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以488名体育专业大学生为被试,考察核心自我评价与学习倦怠的关系以及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1)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学习倦怠处于中等水平,其中以行为不当最为突出;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学习倦怠没有性别差异,但存在年级差异,大一学生高于大三学生;(2)核心自我评价对情感低落、行为不当和成就感低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3)积极应对在核心自我评价和成就感低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消极应对在核心自我评价和情绪低落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引起社会的关注,体育锻炼对于缓解大学生的压力,增进心理健康具有积极的作用。采用问卷调查法,对照大学生压力情境下的应对方式量表,对在校大学生分不同专业(体育与非体育专业)、不同性别和不同锻炼程度人群的压力应对方式进行调查,对其结果进行比较分析,总结出不同专业、不同性别和不同锻炼程度人群压力应对方式的具体差别,揭示出体育锻炼对于积极应对的良好作用,旨在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卫生、健康教育及体育教育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支持,同时也为体育教育者和决策者提供有一定参考价值的信息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通过调查等方法对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应对方式进行研究,旨在了解体育专业大学生应对方式的特点,为有关教师向大学生提供针对性的帮助提供依据。结果显示:体育专业大学生普遍采用退避的方式来处理应激事件。对体育专业大学生应对方式与社会支持、内外控等因素的相关关系研究表明:体育专业的大学生具有广泛的社会支持与较强的内控能力。同时,被判定为外控性或者有势力的他人左右的应激事件时,他们通常会寄希望于机遇,采用退避的方式来缓解应激强度。  相似文献   

4.
文章采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对广西师范大学体育专业类的与非体育专业类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特点的变化进行调查研究,结果发现体育类专业大学生的躯体化、抑郁、焦虑、恐怖、精神病性等5个因子的得分和总分低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得分因子都存在差异;而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在强迫、敌对、偏执等因子的得分比体育专业类的大学生低,但因子得分差异不显著。这也说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在强迫症状、敌对和偏执心理健康水平较高。  相似文献   

5.
体育专业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特点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既重视"常态"又重视"发展"的角度,用自编《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自评问卷》,对体育专业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特点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结果表明,体育专业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特点存在差异,主要表现在5个维度的7个项目上。体育专业大学生随年级的增长参加集体活动的积极性逐渐增加,三年级学生较二年级学生的积极性有显著的提高,这与体育专业大学生逐步社会化的过程有关。体育专业大学生在5个项目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这5个项目涉及4个维度,分别为:成功体验与控制感,环境适应与控制挑战,表现自我,自我接纳和认同维度。  相似文献   

6.
采用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于1998年修订的《认知方式镶嵌图形测验》,作为划分体育专业大学生认知风格的测量工具,共选取5个运动项目(举重、跆拳道、散打、田径、篮球)体育专业在校大学生共计260人进行了测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运动项目或项群的体育专业大学生认知风格均存在显著性差异,认知风格可为运动员选材,尤其是可以为体育专业大学生第二专项的选择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家庭是人生最初始和最基础的教育环境,不同家庭所形成的价值标准、心理特征、思想意识、生活习惯等是不同的,家庭中的各种构成因素不仅关系到子女早期思想意识,而且影响子女的心理健康。本文主要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家庭因素的主要内容包括:家庭经济状况、父母受教育程度、职业特征、单亲家庭、独生子女等问题进行研究。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家庭因素是影响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从体育教学过程宏现层面上理解运动技能习得过程,试图重构运动技能形成的理论框架,并将影响运动技能形成的各因子转化为可操作性变量,运用AMOS数理统计软件,对开放性运动技能形成路径(以排球项目为实例)和混合性运动技能形戍路径(以背越式跳高为实例)进行分析.路径分析表明,无论是开放性运动技能学习还是混合性运动技能学习的过程,原有身体素质越高,运动技能学习掌握的程度越高;学习策略运用在混合性运动技能学习过程中作用系数为0,没有作用力,可能与该运动技能项目的特点有关,单纯的机械重复运动,缺乏一定的策略性;在开放性运动技能学习过程中,学习策略的作用力仅次于原有身体素质,总作用效应为0.198.  相似文献   

9.
归因方式是个体跨越不同情境与时间而表现出来的特定归因倾向,不同的归因方式将对个体的情感、自我评价以及社会行为等方面产生不同的影响。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归因方式存在年级、性别、独生与否及城乡来源差异。  相似文献   

