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鑫 《东南传播》2018,(5):70-72
互联网时代充斥着权力符号与商业逻辑话语的语境下,网络粉丝社群日益表现出商业化与产业化的趋势."粉丝经济"这一视域有助于对2017年B站"萌战"活动所引发的系列事件进行分析,并探讨数字媒体产业中网络企业如何将用户转化为粉丝群体,创造出虚假的"荣誉感"以鼓励用户的参与和活跃,使用户成为生产数字内容的劳工.本文将分析商业意识形态是怎样通过建构"粉丝经济"以进一步把握互联网粉丝社群的生成和演化的机制,渗透互联网领域,对用户的意识形态加以操控.  相似文献   

2.
《小时代》电影的上映,引发了微博平台一次大规模的论战,大量网友参与其中,最引人瞩目的是大V"鹦鹉史航"与郭敬明粉丝之间的一场论战。本文以此次论战为例,对在娱乐时代的当下,微博线上交流蓬勃发展的基础上,对粉丝文化在微博上所爆发出的不理智、盲目、个体人格丧失,以及盲目拥护导致偶像外界形象"逆崩塌"的种种情况进行再思考。  相似文献   

3.
论跨媒体叙事中的粉丝经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数字媒体时代,媒介组织的价值创造和价值获取活动受到传播渠道和平台多样化的挑战,开发跨媒体产品是媒介组织和独立内容生产商应对市场风险的重要手段.跨媒体传播战略的主要目的是吸引更多受众,培育粉丝参与产品的传播、发行、消费、评价和内容创造,从而取得范围经济效应.然而在跨媒体产品的实际开发过程中,也要注意对粉丝进行合理区分,设计出能够吸引不同倾向受众的跨媒体产品,实现粉丝商业价值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4.
Web2.0时代以来,云计算、物联网等大数据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网络信息交流的变化,线下的政务服务、教育购物、娱乐追星都逐渐开始被网络世界代替,网络社会的诞生使得对于受众的研究开始摆脱传统"受众商品论"的框架,转入更为宏观的互联网产业发展的"数字劳工"研究,其中不仅包括网站建设者、游戏产业"玩工"、字幕组工作者,还包括在养成式偶像培养模式下为了偶像的发展无私奉献金钱、时间、精力的粉丝.在这样的娱乐产业模式下,粉丝的社交关系、个体情感、情感付出都被劳动化与商品化这一过程甚至比传统劳动产业中的劳动剥削更为醒目,本文将视角放在养成式综艺网络粉丝社群内的数字劳动现象,关注粉丝劳动背后情感如何被商品化,运用参与式观察以及深度访谈的方法研究分析数字劳工在粉丝群体中的呈现以及粉丝在其中的主体性建构.  相似文献   

5.
刘沛芬 《视听》2022,(3):147-149
网络媒介与社会经济文化共同发展下粉丝文化现象日益升温,作为本土粉丝最具代表性的类型,偶像粉丝具有独特的研究价值.本文以偶像粉丝领袖为考察窗口,通过线上参与观察与深度访谈,对这类粉丝个体的媒介生活与传播实践进行深描,试图祛魅本土粉丝文化.粉丝领袖的传播实践历程中呈现出引流工具、养成范本与自我平衡三种样态,"清醒地沉浸"用...  相似文献   

6.
粉丝,是英语"Fans"的音译,意为迷,狂热者,爱好者.粉丝对自身喜爱的偶像明星的文化消费和粉丝团体所造成的社会文化现象形成了粉丝文化.近年来随着时代的进步与科技的发展,二次元粉丝群体的活跃现象也不容忽视.本文通过《全职高手》和《盗墓笔记》这两大二次元作品所引发的社会现象、文化构建、粉丝认同等方面来探析二次元粉丝文化的特点,更新现代粉丝文化研究的观念.  相似文献   

7.
闫宝  畅榕 《东南传播》2016,(12):90-92
本文以媒体赋权为视角,对偶像产业的最新发展进行了分析。全文从偶像塑造、粉丝参与、IP运营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在偶像塑造方面,本文讨论了"网红"式的偶像生产,直播化的"偶""粉"互动,众筹型的推广营销、跨界式的多元经营等问题。在粉丝参与方面,本文讨论了粉丝自组织应援,粉丝全程参与偶像养成及粉丝创造虚拟偶像的问题。本文作者认为,偶像与粉丝之间直接的、深刻的、多维度、多元的链接构成了"互联网+"情境下偶像产业的核心,偶像产生的过程由传统的"单向、受控、一味接受"转变为了"互动、自由、自我创造",这进一步促成了偶像、粉丝、经纪公司之间权力的重新分配和关系调整。偶像与粉丝正逐渐摆脱经纪公司的控制,成为了各自有权的个体,相互作用,而偶像产业的一切都正在或将要为之转向。  相似文献   

