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粟特商团事件后,西突厥汗国遂与拜占庭帝国结盟,并联合拜占庭帝国对萨珊朝波斯进行了多次军事进攻.学者皆认为西突厥汗国与拜占庭的结盟是贸易联盟关系,笔者通过东西方史料论证其盟约的性质是政治联盟,并对两国结盟后的影响作一评论.  相似文献   

2.
查士丁尼一世是拜占庭帝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在位期间进行了旷目持久的大规模的收复失地的军事活动,花费了巨大的财力,导致帝国的财政状况十分窘迫。但是,他巧妙地解决了庞大的建筑资金的来源问题,有效地巩固了帝国的统治。  相似文献   

3.
12世纪末,科穆宁王朝末代皇帝安德罗尼库斯一世为拯救拜占庭帝国的命运,采取了一系列重要改革措施。作为僭位者的安德罗尼库斯一世试图通过改革巩固叛乱果实,获得拜占庭民众支持。他加强中央集权,铲除潜在的皇位威胁者,严惩官员贪腐,重建官僚制度,完善帝国法律制度,根除陈规陋习。但是由于在改革过程中操之过急,过分强调暴力手段,加之改革缺乏深思熟虑,没有遵循循序渐进、先易后难的改革步骤,侵犯到早已势力坐大的军事贵族利益,最终导致了改革的失败。  相似文献   

4.
5.
从查士丁尼一世到伊拉克略统治时期,内忧外患的拜占庭帝国已无力支撑庞大的帝国版图,在埃及的统治不过是苟延残喘。为了增加财政收入,拜占庭帝国主要通过赋税和严格管控埃及的行业经济等方式获取了埃及过多的财富,却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支持和补偿。对埃及人而言,这是一种沉重的负担,缩小了埃及人的生存空间。同时,这一时期埃及自身在经济上的发展也有了很大的变化,埃及大地产实力不断的增加,大量农民破产,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埃及经济。在阿拉伯人占领埃及之前,埃及经济已经到达了崩溃的边缘,经济原因成为埃及脱离拜占庭帝国的关键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6.
教学重难点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最常遇到的专业名词,也是师生需要经常面对和解决的问题。由于它的含义通俗易懂,在教学实践中又高频次呈现,师生解决它的过程似乎也不难,因而,长期以来,它基本上处于教学研究的范围之外,很少被学者深度关注。同时,在教学实践中,它一般会成为教学设计的摆设式环节,未能得到深度解读。  相似文献   

7.
公元9世纪初拜占庭帝国在希腊地区进行了密集的移民活动。当时的编年史作家塞奥法尼斯认为,皇帝尼基弗鲁斯一世在经济上的贪婪是促成其频繁移民的原因。考虑到塞奥法尼斯敌视尼基弗鲁斯一世的立场,本文认为9世纪初拜占庭帝国在希腊地区的移民政策有比经济原因更重要的政治原因和宗教文化原因。尼基弗鲁斯一世的希腊移民政策是在两个帝国的现实博弈下出台的稳固拜占庭西部边疆的战略举措。尼基弗鲁斯通过强力手段向希腊地区输入登记在册的拜占庭基督徒,增强了拜占庭帝国在希腊地区的政治影响力和宗教文化影响力,实现了拜占庭帝国对希腊地区的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8.
新娘秀是8—9世纪拜占庭皇帝在全国大范围遴选皇后的特殊方式。在美貌与德行的选秀标准之下,避免皇后及其家族威胁皇权是新娘秀最基本的政治原则。大土地贵族势力较弱、皇权直接倚仗中小地主阶层为新娘秀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政治环境。此种选后方式在拉近皇室与民众距离,进而强化皇权统治方面产生重要政治影响。然而,随着军事贵族的发展壮大与科穆宁制度的建立,从中小地主家庭中选后的新娘秀趋于消亡。  相似文献   

9.
公元6世纪40年代,"查士丁尼瘟疫"在拜占廷帝国境内首次爆发,并于541—544年间迅速蔓延至地中海沿岸的亚历山大里亚、君士坦丁堡、安条克、罗马等众多城市及地区,导致疫区居民大量死亡。之后,在地中海周边地区的人口尚未完全恢复之时,瘟疫分别于558、573、590、599年四度在帝国境内各地复发,令拜占廷帝国的人口出现了持续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0.
11.
拜占庭帝国灭亡的原因纷繁复杂,既是外部各列强的军事威胁所致,也是其自身逐渐衰败而造成的自然结果,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政策及宗教信仰等诸社会因素。其自身衰败的历史自马其顿王朝末期便已出现,而这一帝国政治上的特点在拜占庭帝国晚期的历史上更是显著而持久,最终导致了拜占庭帝国灭亡的命运。末代王朝帕列奥列格王朝统治时期的一系列内战更是使帝国衰败的历史无法得到逆转,反而加速了拜占庭帝国灭亡的速度。  相似文献   

