的排比铺陈.力求从原始材料中探寻出其内在联系与发展脉络。书中许多地方不囿陈说,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体现了作者敏锐的艺术洞察力。 相似文献
15.
16.
中唐著名诗人韦应物,其诗闲淡简远,效法前人陶潜,有“陶、韦”并称之说,本文通过韦应物中晚年在江淮等地所作的诗,讨论“陶、韦”诗思想内容的异同,并对陶、韦文道谈些看法。 相似文献
17.
18.
星河耿耿,银汉迢迢。从远古奔来的中华文明的长河,千回百转,千淘万漉,使诗歌这颗明珠浮出了水面。它流光溢彩,穿过时空,照亮了中国的文学长廊。徜样在这座文学珍宝馆,我们日不暇接,我们流连忘返。要领会中国的诗歌,我认为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20.
蒋梦雨 《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32(Z1)
对比中国诗歌《夜雨寄北》和外国诗歌《往昔》,再让学生谈谈自己对中国古代诗歌的理解,再来谈与外国诗歌的异同,这既创设了诗歌学习的氛围,也利于学生发表不同的观点,进而在课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留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读书、讨论、思考。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