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符婷 《考试周刊》2014,(69):38-39
日本是我国的近邻,自古以来,中日两国文化就有着密切交流,灿烂的中国文化曾经在日本历史进程和日本文化发展过程中起过极为重要的作用。探讨日本文化可以增进两国人民的理解,也可以通过研究日本文化发掘中国文化的历史痕迹,据此探索和评价中国文化。此外,近代以来,日本继承传统文化和积极摄取外来文化,促进了近代社会的迅速发展,从文化方面探讨这些问题,也可以使我们得到一些有益启示。本文结合日本文化的研究方法,谈谈对日本文化研究的理解及现今日本文化研究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相似文献   

2.
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目标下,讲好中国文化故事是落实立德树人之需,强化学科建设之需和服务国家战略之需。首先高校外语教育应发挥融通中外文化、深化文明交流互鉴的独特作用。继而外语教材建设应以讲好中国文化故事为核心特色,通过精选故事主题,创新叙事和呈现方式等举措,采用为什么讲、讲什么以及怎样讲好中国文化故事等维度展开分析。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中国文化故事融入教材的实现路径即故事主题与课程内容契合,宏大叙事与微观叙事结合,隐性呈现与显性呈现融合。  相似文献   

3.
杨家将的故事经历了一个由历史事实到民间流传再到舞台演出最终进入章回小说创作领域的漫长的发展过程,这一点,与《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西辞记》等章回小说名著的成书过程基本相同。但杨家将的故事在中国古代小说史上却一直没有集大成之作,这又与三国故事、梁山故事、取经故事、岳飞故事的情况大不一样,可见杨家将故事的流变过程所体现的传统文化积淀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4.
《故事新编》以鲜明的反文化、反传统、反理性的激进方式,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提出深刻质疑。本文通过消解神话、直面生存、解构中心、反抗权威、反叛传统五个方面的内容分析,解构了中国封建传统文化压抑人性、灭绝人伦的消极面,对封建文化奴化人性、“吃人”的合理合法性进行了彻底的否定和批判,实现了对历史深度模式的颠覆。《故事新编》的取材范围由神话、传说而历史典籍,鲁迅用自己的文学创作实现了对神话的一种创造性转换,体现了思想家鲁迅对传统文化有意识地进行深度解读的高超技艺。《故事新编》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质疑、批判和颠覆,恰恰反映出鲁迅作为先觉者的超前意识和对任何事物都抱有可贵的质疑精神。对人类生存问题的关注,体现了鲁迅对人类生存意识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文人故事形"雅"而实"俗",应该属于民间文学。但是,由于传统上对"民"的定义的偏颇以及对民间文学"口头性"的过分强调,以致传统文人故事难以在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中拥有一席之地,成为其索引的盲点。关注传统文人故事,可以深刻地理解以汉语为载体的民间故事所具有的个性或特殊性,进而深刻地认识中国传统文人故事与世界民间文学相通的普遍性。中国传统文人故事应该被增补入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  相似文献   

6.
新课标的顶层设计、课标编写组专家的高端引领,与一线教育教学实践之间,缺乏可操作性的中间带。充实中间带,需要真正理解革命文化与其载体(革命传统作品)的关系,并有能力将两者之间的关系转化为一线的教育教学行为。革命传统作品从研究领域到教材转换,再到进入课堂,要开发出具体的专题学习(如《故事新编》),以支撑中国革命传统作品学习任务群;专题学习要给出故事原型,梳理新编的人物与情节,真正理解庸众形象的意义,深入挖掘鲁迅式结尾的意蕴,找到革命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之间的传承与再创造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新课标的顶层设计、课标编写组专家的高端引领,与一线教育教学实践之间,缺乏可操作性的中间带;充实中间带,需要真正理解革命文化与其载体(革命传统作品)的关系,并有能力将两者之间的关系转化为一线的教育教学行为。革命传统作品从研究领域到教材转换,再到进入课堂,要开发出具体的专题学习(如《故事新编》),以支撑中国革命传统作品学习任务群;专题学习要给出故事原型,梳理新编的人物与情节,真正理解庸众形象的意义,深入挖掘鲁迅式结尾的意蕴,找到革命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之间的传承与再创造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天鹅处女型故事在中国这一男权社会里广泛流传,其必然负载浓厚的男权文化。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一、从创作心理看,这些故事是传统中国社会男性的家庭生活理想与性的需求的一种表达。二、从社会变迁包含的文化层面看,这类故事体现了从母权制转向父权制时期女子的抗拒心态与女性主体地位的逐步丧失。三、从话语体系上看,这类故事体现了男权话语下女性的被物化与失语。本文试图从这些角度破解大量的天鹅处女型故事在中国得以产生、流传的社会心理与文化之谜。  相似文献   

