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认知发现学习”与“三棱思维结构”理论是历史思维课堂的主要理论依据。历史思维课堂的基本模式与实施策略分五步进行:设定基于核心素养的历史思维教学目标;创设面向历史知识形成过程的问题情境;引发促进历史思维水平进阶的认知冲突;展示知识优化过程的历史思维可视化成果;反思、迁移课堂教学进行历史思维监控。历史思维课堂的研究与实践还需从科学构建历史思维能力的分类体系,重视思维活动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以及加强对教、学、评一体化的研究三方面下功夫。  相似文献   

2.
新课程理念下的历史教学,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确定从应试走向生活的终身学习理念,解决“历史知识抽象,历史课堂枯燥,学生死记硬背”这一问题,势在必行.利用多媒体进行情境教学,多面、立体地呈现历史知识,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让学生“身临其境”地自主思考、学习、探究,自我完成对历史知识、意义的构建,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和自主学习、探究的能力,展现历史课堂的动人魅力!  相似文献   

3.
历史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通俗地讲,“素养”可理解为与历史学科相关的各要素(包括历史知识、能力、方法、思维等)的养成。那么,各要素在历史学科中具体如何界定,又是如何在考查中呈现的呢?下面笔者结合几道例题,对此做一探讨。  相似文献   

4.
兴趣是一个人经常趋向于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力求参与某种活动,具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兴趣是历史学习的基础和前提。是推动学生学习历史的一种最实际的内在动力。要改变长期在历史教学中形成的重“知”不重“思”.重“灌”不重“趣”的注入式教学方法,让学生体会到“历史是最有魅力的课”、“学历史真快乐”.必须在教学实践中注意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而让学生乐学的教学情境的创设.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相似文献   

5.
刘邹 《中学文科》2006,(1):25-26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指出:“学习历史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高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怎样实现这一目标呢?  相似文献   

6.
《历史课程标准》强调:“努力为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创造条件。……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和思考历史问题。以利于学生的探究式学习。”所谓中学历史研究性学习就是指学生在历史教师的指导下,选择和确定历史研究专题,并在历史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历史知识、应用历史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历史学习活动。  相似文献   

7.
李飞 《新疆教育》2013,(9):18-18
科学家的发明创造都是从问题开始。“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任何思都是从疑开始的,疑问是获得知识的前提条件,有了疑问,才有进一步深入学习的需要,也才可能获得新知。“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发现问题提出来,即是思维活动的表现形式,也是思维活动的结果。思维的发展从问题开始。每发现一个小问号,这个小问号就像一个小钩儿勾住学生的好奇心。学习成为一种自觉自愿的心理渴望。“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相似文献   

8.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新设“跨学科主题学习”板块,这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必然要求。历史教育中的跨学科主题学习需要充分借鉴已有的“跨学科学习”和“主题学习”经验,其特点包括学习活动的真实性、内容的开放性以及过程的探究性。研究认为,在实施跨学科主题学习时,可以依据历史单元主题设计学习活动,从多学科角度提出思考问题,开展以学生综合实践体验为中心的探究活动。  相似文献   

9.
思维能力是核心素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单元统整教学”因其学习活动的特质更易于促进学生深度思维的发展。创设情境,以“单元整体学习活动支架”为抓手,探索单元整体视角下学习活动的设计策略,可以促进学生在深度学习中获得思维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基于网络条件进行历史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现代的科学素养、敏锐的信息素养、主动的探究意识和能力、自主创新意识和综合实践能力。除了具备一般条件下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的以探究问题为目的、以思维训练为核心、学生自主为形式、史料运用为条件、教师为辅助等特点外,网上资源、工具软件、网络平台是网络条件下研究性学习的更为突出的特点。个体活动、小组合作、沙龙是网络条件下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组织形式。  相似文献   