12.
东正教曾被誉为俄罗斯文化的核心,通过阐述罗斯接受东正教的过程,即其从原始多神教信仰到基督教占主导地位的转变过程,分析拜占庭东正教对俄罗斯宗教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利奥六世为了获得男性继承人,缔结过四次婚姻,违反了教会法关于婚姻次数的规定.教会虽有反对的声音,但最终对此表示理解并做出有条件的让步.利奥六世的"第四次婚姻案"是拜占庭帝国皇位继承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案例,对拜占庭帝国皇位继承制度的发展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在这期间,术语"生于紫色寝宫的"与继承权联系了起来.与之联系的公共庆...  相似文献   

14.
法国女作家克里斯蒂娜·德·皮桑在15世纪初完成了《妇女城》这本著作。她在书中描绘和赞美了许多女性形象,但在现实社会中人们对女性角色的定位主要是其在家庭中的身份,即未婚少女、妻子和母亲。即使皮桑给予了这三种身份的女性很高评价,赞美她们孝顺、忠贞于丈夫和家庭、热爱孩子等美德,但从当时占主导地位的社会文化和现实来看,这三种身份的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并不高。这一事实与瑞士学者雅各布·布克哈特提出的文艺复兴同样也是妇女的复兴解放时代理论存在很大的出入。  相似文献   

15.
在"越南计划"的叙述中,库切将主人公道恩破碎的、扭曲了的自我意识和混乱的自我分析深嵌于20世纪后期西方的新帝国--美国在越南战争期间的文化语境之中,揭示了帝国历史叙述和文化语境对大众意识形态的塑形作用及帝国历史是被制造的实质.在众多打造帝国意识形态的文化形式中,库切在"越南计划"中着重批判性地分析了媒介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魏玛共和国初期,国名问题曾是国民议会的讨论焦点之一。有关是否使用"Reich"一词的政治辩论,表现出一千年内德国人对不同帝国观念的接受、组合与实践的历史。它不仅仅反映了魏玛初期政治文化的问题,实际上更是德意志政治文化中带有明显延续性的体现。在这一意义上,关于帝国观念的梳理,理应成为诠释魏玛兴亡的一个重要视角。  相似文献   

17.
《鲁拜集》是十一、二世纪波斯诗人欧玛尔.海亚姆的代表作,因十八世纪英国学者菲兹杰拉德的英译而蜚声世界,五四时期又经胡适、郭沫若等人的译介而传入中国,广受欢迎。90多年来,《鲁拜集》的汉译层出不穷,它所引发的关于诗歌翻译的讨论经久不衰,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翻译史上一个引人注目的独特现象。文章以胡适、郭沫若两人对《鲁拜集》的最初翻译为切入点,讨论他们的翻译获得成功的时代因素,指出只有符合时代需求、契合时代精神的翻译作品才有生命力,才能够在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和共鸣。  相似文献   

18.
托尔斯泰不仅是一个伟大的作家、文艺理论家,同时也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由于受卢梭影响,托尔斯泰形成了与卢梭相同的自由教育理论,而他的这种自由教育思想在他早期写的《自传三部曲》中初见端倪。从尼古林卡性格的演变可以窥见托尔斯泰对俄国贵族教育的不满与批判,并了解托尔斯泰自由教育思想的成因。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分析“80后”作家郭敬明的成名作《幻城》入手,指出其成功之处在于语言的变异,并以此为切入点分析了郭敬明创作中的变异修辞手法,主要包括超常搭配、超常组合、语素更替三类。郭敬明的《幻城》为青少年进行语言创新的实践活动提供了较好的语言范本,而规范青少年的语言创新活动又是构建和谐语言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西藏日喀则地区岗巴县乃甲切木石窟金刚界坛城窟中的石胎泥塑造像、定结县琼孜乡恰姆石窟中残留的金刚界诸神背龛入手,结合现有文献对位于康马县萨玛达乡江浦寺主殿二层金刚界大日如来殿中塑像所据文本的初步判定,以探讨庆喜藏系金刚界坛城在后藏的传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