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差序格局"揭示了传统乡村传播的关系框架以及其运作的基本逻辑。但处在社会转型中的湘中农村,在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共同构成的乡村传播新结构中,大众传播名存而实不至,农民所获仅是影像虚拟;人际传播仍然是建构社会关系、传播本土文化的基本方式,但从对当地农民主要的社会活动中调查发现,新形势下的人际交流内容更消极,且在原"差序格局"中掺杂越来越多的工具性动机,由此充分暴露出中西部农村的文化沙漠现象。  相似文献   

2.
20世纪以前,以新式报刊为代表的大众传媒虽有所发展,但就中国社会而言,信息传递仍以人际传播为主。而晚清最后十余年,在公共知识分子引导下,社会信息系统实现了结构性与全局性的变迁--从人际传播为主逐渐过渡到群体传播、大众传播为主的新的信息传播形态。本文拟对晚清公共知识分子在传播中的作用进行分析,以展现这一时期社会信息系统的衍化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3.
李雁杰 《视听界》2001,(3):29-30
互动又称社会互动,是社会上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接近、接触或手势、语言等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心理交感和行为交往过程。传统的互动基本上是通过面对面的人际传播所形成的直接互动,现代社会的互动则日益超越时空界限,形成了以大众传播  相似文献   

4.
本书以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为研究对象,首次借用社会学、心理学、说服学、传播学等学科的理论知识,深入分析了大众传播中的一个崭新趋向,即大众传播的人际化与人际传播的大众化,从学理上深入分析了主持传播作为一种独特的大众传播的特点、起源、生存环境、传播策略及发展趋势,科学地解答了主持人为何会成为社会热门话题,目前我国主持人存在的缺陷等一系列学者和社会大众普遍感兴趣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现代社会对于不同形态的传播,在管理上是有所不同的。对于大众传播,要求传播者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接受相应的法律和道德约束。对于组织传播也有一定的要求和规范,而对于人际传播就不太一样,私人之间的交谈、交往和通信。  相似文献   

6.
社会和新技术的发展将人们带入全新的自媒体时代,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人际传播方式和社会交往方式。微博和微信是当下最热门的自媒体应用,它们丰富了人们的现实生活、娱乐方式和交往手段,更是丰富和改变了人们的人际传播。本文基于对微博和微信使用状况的考察,试图分析微博和微信如何改变了人们的人际传播?对二者的改变又有何不同?  相似文献   

7.
周岩 《新闻三昧》2005,(12):26-27,30
传播学认为,人际传播的社会互动作为一种最原初的、最直接的方式,具有大众传播所无可比拟的亲和性与感染性。在人际传播中,传受双方相互影响的深度和力度要大大超过大众传播。人际传播保持着人与人之间最直观的“面对面”的交往方式。  相似文献   

8.
虽然大众传播媒介已经普及,但在农村社会,人际传播仍然是不可替代的重要沟通方式.①贫困家庭因其弱势地位而形成的特殊社会情境,深刻地影响着他们自我观的形成,也影响着他们的人际交往和人际传播,进而制约着他们精神世界的健康发展.这显然不利于他们摆脱困境,实现自我提升.从发展的视角来看,如果不对农村贫困家庭成员的人际传播特征进行针对性调研,从而有计划地进行干预,他们将会与所在自然村的其他村民脱节,并进一步边缘化.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健康传播研究成为一个热点,但鲜有学者从健康传播的视角关注过土家族这个在全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排第七位的群体本文以重庆市酉阳县的土家族村落为研究对象,结合Rogers和Everett·M所说的"健康传播的四个传递层次:个体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对该地区的健康传播状况进行了考察研究发现,个体传播和人际传播在健康传播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新媒体尤其是社交媒体的出现正在改变着村民们寻求健康知识和传播健康信息的方式。同时,本文也提出了优化土家族农村地区健康传播的路径。  相似文献   

10.
随着大众传媒的迅猛发展,大众传播研究在整个传播学研究中的位置日益重要,而人际传播研究却受到冷落。事实上,人际传播是一切传播的基础,人际传播的研究是大众传播研究的基础。拉扎斯菲尔德的“两级传播理论”和罗杰斯的“创新扩散论”都表明,“人际交往在传递和证实由媒介产生的信息和观念中扮演了中介角色”。施拉姆也说,“最典型的和最频繁的传播格局是一种扩大了的双向关系”。  相似文献   

