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鹤楼提到武汉一定会想到黄鹤楼,虽然武汉本地人不一定去,但是在武汉的我,这八年陪着外地来的亲友去过无数次,留下了很多回忆。我在这件首饰中加入了象征着福寿绵长的黄鹤意象,造型是鹤首向上,羽翼以一种保护的形态包裹住黄鹤楼,寄托了我的美好期望。  相似文献   

2.
城市名片     
秋高气爽的金秋时节,我怀着喜悦的心情,慕名来到刚刚落成的汉口江滩公园。在我的想象中,论景色,汉口江滩比不上武汉东湖,自然、波光潋滟;论秀美汉口江滩比不上武汉中山公园,别致,楚楚动人;论名气,汉口江滩比不上武汉黄鹤楼,显赫,闻名天下。然而亲临汉口江滩,我领略的却是另一番  相似文献   

3.
在一次大班音乐观摩活动中,我和孩子们玩起了“锄草”的游戏。孩子们扮演的“苗儿”因游戏情节被“判死刑”后,就趴在地上一动不动了。于是,我按照预设的“吹仙气救死苗”的游戏方法暗示孩子们从地上站起来。可我吹了好几口“仙气”,趴在地上的孩子们依然一动不动。出现这种状况,我事先是没有想到的,但是活动不能就此停止,因此,我及时作了调整。我说:“可能是刚才老师吹的仙气不够,这次我用力吹,一定能救活你们的。”可我吹完后发现趴在地上的“苗儿”仍然一动不动。这是怎么回事?几百位教师正在看着我呢,怎么办?突然,我想到了一个好办法,我…  相似文献   

4.
我们都知道唐代诗人崔颢到武汉黄鹤楼时,曾经写过一首名的《黄鹤楼》诗。后来李白也来到了黄鹤楼,面对滚滚东去的大江,诗情洋溢,正想写首诗时,一抬头看见了崔颢的《黄鹤楼》,就情不自禁地读起来,并拍手叫道:“真是一首难得的佳作!”佩服之余,也打消了写诗的念头,只挥笔在崔颢诗后题了十四个字:“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相似文献   

5.
游黄鹤楼     
这天,我们去游黄鹤楼。走在历史与现实之间,我不由自主地哼着歌,心好像要飞起来一样。下车后,我从桥头堡远眺黄鹤楼。黄鹤楼附近云雾缭绕,朦朦胧胧、迷迷茫茫、忽隐忽现。走近些,方见黄鹤楼耸立在蛇山之顶。细细打量,楼高五层,“黄鹤楼”三个大字高悬于楼顶,有一种气势逼人之感,难怪有“天下江山第一楼”的美称。  相似文献   

6.
历代文人多以诗歌咏黄鹤楼,唐代诗人李白在《孟浩然之广陵》中写道:“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其中黄鹤楼是湖北武汉长江岸边的一个名胜古迹,它为什么叫黄鹤楼呢?是不是真有黄鹤呢?黄鹤楼起名是因为它位于蛇山黄鹤矾头,蛇山又叫黄鹤山。黄鹤楼最早建于三国时期,后来毁过无数次。被毁前的黄鹤楼非常豪华气派,好像仙宫一样,所以人们传说这里曾有过黄鹤,说是有个姓辛的在这里卖酒,一个道士常来饮酒,辛氏不要他的钱,道士为了表示感谢,临走时用桔皮在壁上画了一只黄鹤,酒客们来饮酒时,只要一拍手,那只黄鹤就飞下来…  相似文献   

7.
我们都知道唐代诗人崔颢到武汉黄鹤楼时,曾经写过一首著名的《黄鹤楼》诗。后来李白也来到了黄鹤楼,面对滚滚东去的大江,诗情洋溢,正想写首诗时,一抬头看见了崔颢的《黄鹤楼》,就情不自禁地读起来,并拍手叫道:“真是一首难得的佳作!”佩服之余,也打消了写诗的念头,只挥笔在崔颢诗后题了14个字:“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无独有偶,唐代另一位大诗人白居易,也曾有过与李白相似的故事。据传,秭归人繁知一很喜欢白居易的诗。他听说白居易将乘船经过三峡,高兴地想:白居易过三峡,一定会游览神女祠,我得想法诱发他的诗情,就可以读到他的新…  相似文献   

8.
<正>湖北的省会是武汉,武汉由武昌、汉口、汉阳三部分组成,而蛇山,不仅地势上是武昌的脊梁,更是武昌城的历史起点。著名的黄鹤楼就矗立在蛇山上,相传最早是三国时期修建的,是江南四大名楼之一。经过了许多次毁坏和重建,黄鹤楼如今仍是武汉的名胜。为什么管它叫黄鹤楼  相似文献   

9.
我们     
我抽烟的事被父亲知道了。 一包“娇子”,一包“黄鹤楼”;“娇子”抽掉了三支,“黄鹤楼”没动。 这两包烟是过年趁家里忙乱顺手拿来的,我还以为神不知鬼不觉,没想到还是被发现了。  相似文献   

10.
唐代大诗人李白于天宝三年 (公元 744年 )曾漫游至武汉。当地的文人墨客齐邀李白到黄鹤楼一聚。这次聚会热闹非凡。畅饮之后,李白诗兴大发,但当他举笔欲书时,突然发现墙上已有一首七律,这就是崔颢所作的《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李白看罢,连赞“好诗”,搁笔叹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李白搁笔黄鹤楼  相似文献   