8.
互联网时代,微博作为依托信息网络的平台,在新媒体发展中发挥着其自身优势。"ElopingKarRoy"是一个粉丝数量大、活跃度高、互动性强的粉丝微博,其微博内容的设置及传播策略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文运用数据分析的方法,对微博"ElopingKarRoy"的内容进行定量统计,分析粉丝微博传播的内容特点,进而探讨粉丝微博的传播力。本文认为粉丝微博的内容传播受到频率、内容、形式、特色等综合作用影响,粉丝微博通过内容的传播达到了粉丝用户的内容需求和心理满足,从而产生了一定的传播效力。  相似文献   

9.
季陈翔 《传媒》2018,(5):47-48
2011年,小成本电影《孤岛惊魂》的走红拉开了我国"粉丝电影"的时代序幕,并在粉丝经济的持续加持下,于2015年迎来发展高峰,在电影史上留下了重要一笔."粉丝电影"既不是纯粹的电影概念,也并非单纯的产业概念,某种意义上讲,它是粉丝经济时代,电影工业进行文化创意转型的产物,其诞生为电影产业的革新发展提供了新方向.从《孤岛惊魂》到《小时代》,再到《致青春》《后会无期》《煎饼侠》等,"粉丝电影"已经成为一种无法忽视文化现象.本质上来讲,"粉丝电影"的诞生和崛起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受众形态变迁、大众文化转型、电影细分发展等因素综合作用下的必然结果,是媒介社会学意义上的典型现象.因此,剖析"粉丝电影"媒介社会学特性,对把握其形成脉络、作用机制和发展方向等,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TFBOYS偶像团体“十年之约”演唱会为例,展开对粉丝怀旧的研究。首先,指出粉丝怀旧连接了特定媒介世代的集体记忆和共同情感,粉丝怀旧与粉丝生命史具备双重关联;其次,探讨多重面向的粉丝怀旧模式及怀旧实践,指出粉丝怀旧与记忆、生命、身份、媒介、仪式、情感等因素息息相关;再次,揭示粉丝怀旧如何被制造和扩大,资本在粉丝经济驱动下参与了怀旧制造,数字平台成为怀旧情感的扩大器。研究认为:作为特定的媒介世代的粉丝怀旧,事实上充当了粉丝代际寄托情感、标识身份、区别群体的“情感支架”。本文期待藉由对粉丝怀旧现象的剖析,更深刻地认知理解粉丝生命史及情感的内涵和意义。  相似文献   

11.
吴舫  崔迪  杨添艺 《新闻记者》2023,(10):69-80
本研究将粉丝视为网络空间的行动参与者,考察粉丝日常实践形式如何转化为网络连结性,并形成网络环境下的表达与参与。研究以内地娱乐圈为研究情境,从数字平台的技术发展趋势出发,提出粉丝文本实践和数据实践的概念分类,检验粉丝日常实践、网络社会资本、粉丝网络讨论及公益参与行为的关系。研究发现,文本实践和数据实践均为受访者常见的行动方式。粉丝文本实践对公益参与行为的影响主要体现为间接影响,呈现自我动员模式,而粉丝数据实践直接影响公益参与行为,呈现组织行动模式。“强关系”导致的社会连结及粉丝社群内部讨论对公益参与频率影响显著,粉丝社会参与的驱动力仍以内部连结为主。  相似文献   

12.
贾瑞宇 《东南传播》2022,(4):110-112
基于对《创造营2021》新浪微博粉丝群体的考察,从传播政治经济学的视角进行分析,探讨在数字资本主义时代粉丝文化中共识的形成,揭示“资本——偶像——粉丝”框架下粉丝免费劳动的文化生产逻辑和双重剥削的本质。在这一过程中,粉丝们甘愿付出,也曾进行反抗,但最终仍淹没于资本所打造的商业文化逻辑和甘愿劳动中,成为社会资本积累的数字劳工。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历史的视角梳理粉丝文化在当代中国的演变过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粉丝文化“出圈”的必然性,并分别从公共参与、女性权利意识和数字抵抗三方面思考粉丝文化推动社会进步的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14.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我国网文平台用户在线阅读时长显著增加,数字阅读市场升温.进入后疫情时代,网络文学IP作为拉动数字出版业增长的支点,持续成为我国数字文化产业的新增长极.我国网络文学IP价值链业已形成,但粉丝经济与价值链间仍存隐性屏障.面对网文粉丝社交化、移动化和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诉求,网文平台调整粉丝社群运营管理思路,加强网络文学IP价值链辅助活动的技术赋能,注重调和网络文学IP价值链上的利润矛盾,尝试打造网文Ip+有声阅读的长音频盈利集群,从接受审美的视角提高网络文学IP的文化内涵,融入全球价值链,全面提升我国数字出版业的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15.
我也曾是"微博红人" 我在新浪开微博是在2010年冬天,那时候开微博还是新玩意儿,主要为了时尚、好玩,称做"玩微博".我首先取的微博名叫"冬季不寒冷".不久,看到新浪微博开始搞实名认证,加个金灿灿的V,足显"尊贵".于是我就脱离"潜水"状态跃出水面,更名为"湘潭广电熊兴保",还找关系走后门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加了V. 还别说,加V之后,粉丝就像春天里的小草"噌噌噌"地往上长.看着那些刷过又涨的红红粉丝数字,就像学生时代老师给的高分,心里美滋滋的.  相似文献   

