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叶茂中:中国著名营销策划专家和品牌管理专家,现任叶茂中营销策划机构董事长,清华大学特聘教授,南京理工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研究生导师,中央电视台广告策略顾问。拥有自己的创意产业园,出版了第一本专著《广告人手记》,男人要对自己狠一点,地球人都知道等等,诸多流传的广告语。其实关于叶茂中有很多品牌的奇迹,有很多职业头衔,同时也有值得记忆的故事……叶茂中这厮,请允许我费尽全身力气写你我和我夫人说,2012我必须要在最黄金的岁月里写叶茂中这厮,否则我都没心情再活下去了。夫人乐了,说,"守着我这样一个貌美如花的老婆,你舍得为了一个男人放弃我?"  相似文献   

2.
我喜欢读书,更喜欢读有价值的书。对于读什么样的书我一直是很苛刻的。我不是一个伟大的读者,但我始终希望能通过读一本好书能读出一个伟大的、我欣赏的作者。20年来我一直和创意策划在一起,喜欢奥美的老板奥格威的书,他能给我的创意指路,喜欢叶茂中这厮的书,他能给我策划洗脑,现在我迷恋上看佘贤君  相似文献   

3.
这里离婚率很低,因为离婚就意味着要得罪太多的熟人,离婚的不是两个人,而是根系混杂的两帮人,阻碍太大  相似文献   

4.
有诗歌写作原则的时期是我以虚无为宗教的时期。我现在没有了,我自由了。自由是我的宗教。我想写作靠的不是信心吧。我写诗多年,不是好事。路长易生厌倦,蛇长让人害怕,诗龄长了,也就缺乏新鲜感。诗毕竟是新鲜感的产物。诗当然要有思想,但诗人也不是问题专家。至于成名不成名,不是我不好名,好名好利好货好色都是第一推动力,但有的事业就不需要成名,而有的事业却必须成名,比如央视主持人、好莱坞演员、总统竞选者、明清妓女就必须成名;间谍就不需要成名,成名的间谍就很难说他还是间谍,基本上是畅销书作家了。诗人是语言的间谍,怀着太多的秘密,或者不太多的秘密,或者没有秘密。  相似文献   

5.
前年春节在回国的飞机上,我的邻座是位黑人——西非某国驻华大使馆二等秘书。一路上我们聊了许多中国问题。他给我两点深刻印象:一是他的素质大概不算高,当然这不是因为他一身落魄商人的打扮,而是他不停地找空姐要酒却不喝,最后把六七瓶酒都装进旅行包里带下了飞机。另一个印象是他对我说,中国发展太快了,但是中国人还没有大国国民应有的素质,  相似文献   

6.
不少人,包括不少广东出版人自己,都觉得“广东出版不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印象?我觉得,不是因为广东大众文化品格的图书产品太多了,而是因为能够体现文化眼光、捏准文化脉动、具有文化积累价值、可以传之久远的产品太少!  相似文献   

7.
大家说某某人是自学成才,是指他没有大学文凭。一般说来这是对的,但是从全国情况来看,大学毕业没有成才的太多太多了,十分可惜。为什么?有条件问题,但是主要的原因还是他们大学毕业以后没有努力自学。我在给大学同学讲课时,为了不误人子弟,总要提醒同学:“干万不要以为上了大学,有了大学文凭,就以为自己成才了,实际上世界上所有人都必须努力自学才能成才。” 现在到处在讲用人才。有的年轻人,大学毕业以后,就自视是个人才了,口气都不小。严格说,上完大学只是给一个人踏上成才之路打了一个基础,有了一些已知的基础知识,而且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还不是实际中的  相似文献   

8.
1993年2月26日,河北省委召开克服新闻宣传“一般化”研讨会,省委书记、省长程维高到会并发言。由他自己起草的发言稿只有800个字,他的发言几次被热烈的掌声打断。他首先说:克服新闻宣传“一般化”,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就这个问题进行广泛深入的研讨意义很大。我最近很忙,有四五个会都要我去讲话,说老实话,我非常苦恼,非常不愿讲。我不愿在讨论克服新闻宣传一般化的会议上,再来讲些一般化的意见。我认为一个人讲话有没有力量,不是看讲话人的官有多大,而是看讲话是否有道理,是否能说服人。那种自己都没想清、都没看透、都讲  相似文献   

9.
这一期……     
“核心”这个字眼使用率高,肯定与这个社会越来越复杂、越来越难以把握有关。比如说,人太多了,就要关注“核心”人物;工作太多了,就要集中精力抓“核心”工作;竞争太激烈了,就要提高“核心”竞争力。显然,“核心”是纲,其余都是目;纲举目张,一抓见效,这应该是没有错的。同理,期刊多了,就有核心期刊。然而,核心期刊遭到如此之多的非议,这是我们做本期“特别策划”之前始料未及的。主要是不少学者对作为“核心”的期刊的“纲”属性提出质疑——核心期刊的作用是什么?谁有资格评定?依据什么程序或标准?时效性如何界定?等等。这些最基本的原则在国外还是比较清楚的,到了国内,大家未必都遵循,提出追问的就更少。即便如此,核心期刊还是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在期刊情报界、学术科研管理机构、投稿者三方的共谋之下,核心期刊俨然变成一种类似帽子的东西,大家一致商定,凡是戴这个帽子的,都比不戴帽子的厉害。这样,问题才逐  相似文献   