11.
《新闻界》2013,(3):41-45
人际传播在传统媒体广告传播与网络广告传播中均有体现,而网络媒体则在受众"互动"、"参与"、"分享"上的特色为人际传播提供了更好的基础,人际传播改变了网络广告的传播模式。与传统广告传播的大众传播模式相比,网络广告传播是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嵌入与整合。本文从传播特征、传播路径、影响作用三个角度对网络广告中的人际传播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2.
对大众传播的再认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类社会的信息交流活动即传播可以分为两大类: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大众传播是指传播机构通过机械装置定期向社会公众传递讯息的一种信息交流活动。笔者始终认为,大众传播是对社会影响最大、最广的一种传播方式,是传播学研究的重点和核心。由于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在传...  相似文献   

13.
体育观念形成过程中,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诸如制度政策、经济条件、生活方式等,信息传播也是一种重要因素.信息传播的不同方式,包括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对体育观念的形成有不同的意义和作用.本文试图从这四个方面分析体育观念构建的传播因素.  相似文献   

14.
香港电影《桃姐》自上映以来便迅速走红荧屏,创下了过亿的票房,并引起了全社会对老龄化问题的深度思考.《桃姐》这部小成本制作的文艺片,为何会引起如此强烈的社会影响?本文将试运用大众传播效果研究中的“说服性传播”以及符号意义、传播的特点、人内传播等相关理论分析《桃姐》成功热播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当前,农村受众对大众传媒的使用程度和20世纪80年代相比有了很大提高,但从整体水平来看,媒介资源配置远离农村,农村受众不能充分享受到城市受众所拥有的媒介资源。大众传媒所传播的内容,对农村社会所带来的影响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媒介运作体制和农村社会生活状况对大众传播现状有着直接的影响。在大众传播现状把握和功能预期方面,应当充分考虑到媒介运作体制和农村社会生活状况的影响,只有媒介运作体制和农村社会生活与农村的发展建设相协调,农村的大众传播现状才能从根本上得到改进,从而使大众传媒在农村成为积极有效的信息传播渠道。  相似文献   

16.
西部农村政策信息传播有效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界》2014,(11)
本文通过对西部农民政策信息的接触途径、政策需求及态度的调查表明,在新媒体环境下,西部农村信息传播的传统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电视和人际传播成为农民获取政策信息的主要途径,而组织传播弱化、大众媒介传播错位、体制内外传播的交织与抵消等因素影响了国家农村政策信息传播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21世纪是一个沟通与对话的时代。电视谈话节目作为一种将人际传播引入大众传播的节目形态,为普通大众进行更广泛的交流与沟通提供了一个便捷的平台。与此同时, 当今中国社会的变迁带来受众信息观念和收视观念的巨大变革,也为谈话节目的兴起提供了契机,而这种节目样式自身  相似文献   

18.
陈燕 《新闻爱好者》2012,(10):12-13
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对传统民俗文化传播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其生存状态和传承形式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本文分析了陕南民俗文化的内容、形式、传播环境及传播媒介的变迁,探讨了大众传播媒介对陕南民俗文化变迁的影响,指出大众传播媒介在促进民俗文化广泛传播,使其更具传承性的同时,也带来了传播的片面性和选择性。  相似文献   

19.
人际传播以一种暧昧的身份进入大众传播,一时难以辨清;它是目的,还是手段?如果是目的,那么合乎自然的就可以得出结论:大众媒体由此可以实现广泛的人际传播。但事实呢?本文将采用社会语言学的观点,通过对杭州西湖之声电台的热线谈话节目《孤山夜话》的分析来阐述事实,并得出结论。讨论的起点是:把传播行为还原为言语行为,重新定义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所谓人际传播即在特定的人际语境制约下的言语行为,而大众传播则是在特定的媒体语境制约下的言语行为。这样,人际传播进入大众传播就可以理解成两种不同语境的同时合并,也就是梅…  相似文献   

20.
西方人际传播研究的问题系及其由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把整个西方人际传播研究的问题系及其由来置于一个历史与逻辑的立体交叉网络中进行追溯。对西方人际传播研究的历史、现状以及各个里程碑式阶段的主要研究议题与方法进行了综合研究、分析与述评,并对人际传播领域的学术方向的分野进行了研究与评价,也结合中国社会人际传播的变迁现状提出一些有启示意义的问题,目的是为较为欠缺的人际传播研究领域提供进一步发展的助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