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道德经》作为在西方世界拥有最多译本的中国典籍,对中华文化乃至世界文化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各个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学者对其进行解读,创作了许多见仁见智的翻译文本。毫无疑问,《道德经》在西方的译介促进了中华道家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传播。因此,对《道德经》的翻译史进行梳理,探讨其翻译传播的文化效应,能够为其他中华典籍的译介研究提供一丝参考,促进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的全面弘扬。  相似文献   

2.
舒容 《八小时以外》2014,(2):106-107
提起《易经》,人们往往想到“歪门邪道”,就是舞台上那些身穿八卦道袍、呼风唤雨的妖道,还有江湖上那些算命看风水的招摇撞骗之人。这真是对《易经》的天大误解。事实上,《易经》代表了中国文化最高的智慧,“是哲学中之暂学”。  相似文献   

3.
由于戏剧的双重性,关于戏剧翻译的研究很少。戏剧文本既可以用来当作戏剧演出的蓝本使用,也可以当作文学作品来阅读。在翻译时到底是注重表演性还是可读性呢?本文以功能翻译理论为基础,对比分析了茶馆的两个英译本。发现可以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以解决戏剧翻译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4.
近年出版的清华简《说命》,本文从四方面进行考论:一、神怪故事非《尚书》所宜有;二、傅说言论庸俗而无所作为;三、王的命语冗长而不切实际;四、他籍引文多数杳无踪影。而《尚书·说命》三篇,完全没有上述这些弊病,是具有珍贵价值的古文献。清华简编者应实事求是地比较清华简和《尚书》两篇不同的《说命》,进行合理的分析和论证。  相似文献   

5.
很多高中生面对文言文翻译题都心生畏惧,不知该从何处下手。本文从文言文翻洋的原则、标准、态度、方法四个方面进行讲解,力求让学生有法可循,有法能循,切实提高同学们文言文翻译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女性主义出发,探讨了女性主义与翻译的渊源、对翻译的影响及其作用.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贡献在于使译论界进一步发现结构主义关照下的传统译论所存在的盲点和误区,它为反思译作与原作的关系、语言的本质以及翻译的伦理等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但是我们主张,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使用要注意“度”,如过分使用就会歪曲翻译活动的本质.  相似文献   

7.
文本的生成有赖于“文化语境”。翻译,作为对原作的一种阐释,不能忽视原作所赖以生成的“文化语境”;同时,为使原作的生命在新的文化土壤里得以延续,翻译也必须兼顾译入语的“文化语境”。文章通过引用实例来分析源语文化语境中的地理环境、思维方式、历史背景及历史典故等对原文本解读的影响,并运用相同实例进一步阐述译入语文化语境在译文表达阶段对翻译策略的制约。可用意译法、归化法和类比法等策略来传迭源语语境下的原文,使译文的表达贴切自然,使原作的生命得以延续。  相似文献   

8.
英语世界学者对苏轼文赋的研究和题画诗的研究,不如对苏轼其他文学成就的关注那么广泛和深入。本文从英语世界的苏轼《赤壁赋》研究概述、“赤壁赋”的英译、《赤壁赋》的英译注释与评论、苏轼《赤壁赋》原文本的解读等方面对英语世界学者对苏轼《赤壁赋》的译介做了梳理,并对译介过程中出现的误读、误释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墓志作为一种重要的出土文献,越来越受到学界重视,我们在认真阅读《全唐文补遗》第六辑收录的墓志文献时,发现其在校勘、标点方面存在着一些可商之处,在对照拓片、研读录文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文字学、词汇学等方面的知识,列举其数例,分条校补,敷衍成文,希望对有助-y-~_升《全唐文补遗》的使用价值,并对唐五代墓志整理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0.
因为日本的残酷统治,上海沦陷时期的翻译文学,整体上呈现出一片萧条的景象。沦陷时期的上海,日本侵华文学译介占据主流,欧洲名家名作和侦探小说的翻译也是译介的重点。除公开出版的翻译文学之外,潜在译作是上海沦陷时期翻译文学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上海沦陷时期的翻译文学,带有鲜明的战时体制影响的痕迹,文学翻译的政治性特别突出。  相似文献   

11.
语言模糊现象主要包括语音模糊、词义模糊和句法模糊三个方面。语言模糊现象是《道德经》翻译的特征之一,从语音模糊、词义模糊和句法模糊三个角度分析不同译者翻译《道德经》的模糊语言时采用的翻译策略,具体体现在通假字的使用、一词多义和句法模糊上。  相似文献   

12.
从文化的视角出发,结合语料库技术,采用定性、定量两种研究方法,通过对多元化翻译时期内《道德经》英译本的共时性特点的研究和分析,对"道"字的翻译情况和特点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并对导致译文差异及误译产生的可能性因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亚瑟·韦利在翻译《道德经》时提出,哲学文本的翻译重在其思想内涵的传递,采用的翻译策略应该是“史学性质的”,是一种“文字翻译”。然而,韦利的翻译并没有摆脱前人的影响,尤其是基督教二元对立的超越观念仍然渗透在其中。通过考察五个《道德经》英译本中对“天下”一词的翻译,可以从中得见韦利的翻译策略和文化用心。  相似文献   

14.
《道德经》一向被视为道家学说的集大成和经典之作,它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并且对人们的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不同的时代,时期,文化背景之下,先后出现了很多译本。以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新的视角,对其中三个英译本为例进行对比研究,旨在进一步探讨翻译的精准性。  相似文献   

15.
《道德经》是东方传统文化宝库中一部殊胜的宝典。它博大精深,涵盖宇宙万物的科学大真理。著名汉学家Arthur Waley的译著却在内涵和形式上都有所欠缺,难以呈现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文化经典《道德经》继续对现代社会产生影响。正确理解和准确翻译《道德经》中的文化负载词,既可以展示中国文化,又可以丰富英语语言文化,促进文化间的交流、共存。但《道德经》的某些英译本,当涉及到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时,很多文化意义不是丢失就是被曲解。作者比较《道德经》两英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发现理雅各(James Legge)较好地处理了《道德经》中的文化负载词。与其相比,威利(Arthur Waley)则略逊一筹。  相似文献   

17.
在互文性视域下,翻译不仅是文字层面的互文性转换,而且是意识形态层面的互文性融合。译者的翻译策略会受到其所处的两种互文性意识形态关系的影响,它们之间有抗衡,也有迎合。从互文性维度梳理了《道德经》在西方世界传播历程中不同时期的翻译特点,并分析意识形态对其翻译策略的操控,以期为《道德经》英译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8.
关联理论认为语言的交际过程是最佳关联实现的过程,即听者不用花费不必要的努力便可以得到足够的语境效果。关联理论下的翻译,同样追求最佳关联。《道德经》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从关联理论出发,以《道德经》的第九章为例,分析如何更好的翻译过程中实现最佳关联。  相似文献   

19.
《道德经》中由"道"及"德"、"无为"而"无不为"的治国理念,沟通了先验世界与生活世界,实现了形上和形下的贯通。在形上层面,《道德经》表现为"道"的先验性、本体性、自足性和规律性;在形下层面,《道德经》表现为"德"对"道"的分享、得道者得天下、天道与人道的贯通。形上和形下相互贯通体现为"无为而治"的治国策略。  相似文献   

20.
从《道德经》中所体现的老子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出发,结合文本中的例子揭示出老子也有浪漫的情怀和诗人的理智,再结合其传达的复杂信息对《道德经》的文学性进行分析,并且从接受者对《道德经》文学性的影响方面进行了论述,指出不同的接受者的知识结构和所处时代对《道德经》文学性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