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谢丽 《新体育》2022,(10):18-23
东京奥运会田径女子马拉松项目比赛中国派出张德顺、李芷萱和白丽3名运动员参赛,最终分别位列第47、62和67名,为更加科学地分析比赛情况及运动员运动技术情况,以明确现阶段项目特征、世界顶尖运动员运动技术特点及中国与世界顶尖运动员差距所在,本文运用运动视频解析法、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东京奥运会田径女子马拉松项目前8名及中国3名运动员进行运动技术分析,得出结论:1.中国3名运动员虽没有登上奥运会领奖台,但在高温高湿的比赛环境中竭尽全力、顽强拼搏,体现了我国田径运动员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和为国争光的坚定决心。中国女子马拉松运动员任重而道远,在今后的道路上中国田径运动员仍需脚踏实地、砥砺奋进。2.前8名运动员从国家层面看肯尼亚拥有少量人数优势,从大洲层面看非洲在该项目实力雄厚,从人类学层面看黑色人种人数优势显著,从所属年龄段上看在25~28岁年龄的运动员数量较多。3.前8名运动员从时间层面分析每5km分段独立用时最少的是35km处、用时最多的是10km处,此外仅在5~km、15~20km及35~40km处呈现分段用时的增加,其余分段均是呈用时的减少;从速度层面分析平均分段...  相似文献   

2.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运动视频分析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以东京奥运会男子三级跳远运动员为研究对象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东京奥运会,国内运动员踏板准确性较差,起跳腿蹬伸力量不足,蹬伸不够,蹬伸时间较短,肌肉收缩力量不强,腿部力量没有完全得到发挥,但其积极着地,对三跳节奏和比例掌握控制能力较好,有利于取得好的成绩。本文研究东京奥运会男子三级跳远运动员关键技术存在的优缺点,旨在为教学训练提供参考,我国发展三级跳远运动助力。  相似文献   

3.
三级跳远项目对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和专项技术能力要求极高,技术的好坏决定了其运动水平。本研究以2009年德国世界田径锦标赛男子三级跳远决赛运动员为例,分析了前8名运动员跳出最好成绩跳次的倒2步步长、三跳比例以及重心速度、角度等技术特征,以期为正确认识现代世界级三级跳远运动员的技术特征,为指导训练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历届奥运会田径男子短跑比赛前的3名成绩进行整理统计,对其成绩发展变化过程和成绩的递进情况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在历届奥运会中,400m冠军的成绩以及前三名的平均成绩增长大于100m、200m;而100m与200m冠军的成绩以及前三名的平均成绩增长幅度差不多,两者之间不具备显著性差异.通过对历届奥运会成绩的统计分析,用详实的数据来定量研究奥运会短跑项目的发展特征,为田径运动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三级跳远两名国家队集训运动员比赛现场拍摄,针对三级跳远技术过程中重要环节的运动学、动力学参数分析,在揭示技术体系内部构建因素关联的基础上,分析我国三级跳远运动员与世界级运动员技术环节上存在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2023年世界田径锦标赛男子三级跳远起跳技术进行研究,运用文献资料、运动视频分析、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主要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研究结果表明:2023年世锦赛三级跳远前3名运动员起跳技术中,着地角均小于起跳角,支撑腿膝角缓冲角度较小,运动员腿部力量较大;3名运动员的技术类型分别是:冠军跳跃型、亚军均衡型、季军跳跃型;在对三级跳运动动员进行训练时,应着重加强腿部力量的训练。  相似文献   

7.
三级跳远曾是中国男子田径最有冲击力的项目之一。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邹振先获该项目第4名。这是朱建华获奥运会跳高铜牌以后,中国男子跳跃项目在奥运会上取得的最好名次。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邹四新还获得过男子三级跳远第8名。在沉寂了3届奥运会之后,2008年北京奥运会,该项目又被人们寄予莫大期望,因为两名后起之秀顾俊杰、李延熙已经浮出水面。  相似文献   

8.
对1896~2008年间历届(1~29届)奥运会田径投掷项目前3名运动成绩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显示:田径投掷各单项间速度发展是极不平衡的,各单项发展速度依大小排序为;铁饼>标枪>铅球>链球,且各单项都有其各自的发展空间及轨迹特征.各单项成绩的提高速度与该时期训练方法、手段、技术的创新及规则的更新密不可分,并受当时战争、经济、科学、文化诸多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第29届北京奥运会男子三级跳远前12名运动员的跳远成绩、踏板成绩及三跳成绩(单足跳、跨步跳、跳跃)进行探索研究,揭示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成绩创造的变化规律。为今后运动员和教练员更好地掌握三级跳远运动训练和比赛的技术技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运用文献资料法、对比分析法对我国男子110米栏、男子20公里竞走、男子50公里竞走、男子跳远和男子三级跳远伦敦奥运周期的比赛成绩进行统计与分析,认为110米栏和20公里竞走成绩突出,已经接近或达到了世界水平,具备夺金实力。  相似文献   