16.
在数字革命和网络化个人主义浪潮下,媒介信息、内容、价值和观点的复杂多变性和非透明性让传统的媒介素养受到了很大程度的挑战和削弱。数字时代的媒介素养要求媒介用户实现从扁平化、无否定的"单向度"到会思考、敢质疑、勇批判的"多维度"的蜕变,也就是数字化批判性媒介素养的形成。这种"多维度"主要体现在媒介认知、媒介参与、媒介再现等多方面。笔者认为,推动受众从单一性的否定到差异化认同的转变、重视公民意识的培养和主体性建构、强调媒介赋权和社会化参与,是形成数字时代具有多维度的批判性媒介素养的个性化"媒介人"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7.
刘国强  粟晖钦 《当代传播》2022,(1):56-61,66
全球不稳定劳工的涌现与资本主义新危机的起伏,使得“重返马克思”成为当下西方学界思考社会问题的新路径。此种研究视角下,社交媒体被描述为充满剥削的“无墙工厂”,而粉丝则被视为被资本压榨的“数字劳工”。本文以微博“控评”为案例,从受众劳动、商品化、情感异化三个维度管窥和反思西方“数字劳动”等术语在理论旅行与本土实践之间的契合度与合理性问题。研究认为,尽管数字劳动等理论在一定意义上拓宽了粉丝研究视野,并有效避免权力结构与不公问题滑落到文化研究的核心议题之外,但由于缺乏对本土化情境适用问题的考量,忽视作为具体个体的粉丝主体性意识、情感的复杂结构以及社会性互动的深层意义,对新媒体时代作为亚文化社群的粉都与资本、偶像、国家之间的张力关系也缺乏深入考察,因此,将粉丝简单地定性为数字劳工并不十分令人信服。本文跳脱剥削范式与结构主义的窠臼,探讨马克思主义与数字化时代粉丝平台及实践研究相结合的多元路径。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分析以"什锦八宝饭"和"学习粉丝团"为代表的我国政治粉丝群。我国的政治粉丝之间并不是一种基于政治、社会或者文化的联接,而仅仅是源于技术的纽带,并不必然推动公民的民主参与。将网络政治粉丝视为政治民主化的表征,是政治粉丝与媒体合谋制造的幻象。  相似文献   

19.
王志爽 《东南传播》2020,(10):12-16
2019年9月16日23时,台湾地区流行歌手周杰伦发布单曲《说好不哭》,一度引发粉丝"朋友圈屠屏"现象,其中"青春"成为粉丝中最具现象级的关键词。他们在宽松自由的粉丝文化创作空间中形成了一套独有的"青春叙事",集中构建了一种属于"青春"的集体记忆。粉丝个人的成长、21世纪初期港台地区流行音乐的传播与其中媒介流变的复杂性、以及时代的总体印象是粉丝记忆的主要内容。在记忆建构上,周杰伦粉丝的青春记忆可以归纳为"情景记忆框架"与"语义记忆框架"两类叙述框架。在饭圈文化变迁与现代性困境来袭的宏观社会背景下,"青春"反复被粉丝提起,因为它承载了美好而温暖的回忆。粉丝在记忆的搜寻与提取中缓解了现实压力,在互动中获得了情感共鸣,以此应对过去与现在的变化,弥合理想与现实的裂痕。  相似文献   

20.
沈雨欣  李志 《东南传播》2021,(9):108-110
在"网综养成系"偶像模式下,沉浸式追星体验已成为当下新兴的流行趋势.粉丝的角色从被动接受偶像人设已转向主动参与偶像的人设养成,粉丝的权力及参与地位也已得到显著提高.如今"网综养成系"偶像模式的出现不仅打破了以往经纪公司垄断造星权力的局面,而且也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