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通过分析平昌冬奥会雪车和钢架雪车的赛况及主场优势,探索雪车和钢架雪车的发展规律,力求为我国雪车和钢架雪车项目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收集整理雪车和钢架雪车项目基本信息、平昌冬奥会赛况、获奖运动员信息及主场优势。研究发现:平昌冬奥会雪车和钢架雪车项目获奖运动员身材高大、年龄偏高;雪车和钢架雪车项目运动员跨界、跨项比例非常高;初学雪车和钢架雪车的年龄与运动成绩无直接联系,有丰富运动经历、运动水平较高、年龄略小(20岁以下)的其他项目运动员(田径)可转雪车和钢架雪车,且运动成绩提升速度快,通常在训练两年后,可达世界高级水平;雪车和钢架雪车训练和比赛的赛道极其稀缺,有限的赛道集中在东道主国家,这些国家的运动员较其他国家运动员有更多的时间熟悉赛道,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获胜的几率。  相似文献   

2.
通过文献资料法与逻辑推理法,从乒乓球运动员疲劳的特点出发,对乒乓球运动员运动性疲劳的消除方法进行了综述,并阐明每种方法的作用。研究结果发现,目前适合消除乒乓球运动员运动性疲劳的方法主要有营养补充、认知行为干预及中医药治疗。这些方法在训练和比赛过程中,对运动员的疲劳消除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通过文献资料法与逻辑推理法,从乒乓球运动员疲劳的特点出发,对乒乓球运动员运动性疲劳的消除方法进行了综述,并阐明每种方法的作用.研究结果发现,目前适合消除乒乓球运动员运动性疲劳的方法主要有营养补充、认知行为干预及中医药治疗.这些方法在训练和比赛过程中,对运动员的疲劳消除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王乐 《体育世界》2010,(3):58-59
运动性疲劳是运动中很常见的一种现象,运动性疲劳会影响运动员正常的训练以及比赛成绩,而消除运动性疲劳的方法有很多,比如物理康复、高压氧、中医药和心理康复,中医是我们国家特有的医术,同时也是很神奇的一种治病的方法,副作用也很小,我们要把我们国家所特有的国粹发展下去。所以主要谈谈如何利用中医药来消除运动性疲劳和利用中药消除运动性疲劳的前景与思考,为广大运动员消除运动疲劳提供帮助和依据。  相似文献   

5.
跆拳道运动项目的比赛特点决定了它属于激烈的对抗性比赛项目,是集力量、速度、耐力和协调性等诸多身体素质的综合,日常训练要求对运动员要求高强度、高密度、高负荷的大运动量的训练,极易导致运动员出现运动性疲劳的状况,从而影响运动员日常训练和比赛的成绩.文章主要研究跆拳道运动员运动性疲劳产生的机理以及通过合理休息、营养学、物理疗法、心理治疗等多种消除运动性疲劳的方法,为跆拳道运动员构建出一套完善的立体式恢复方法,为跆拳道运动员运动性疲劳的恢复提供极其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刘昕昱 《冰雪运动》2007,29(6):63-65
我国短道项目运动员的运动性疲劳的中医性诊断还处于空白阶段,运用祖国传统的中医理论与方法对短道速滑运动员进行运动性疲劳的诊断,对促进我国短道速滑运动的可持续性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采用中医辨证施治的方法和疲劳症候分型的理论,结合短道项目训练实践,提出我国短道速滑运动员的中医疲劳分型、常见的疲劳症和诊断标准,揭示了短道速滑运动员运动性疲劳的发生机理和运动性疲劳辨证施治的方向。  相似文献   

7.
排球运动员的代谢特征与运动性疲劳的消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文献资料法、观察法等对排球运动员的代谢供能特征进行探讨,分析排球运动员的运动性疲劳,并找出消除运动性疲劳的措施.旨在为排球教练员指导运动员训练、掌握运动员疲劳及疲劳的恢复状况、提高运动成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邹红 《体育科研》2006,27(2):90-90
有许多影响运动员训练时对疲劳反应的因素,如遗传、成就程度、营养、训练前的状况、环境、睡眠、休息、疾病或损伤以及自身的动机等等,必须综合考虑,对于不同项目的训练,每个项目产生疲劳的影响因素也会有所不同,因此,各个项目的运动员产生运动性疲劳的特点也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9.
钟丹 《体育世界》2010,(12):95-96
运动性疲劳的产生与体能的恢复是当前体育科学研究领域中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希望通过对武术项目在运动训练竞赛中产生运动性疲劳的特点,提出了有针对性地消除运动员生理和心理疲劳的手段,以期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增进运动员的健康提供有益的帮助。  相似文献   

10.
风洞测试是开展竞速类项目运动员运动姿态减阻优化的主要技术手段,研究以钢架雪车项目为例,对利用风洞进行运动姿态减阻优化的测试装置、测试方法进行介绍。根据钢架雪车项目特点,选取运动员滑行阶段的基准姿态进行减阻优化,分别对头部、肩部、手部、腿部、脚部、身体位置、身体高度等姿态进行调整,根据测量得到的风阻力进行优化组合。结果表明,成绩最好的2名男运动员基准姿态风阻力最小,甚至低于女运动员,表明滑行阶段风阻力与比赛成绩有关;利用风洞技术,8名运动员在滑行阶段受到的风阻力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降低,平均减阻率达到11.78%;2名优秀男运动员基准姿态的风阻力虽然很小,但优化姿态的减阻率仍达到了10.50%与7.70%,根据经验模型估计,可以提升成绩1.05%与0.77%。  相似文献   