11.
采用文献法、数理统计法,对1896-2008年间历届(1~29届)奥运会田径高度跳跃项目前3名运动成绩进行整理统计,就该类项目成绩演进及递进速度加以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跳高和撑竿跳高两单项间速度发展是极不平衡的,撑竿跳高成绩递进速度快于跳高,且两单项都有其各自的发展空间及轨迹特征。两单项成绩的进展速度与该时期训练方法、手段、技术的创新、器材的变革及规则的更新密不可分,并受当时特定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背景影响。不同时空新的训练理论、技术、器材和规则给予该类项目勾勒出特有的演进轨迹。  相似文献   

12.
运用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对东京奥运会双杠决赛前8名选手的成套编排进行研究,分析世界一流双杠选手的编排模式,为我国选手在双杠动作编排的优化上提供参考和借鉴。结论:第III组别动作最受运动员的青睐,主要集中在后上类、蒂佩尔特类型动作上;希里和后上转体180°成倒立使用率高达100%,是一流选手的标配动作,挂臂马库兹是夺冠选手的必备动作;下法难度较高,但类型单一;绕纵轴转体流动作可以使编排连接直接化和流畅化,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是今后发展的主流方向。建议:加大绕纵轴转体流和下法动作的训练和创新,积极开发难、新动作,增加高难度下法动作的数量储备;把握规则精神,减少挂臂空翻2周成挂类动作的练习,增加挂臂前摆转体类动作;把握好难度和质量的辩证关系,科学合理提高动作难度的同时对完成质量更要精益求精。  相似文献   

13.
陈洁敏 《体育科学》2002,22(5):131-134
通过三维摄影,对我国部分男子三级跳远运动员在三跳过程中成绩的损失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我国运动员的成绩损失主要包括单足跳起跳时的踏跳损失、三跳过程中的非直线性距离损失以及因落地动作的不规范引起的距离损失。另外对引起距离损失的其它原因也进行了具体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研究对象:选取2004年5月在河北石家庄举行的全国田径锦标赛暨奥运会选拔赛中参加男子三级跳远决赛的12名运动员进行现场拍摄,并取成绩排名前8位的运动员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有6人达到国家健将级水平,2人达国家一级运动员水平,基本代表了我国男子三级跳远运动的最高水平。其中,朱书靖、张勇、蒋蔚和吴冀4名运动员为左腿踏板起跳,其余4名为右腿起跳。文中数据均取自运动员试跳中成绩最好的一跳。研究方法:影片(摄像)拍摄研究法、录像解析法、数理统计法。结果与分析1.三跳的着地角从本次比赛来看,运动员基本以大角度着地,小角度起跳。从理论上…  相似文献   

15.
三级跳远在奥林匹克百年历程中的发展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奥运会初期欧美国家垄断三级跳远奖牌,本世纪中叶高跳型技术的运用将成绩大幅度提高,尔后平跳型技术开创了三级跳远新时代。近三届奥运会以来世界三级跳远水平迅速提高,形成全面冲击18米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17.
采用文献资料法和数理统计法,对2020东京奥运会男子马拉松运动员Kipchoge、大迫杰和杨绍辉的速度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发现:与世界顶尖选手相比,杨绍辉在20 km后的速度存在较大不足;Kipchoge的最高平均速度出现在第七分段,大迫杰出现在第六分段,杨绍辉出现在第一、三分段;三者全程速度曲线呈“双峰型”,但杨绍辉第二峰顶速度较第一峰顶速度有所下降,且速度变化幅度比Kipchoge和大迫杰大;杨绍辉与大迫杰、Kipchoge的绝对速度差距较大,但相对速度保持较好,后续应加强对其绝对速度的训练。  相似文献   

18.
我国女子三级跳远主要技术问题的运动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生物力学分析,数理统计,调查访问,献资料等方法,对我国女子三级跳远运动员运动技术所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第二跳摆动腿“虚摆”明显,技术过程速度利用率低,三跳节奏较差等,是影响该项目运动技术水平进一步提高的主要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19.
3.跳跃项目(包括男女跳高、撑竿跳高、跳远、三级跳远、全能共10项,男女各5项) 本届比赛跳跃项目的特点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除个别项目外,绝大多数项目的固有格局被打破,男女10个项目的冠军被9个国家运动员分获(俄罗斯占2项),过去那种强国可以在几个项目上独占鳌头的局面暂时消失了。  相似文献   

20.
论第26届奥运会田径比赛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对第26届奥运会田径比赛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归纳、概括了本届奥运会田径比赛的特点。旨在为训练管理和决策部门规划我国田径发展战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