10.
张元靠新片《过年回家》夺得威尼斯电影节导演大奖让不熟悉他的人吃了一惊,其实张元得奖真的是“有惊无险”,他得奖就像砍瓜切菜一样容易,我倒是有些担心他得奖出毛病。患上恐奖症——因为他得的国际大奖实在太多了,从处女作至今,他还没有任何一部影片亏过奖,月有阴晴圆缺,张元却总是“满”的。张元在中国的名气不如一些人也不如另一些人,仅仅是因为他的电影几乎都没有在中国上映过,全支援欧美赈济亚非拉了。  相似文献   

11.
一宋江见了生人总是谦虚谨慎地自报家门说:"小可宋江",这几乎可以成为他的一个新绰号了,就叫他"小可宋江"算了,反正他的外号本来就比别人多——什么"黑宋江"、"孝义黑三郎"了,"及时雨"、"呼保义"了,文革时候又被人戴了个"投降派"的帽子。宋江这厮兵法不通、武艺稀松,  相似文献   

12.
我的办公室又窄又挤。大约12平方米的面积里,摆上办公桌、文件柜、书橱、沙发、床,空隙大概仅能容纳4个人了。许多市报的总编辑看了都承认:“我的办公室至少比你大一倍!”并不是经济日报“穷”到再挤出一间房子的力量都没有。报社主管行政的同志,多次劝说我扩充一下,“这并不是摆阔气,而是工作需要。”我理解他的好意,但是我婉辞了。更不是因为我有什么高风亮  相似文献   

13.
人生十二条     
《新闻世界》2008,(5):55-55
1、人生最悲哀的,并不是昨天失去得太多,而是沉浸于昨天的悲哀之中。 2、人最愚蠢的,并不是没有发现眼前的陷阱,而是第二次又掉了进去。 3、人最寂寞的,并不是想等的人还没有来,而是这个人已从心里走了出去。 4、人最卑鄙的,并不是点燃了一根导火索,而是想看到爆炸后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学习是谁都能掌握的简单的技术。这和智商没有多大关系,只要掌握学习的技术和窍门,谁都能成为优等生。有的人轻而易举地取得好成绩,与其说他是脑子好,还不如说是因为自觉不自觉地掌握和运用了学习技术。技术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通过后天的磨练获得的。 ——赵昇衍  相似文献   

15.
因为在《美文》杂志社工作,就接触了许多作家。作家里也是各色人等,有的文不如人,有的人不如文,有的见过一面了从此不愿再见,有的相见无事,不见倒又想他。唐兴顺是从河南风尘仆仆地来过一次,他长得很厚实,言语也质朴,大家对他的印象非常好。在我的观人经验里,越是像文人的越不是真正的文人,模样朴拙者却往往成文章高手。再者,不服一人或逢人便服都是妄人。唐兴顺走后,我对编辑讲:要重视这个人。果然以后他写得很多,除了在《美文》上发表外,国内一些重要的报刊上常见到他的作品。我曾经把他和许多作家作过比较,企图要验证我的一些看法,比如他…  相似文献   

16.
张默闻这厮现在已经不给别人写大案评论了。因为我们的评论远远没有案例本身更精彩。广告人杂志社的袁林同学非要让我写写看法,我说你先把案例发过来让俺老张先欣赏下。案例看到一半,和我预想的一样,精彩极了。这年头,电视台的广告植入表面上很繁荣,已经进入奢侈时代,多少都是看得见热闹看不见营销,这个案例  相似文献   

17.
刘韧之韧     
在刘韧办公室接过他送的《知识英雄2.0》,一出门就塞在了包了,说句实话,如果没有那场堵车的话,我不知道什么时候会读起这本书——因为手头的书太多了,即使是好书,也多得让人读不过来。 幸也是不幸,从北大东门做320公车一上白颐路(求学期间,断了粮,自然是力图天天公车来去)就遭遇狂堵,  相似文献   

18.
秋霜刀 《新闻天地》2008,(12):41-41
林嘉祥出名了。他的出名可谓千万人皆知、亿万人唾骂。他的出名,不是因为他在公务上有多么好的表现,而是因为他在深圳“酒后失控”的“不当言行”。  相似文献   

19.
我们频道有出镜服,我觉得它就像战士的衣服,穿上它非常光荣。很荣幸我有,每次穿上它,我就觉得自己像变了一个人。因为知道穿上它出门代表的不是我个人,而是带着频道的荣誉在做事。  相似文献   

20.
女鬼的发型     
我从小就爱看鬼片。我觉得鬼片是所有电影里最有想象力、最刺激的一种类型。不喜欢看的人当然也有理由反驳:音效大同小异,桥段千篇一律。他们说,鬼片连价值观都单一,拍来拍去就两种:怨鬼寻仇和人鬼情未了。我有位朋友就不爱看鬼片,他说他一想起电影里面的鬼都穿着清朝服装双手平举两腿挺直一蹦一蹦地走路,就觉得那简直不是鬼片而是搞笑片。对鬼片留有这种印象的人,恐怕已经有20多年没有看过鬼片了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