11.
“文本阅读”,即学生在问题清单的引导下对教师所提供的历史文本进行阅读、探究、解读与意义建构的过程。近些年,在英美等发达国家“文本阅读”的观念影响下,中国的历史教育研究与实践者开始了一系列历史阅读的探索,尝试将教学材料以“主题+多文本+问题清单”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供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探究,组织展开讨论与交流,并在此过程中训练学生的历史思维与阅读素养,让学生真正成为历史知识的拥有者。  相似文献   

12.
李林侠 《江西教育》2023,(19):34-35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成为当前高中历史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学科思维导图是以思维导图为基础表现形式,在融入逻辑思维的同时,根据各学科的思维规律、知识特点,构建知识结构的高效学习工具,是历史教学的重要方式。本文以“家国情怀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演进”一课为例,探究了学科思维导图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引导学生参加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可以有效解决传统历史学习缺乏实践性和综合性等问题。在探析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意涵和特征的基础上,通过确定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的主题、优化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目标、设计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的问题、点评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成果等策略的实施,使学生的历史学习由“知识层累”走向“素养积淀”。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转向“全面深化”阶段,深度学习成为提升教学效能的重要路径,语文学科也亟待通过深度学习实现教学改进。文本是语文学科“教—学—评”的重要载体,语文学习是一个在文本实践活动中不断落实知识、提升思维的过程。而文本实践活动必须深入文本内部,凭借隐性知识和隐性思维把握文本已知信息,调动活性知识和活态思维对文本未知领域进行深度掘进,最终在完成文本实践活动的同时深化知识和强化思维。M型阅读路径是对这一过程的抽象表达,该路径的建构和教学应用,可以促进语文学科的深度学习,实现读写能力和语文素养的提升。  相似文献   

15.
“授——受”教学模式在历史教学中一直占据着垄断地位,这种历史教学模式的主要缺陷在于“去问题化”。教师通过“糊涂”教学可以变“去问题化”的灌输式教学为探究式教学,其核心在于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自己去探索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把历史学习从“接受式”学习转变为主动探究和积极建构式学习。  相似文献   

16.
深度学习是学生基于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高阶思维(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解决新问题的探究学习。教师要把握深度学习的内涵与特点,搭建学生学习活动的平台,引领学生深度学习,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具体路径是:创设认知失调情境,增加学生热爱科学知识的“温度”;重视知识内在联系,促进知识之间意义的“关联度”;利用问题化教学策略,拓宽学生解决问题思维的“广度”;挖掘知识背后的思想方法,感受科学文化内涵的“深度”;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提高解决新情境问题的“高度”。  相似文献   

17.
<正>翻阅《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其对“历史思维”的意蕴共有四次阐述:高中历史课程的性质是要帮学生“拓宽历史视野,发展历史思维,提高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历史解释素养即是“对历史思维与表达能力的要求”;高中历史课程应使学生在义务教育基础上,更加“拓宽历史视野,强化历史思维,确立正确历史观念”;“史学入门”选修模块需在“提高学习历史兴趣,发展历史思维能力”上多下功夫。  相似文献   

18.
以思维培养为导向的高中历史高效课堂致力于培养高中生思维能力,强调以更为高效的教学方法达到“高效学习”的目的。为确保教学与学习活动的高效发展,亦为拓展学生历史思维,教师需在全面解读高效课堂、思维培养内涵的基础上,了解高效课堂对学生发展的意义,并结合历史细节,启发学生思维;基于史料认证,提高教学效果;依托思维导图,完善学生知识体系;运用探究性活动,发展学生思维素养。最终利用多元化评价,帮助学生逐步掌握学习技巧与方法,为学生在历史思维和历史素养的提升,以及达成高效课堂教学目标提供助力。  相似文献   

19.
马乔莉 《甘肃教育》2023,(1):103-108
高中历史教学开展跨学科学习是落实新课程改革、践行历史学科育人使命的必然要求。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运用创设情境、开展主题教学、布置作业、开展实践活动等方式践行跨学科课程观,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人文思维,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相似文献   

20.
历史学科在初中属于“边缘学科”,不受学生和家长的重视。但历史学科又是一门基础性的人文学科,内涵丰富,对于丰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具有重要意义。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学生学习活动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所以,历史教学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其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实现让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