10.
以不同运动项目、运动方式对高三学生进行10周的体育干预实验,探讨体育锻炼与考试焦虑的关系.结果表明:有规律的、具有一定运动强度的各种运动方式的课余体育锻炼都能够降低高考学生的考试焦虑水平.集体对抗类运动方式对于考试焦虑的降低优于个人非对抗类运动方式.具有集体对抗类运动方式特点的运动项目对于降低高考男生的考试焦虑水平最为有效,具有个人对抗类运动方式特点的运动项目对于降低高考女生的考试焦虑水平最为有效.揭示不同运动项目、运动方式对高考学生考试焦虑干预的不同效果,帮助高考学生科学选择最佳的体育锻炼项目,采用最佳的运动方式,有效地降低考试焦虑水平.  相似文献   

11.
归因方式是个体跨越不同情境与时间而表现出来的特定归因倾向。不同的归因方式将对个体的情感、自我评价以及社会行为等方面产生不同的影响。本研究旨在了解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归因方式特点,为促使他们形成积极、良好的归因方式提供参考。研究结果表明: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归因方式存在年级、性别、独生与否及城乡来源差异。  相似文献   

12.
健美操教学对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64名体育专业大学生,在健美操教学实验前后进行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以探讨健美操教学促进心理健康的实际功效。结果表明:“人际关系”,“焦虑”,“恐怖”3项因子实验后得分明显低于实验前得分(P<0.01),健美操是1项有益于心理健康的运动项目。  相似文献   

13.
运动心肺功能状况的良好程度与健康密切相关,并且能够反映人体机能储备和运动能力,是衡量一个人的体质状况的重要生理机能指标。近几年,许多体育科研工作者对大学生体质状况及动态进行了大量研究,从不同层次和方面阐述了研究的结果。对改善大学生的体质现状提出了宝贵的意见。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作为培养体育师资队伍的特殊群体,同样受到许多学者的关注,学者们对体育专业大学生的主观专业思想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对体育教育专业的大学生的体质状况研究却非常少。故本文以太原理工大学体育教育专业2009级学生为研究对象,分别在其一年级和三年级的时候进行运动心肺功能的追踪测试,揭示太原理工大学体育专业大学生的体质现状,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4.
运用文献、调查、对比等方法,对体育专业和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可得性心理能力进行研究,探讨心理成就动机、工作综合素质能力、人生价值观对大学生的成长作用。运用卡氏16PF、个体成就问卷、陶国富成才心理问卷,对520名不同专业的大学生进行测试比较。结果表明:体育专业的大学生在人生观、人文素质方面与非体育专业的大学生存在差距,揭示我国高校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教育教学的薄弱环节,以利于认识和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相似文献   

15.
利用问卷调查等方法对高校体育专业大学生营养状况和饮食行为进行评估。结果表明:高校体育专业大学生营养不良率低,肥胖率较高;大学生饮食习惯存在一定问题,且普遍缺乏营养知识;男女生月饮食消费水平不一。建议在高校普及营养知识,加强学习养成科学的饮食习惯。  相似文献   

16.
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和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大学生人格问卷对体育专业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调查.结果发现,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好于师范类、医科类和理工类大学生,并存在性别差异(新生除外)和年级差异,但无专业差异;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情绪不稳定.  相似文献   

17.
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研究,阐述了心理素质对大学生身心发展的影响,提出了加强心理素质教育是促进大学生身心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范勇 《精武》2012,(20):11-11,13
90后学生的身体素质,直接关系着我国人才培养的质量。面对90后学生体质堪忧、消极体育心态蔓延的现状,本文通过分析消极体育心态的教学成因与应对,以期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让学生快乐运动,健康成长,走出低效的体育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9.
徐伟  王进 《浙江体育科学》2005,27(4):46-49,53
通过对118名青少年运动员进行了问卷调查.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自我意识强的青少年运动员在比赛中比自我意识弱的运动员报告了相对高水平的认知焦虑.自我意识强的青少年运动员倾向于减少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逐步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自我意识,特别是自我意识的分指标社会焦虑与积极应对方式预测比赛认知焦虑具有统计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以某大学本科生为研究对象,经过试验干预后进行问卷调查,采用多元方差分析统计学方法对2种不同运动干预方式对男大学生体育情境兴趣的影响进行统计分析与讨论。结果表明:经过10周的运动干预,"羽毛球+耐力跑(3000m)"运动干预方式对男大学生在挑战性、愉悦感和总体兴趣方面影响效果显著优于"太极拳+跳绳"运动干预方式组;但在新颖性方面影响效果显著差于"太极拳+跳绳"运动干预方式组;在挑战性和注意力方面,2种运动干预方式并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技能+体能"类的运动干预方式在挑战性、愉悦感、总体兴趣方面效果显著优于"技术+表现"类运动干预方式,启示我们在提高男大学生体育情境性趣时应尽量采用"技能+体能"运动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