11.
雾与天气     
我国劳动人民经过长期积累,总结出了许多有关雾的谚语,如“十雾九晴”;“大雾不过三,过三,十八天”;“三日雾浓,必起狂风”;我“凡们重要雾想三弄日懂,这必些大谚雨语”;的“春含雾义,日搞头清,雾夏与雾天雨气,秋的雾关凉系风,就,冬必雾须雪了”解等有。关雾的基本知识。低层大气中的水汽达到饱和状态后,过剩的水汽便会凝结成小冰晶,而大量微小水滴或冰晶浮游在空气中影响水平能见程度的天气现象就称为雾。雾是一种常见的天气现象,一般雾的能见度小于1000米。大雾天气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影响很大。在大雾天,飞机不能会起因飞和能见着度落;低…  相似文献   

12.
现行高中古文篇目中个别词句的注释,愚意以为尚欠斟酌,在此提出,仅与同仁商榷。一﹑《鸿门宴》“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中的“同命”教科书中释为“和他们拼命”;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高中古诗文对译》中亦然,上海教育出版社的《中学文言课文详释》中也把代词“之”释为“项羽”,“同命”释为“拼命”。诚然,樊哙原是一个杀狗的屠夫,对于这五大三粗﹑勇猛粗犷的一介武夫来说,这种注释尚可成立。但是,那出身亭长﹑起于民间,深通人情世故,遇事多谋善断的刘邦,在危急时刻总是和张良﹑樊哙商讨大计,不正说明樊哙智勇双全﹑忠贞不二吗?就在…  相似文献   

13.
在学习过程中,不管是成人还是儿童,往往容易受某种思维定式或一些权威结论的影响。打破常规、摆脱各种条框束缚而进行的独创性思维显得尤为可贵,在这方面,儿童要优于成人。在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教学中,我设计了质疑的环节。有学生对书中的注释产生了疑问:“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一句中的“烟花”为什么指“艳丽的春天”呢?是不是书上印错了?话音一  相似文献   

14.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学生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重视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和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这种综合能力,我认为在课堂中设计一些行之有效的练习题无疑是一条很好的路子。一、设计应用型习题语文知识源于生活,并始终服务于生活,因而,教师在教学中应树立“学以致用”的教学观念,把知识和…  相似文献   

15.
文苑·城事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中说的江城就是它--湖北武汉。江城是座大都市,大都市就当然要有大都市的底蕴。他第一次带我去龙王庙看长江与汉水交汇时就让我感觉到了这座城市的强大气场,黄泥泥的长江水却浊不清滔滔东流而去,旁支一股青碧隽秀的汉江水波澜不惊地缓缓注入,两江在龙王庙的当口汇聚,这一清一浊泾渭分明,在繁华喧嚣的市井生活中也不失为一奇景。  相似文献   

16.
江天 《地理教育》2002,(6):26-26
黄鹤楼据史料记载:黄鹤楼位于武汉长江边的蛇山上,始建于三国鼎立时期的吴黄武历年(公元223年),并被世人誉为“千古名胜,天下绝景”。在漫长的岁月中,黄鹤楼屡建屡毁,兴废多次,现在的黄鹤楼是建国后才重建的,与以前的相比,无论在规模、气势上都荟萃了旧楼的精华。从外表观之,楼分五层,而实际上每层之间又设夹层,共十层。大楼采用了现代建筑材料建成,由于加以装饰,又具有古典木料结构的质感,不仔细辨认,还真能以假乱真。大楼的外  相似文献   

17.
早有耳闻我校同学发表了《冬季到武汉来看雾》这篇文章,特别想一睹它变成铅字的风采。今日如愿,带着挺复杂的感情读完了一遍。没懂!只觉得读了之后有一种快窒息的感觉。也许是全文通篇不离“雾”——雾这东西本来就让人晕晕乎乎的,再加上开篇一段“朦胧”、“浪漫”,更让人觉得悬!悬得毫无耐性读下去,又特想强迫自己读下去。读第三遍时,静心,算是弄清楚了。说真的,我挺想赞扬这篇文章两句——构思巧妙,刻画  相似文献   

18.
第一部分总说。写黄鹤楼的地理位置,以及给人的总印象: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第二部分分说。采用时间顺序,由古到今,具体介绍黄鹤楼的演变、重建的经过。第一层:介绍有关黄鹤楼的动人传说。有一位名叫费伟的人,在黄鹤山中修炼成仙,然后乘黄鹤升天。后来人们为怀念费伟,便在这黄鹤山上建造了一座黄鹤楼。民间的传说使得黄鹤楼充满了神话传奇的浪漫色彩。第二层:追溯黄鹤楼的历史。据史料记载,黄鹤楼始建于三国。赤壁大战后的公元223年,孙权称帝。他从军事战略考虑,在临江的黄鹄矶上筑城建楼。又因文学作品中“鹄”与“鹤”常通用,所以黄鹤楼因…  相似文献   

19.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贯穿《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一个基本理念。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在语文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内化优秀的语言文化成果,最终在自己身上实现一种新的价值理念,达到新的语文水平。学好语文离不开两个方面,一是扩大学生的知识储存量,二是发展学生的思维加工能力。前者着眼于积累,后者着眼于实践。“积累”是“实践”的基础,“实践”是“积累”的发展,“实践”离不开“积累”,没有“积累”的“实践…  相似文献   

20.
苏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25课《黄鹤楼送别》是“文包诗”形式的课文,在想象中叙述了年轻时的李白在黄鹤楼上为好友孟浩然饯行,吟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情景。在阅读与实践中,我深切地体会到,执教此课应把准两位诗人辞别的“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