11.
采用文献资料、测试、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武术运动员的运动性疲劳进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超套训练后心率、血压、血乳酸值,均有较大幅度提升,血红蛋白指标、CK值提升不明显、血尿素氮有所增加,超套训练后女运动员的运动性疲劳表现较为明显。教练员应根据运动员不同性别、个体的差异性以及依据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有针对性地调整运动量与运动负荷,可采用合理营养膳食、保证睡眠、药物方法等方法,加快运动员的疲劳恢复。  相似文献   

12.
运用文献资料法,结合400m跑的项目及供能特点,阐述了400m跑在运动训练中运动性疲劳的基本成因和消除的手段,旨在为运动员运动性疲劳的消除和恢复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钢架雪车运动员不同推橇阶段支撑期冲量特征与速度之间的关系。方法:使用Vicon三维运动捕捉系统和Kistler测力台,同步采集17名国家钢架雪车运动员推橇阶段的运动学(速度与制动期、推进期时长)和动力学参数(地面反作用力、冲量)。结果:1)与第3步相比,推橇20 m处的制动期时长更长而推进期时长更短,制动力和垂直力峰值更大而推进力峰值更小,水平制动冲量更大而水平推进冲量、净水平冲量更小;2)在第3步和20 m处,水平推进冲量、净水平冲量与速度均呈强的正相关关系(r=0.650, r=0.624, r=0.615, r=0.850, P<0.01);垂直冲量与第3步速度呈强的正相关关系(r=0.662, P<0.01);水平制动冲量与推橇20 m处速度呈中度正相关关系(r=0.536, P<0.05)。结论:对于我国优秀钢架雪车运动员来说,较大的推进冲量和净水平冲量对推橇阶段的速度极为重要,且在推橇加速阶段产生相对较大的垂直冲量可能更有利于提高推橇速度,但同时也不能忽视最大速度阶段制动冲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为了了解青少年在运动训练过程中运动性疲劳的发生与运动强度之间的关系,本文对辽宁省体育运动学校的12名青少年中长跑运动员进行训练监测,就运动性疲劳RPE等级与心率指标HR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发现青少年运动员在各个阶段对疲劳的感受并不深刻,说明青少年运动员在这个年龄阶段的神经发育尚不完善。  相似文献   

15.
本文针对中医对运动疲劳的认识、中医药在消除运动性疲劳中的作用及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建立运动性疲劳中医“证”的动物模型和实践中存在的不足,进行总结和梳理,旨在进一步加深中医对运动疲劳本质的认识,提高中医药抗疲劳针对性和效果,促进运动员大运动量训练后机体的恢复。1.中医对运动性疲劳的认识100多年来,西医从不同的角度对运动性疲劳进行了大量研究。但这些研究,均难以满意地解释各类运动性疲劳的所有特征。中医学对疲劳的认识是在“整体观念”和“阴阳、藏象、经络、营卫气血”等基础理论指导下,较深刻揭示了疲劳的机理和本质,并对不…  相似文献   

16.
运动性疲劳产生的机制是十分复杂的,它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目前人们对它产生的原因仍然不是很清楚。而且,运动员从事的运动项目不同,项目的专业程度、训练基础和训练水平的高低不同,其疲劳特点也有所差异。本文针对高校大学生足球运动员疲劳的特点及消除的的方法作初步的探讨,希望对广大高校高水平足球队的训练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7.
在竞技体育中,随着竞争激烈程度的提高,消除运动训练所引起的疲劳,迅速恢复体能之重要性已日益显露出来。鉴于游泳、田径均属于体能类运动项目,运动员心血管系统及肌肉系统的疲劳易于产生。我们对本省这两个项目的12名准备参加“七运会”的运动员进行了有关方面的医务监督,以求尽早对运动员的疲劳程度作出诊断并加以消除。医务监督方法选择心电图,心血管功能以及肌肉硬度测试。对心血管系统及肌肉系统的机能进行评定。以体外反搏消除运动性疲劳。结果表明,体外反搏后运动员的心血管功能有明显改善。运动训练后升高的肌肉硬度明显下降。运动员周身感觉轻松,疲劳感减少或消失。且凡经体外反搏肌肉适时得到放松者,完成技术动作时肌肉感觉良好。无一人肌肉损伤。该阶段运动成绩大多数较为理想。为此,我们认为以心电图,心血管功能及肌肉硬度测试作为对体能类项目运动员的主要医务监督方法,并通过体外反搏来消除运动员运动性疲劳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18.
运动性疲劳是每个运动员在训练、竞赛后必然会产生的一种现象。如何合理地利用营养补充,预防和消除运动性疲劳、提高运动水平和运动成绩,成为运动员、教练员研究的热点话题。本文以乒乓球运动为例,阐述营养补充对消除运动疲劳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运动性疲劳中医理论的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综述了近十余年运动性疲劳及其恢复与中医脏腑、气血津液的关系。从不同角度论述了国内学者对疲劳本质及疲劳恢复机理的认识。概述了中药对疲劳恢复作用。这对解决运动性疲劳这一当今难题提供了有效途径。对于揭示冰雪项目运动性疲劳发生机理,科学指导运动员使用中药消除疲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速滑运动员运动性疲劳的消除与预防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武玉元 《冰雪运动》2006,(1):42-43,75
阐述了速滑运动员运动性疲劳产生的原因,尤其是分析了来自训练方面的专业特点,并从速滑运动员运动性疲劳的消除与预防的现实意义出发,阐述了其加快恢复必须采用的生理、心理、辅助训练和医疗等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