9.
讲好中国故事,是全面展示中国大国形象、提升中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的必由之路。讲好中国故事,重点在于阐述其中的文化元素,以平易近人的诉说方式赢得世界认同,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进而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利用国际文化传播、文化交往和学术交流,可以有效提升中国故事的知晓率、认同度和亲和力,让世界领略中国故事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0.
袁光 《华章》2011,(23)
中日学界对<桃太郎>这一日本民间故事的研究中,芦村芦谷先生指出桃太郎故事与湘西苗族文化有关,柳田国男先生认为本故事是多种民间故事的重组等观点是本文的研究基础.本文以湘西少数民族祭祀文化为视角,重新解读狗、鸡、后和泰团子的关系.意在明确湘西祭祀文化对桃太郎故事形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小时候我喜欢听故事,爷爷也常给我讲故事。我觉得爷爷脑子里除了故事还是故事,讲也讲不完。我从这些故事中,渐渐地知道了一些道理。记得爷爷给我讲过这样一个故事:20世纪初,一个中国人在南洋经商,以精明的头脑和良好的信誉,发了大财。一天,因谈一笔生意回来晚了,根据该国的规定,夜里行动,中国人必须要有通行证。因为这天他走得匆忙,忘带通行证了,怎么办?露宿街头也是不容许的。正在他左右为难的时候,一个日本妓女找上来了,他立即出高价请这个日本妓女把他送回家,因为日本人是不需要通行证的。中国商人富有,地位高,却有家不能归;日本妓女地位…  相似文献   

12.
道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极重要的组成部分,研究汉民族文化不可不研究道教文化。文章从道教与道家的异同、道教文化的特色、道教文化的传统和影响、道教文化的衰微四个方面,较全面地论述了作者对中国道教文化的理解与感受。  相似文献   

13.
传统文化的发展本应是通过不断的变化来达到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然而传统故事经久不变的解读理念却不能适应现代德育与多元的文化发展.用现代的眼光看来,传统故事中的道德思想存在"神"化、阶级利己主义和个体"义务"论、悖论等特点.因而传统故事的理性诠释需要突破"一元"的解读局限,并通过师生双方多角度的"追问"与反思故事中的道德行为,认识道德的本真,领悟故事中的道德智慧,进而发展师生双方的道德品质和道德智慧.  相似文献   

14.
从《雪国》看日本传统文化中的“罪感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尼迪克特在《菊与刀》中,给日本文化贴上了"耻感文化"的标签,但这也可能是由于日本与西方在"罪感意识"的理解上存在差异。想要真正了解日本文化中的"罪感意识",必须从日本文化的土壤出发。川端康成是一位很好地继承了日本传统文化的作家,他的代表作《雪国》或许可以展现出日本传统文化中对"罪"观念的界定。  相似文献   

15.
对数学文化的不同理解本质上就在于不同的数学文化观。给中国数学教育以数学文化定位时,必须对中国数学教育的社会文化背景有一个清楚的定位,而不能将当代中国文化与中国古代文化、传统文化不加区别、混为一谈,不能把西方数学教育的内容、方法与中国传统文化下的数学文化观强行捆绑在一起。  相似文献   

16.
随着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加快,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逐渐减弱。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同时也能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的理解。因此,在高校英语教育中,教师必须重视学生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与传承,同时注重与国际接轨,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基于此,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探析在高校英语教育中如何传承中国传统优秀文化。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也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成果。对于前一个结合,理论界已有充分、全面的论述。对于后一个结合,则人们常常只是从毛泽东与传统文化的角度,从侧面加以涉及,而很少直接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中去寻找根源。我认为,毛泽东能够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结合起来,首先也在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本身的关系有相似之处。具体地考察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关系,以及二者在毛泽东思想中的结合,是我们深入地把握毛泽东思想的文化渊源,全面地、科学地理解毛泽东思想的一个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8.
浦岛太郎的故事最早出现于八世纪初,是日本妇孺皆知的一个早期神话传说。几个世纪以来,浦岛太郎的故事一直被日本人津津乐道,也有许多后世作家不断将其演绎深化,同时在其他民族的神话传说中也有相类似的故事,他们之间的异同值得深究。通过对浦岛太郎的故事的解读,从不同角度呈现了日本民族的深层文化心理,他们对神人关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有着清醒的认识,对生死和时间有着独特的思考和态度,是日本民族集体无意识的体现。  相似文献   

19.
从中国的柳毅传书故事和日本的浦岛太郎故事中找到了"凡人访问龙宫"、"龙女报恩"的相同母题,但是具有相同母题的故事由于各自社会文化因素的差异,在不同的国度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异,得出截然不同的解读。  相似文献   

20.
姜秋菊 《文教资料》2010,(18):27-29
唐代笔记小说记载了文人自号为钓鳌客的故事,此类故事后来有进一步的发展。有关鳌的神话传说自古有之,它给历代文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钓鳌客"这一自号的出现及钓鳌客故事的发展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古代文人借其表现开阔豪迈的胸襟、远大的抱负。此外,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