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林跃  苏华 《职教论坛》2003,(6):53-53
体育教学是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习惯和能力为目标的一种有组织、有计划的文化教育活动。它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体育课又是学校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高尚情操、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整体社会化的重要阵地。体育植根于健康,立足于健康,本应受到学生的重视和喜爱,但遗憾的是好多中学生不愿上体育课,对体育课有严重的厌学心理,经常出现装病请假或对活动不感兴趣等现象。所以弄清学生厌学原因,学会一些教育疏导的方法,在提倡终身体育和实践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2.
随着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许多专家、学者对学校体育的发展趋势提出了全新的观念:其一是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观;其二是学校体育应改变竟技体育教学观,树立快乐体育教学观.这两种观念是学校体育改革的大方向,只有观念进步了,才会真正推动学校体育工作.那么,在具体的体育教学中如何吸引更多的学生积极参加锻炼、强健体魄,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教法上大胆创新,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体育课的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3.
体育与健康教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但目前,仍有部分教师、学生及家长对体育与健康教学缺乏正确认识。体育课是"副课"、上体育课是"不务正业"等观念影响着学校体育与健康教学的正常发展,同时也阻碍  相似文献   

4.
章论述了我国社会发展对学校体育提出的“三大”新要求,以及学校体育的主体一学生的体育需要。提出了为适应社会发展,满足学生的需要,大学体育尤其是体育课程和教学应在几方面进行改革:大学体育教学目标必须突出个性特点;专项体育课逐步取代现在的必修课;突破自我封闭,大胆引入新运动项目;加强体育设施建设;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相似文献   

5.
思想品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体育课应配合教学的要素之一,中根据体育教学的任务,提出在思想品德教育的同时,注重要求教师为人师表,因为教师的思想品德修养直接影响着学生,教师的言传身教是促进学生思想健康发展,收到良好教育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的教学必须把“健康第一”作为指导思想,使学生身心得到和谐的发展。《体育与健康》课程就是这样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它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近年来,虽然体育教学方法在不断更新,但体育课堂中思想品德教育的成效不显,部分学生缺乏主动锻炼的兴趣,存在自我锻炼的能力低的现象,甚至有一些学生喜欢体育运动,但不爱上体育课,  相似文献   

7.
本文讨论的学校体育课是指列入教学计划的中小学校和中职、中专学校的体育课,还包括学生体育运动队的课外训练课.体育教学应承担哪些心育的任务和内容、体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学校体育课的心育职能是什么等诸多问题值得思考与探讨.  相似文献   

8.
近些年来,虽然学校体育的场地、器材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增加与改善,师资力量也得到了增强,但是,学校体育的效果——学生的体质水平、体育能力等并未因此而得到较大的改观。在传统的体育教学观、师生观、课程观的束缚下,教师强行教、学生勉强练,给学生造成了沉重的心理负担,出现了随着年级升高喜欢上体育课的学生人数呈下降的趋势。一些学生上体育课时消极怠工、无精打采,  相似文献   

9.
普通高校对部分身体异常和病、残、弱等特殊群体的学生开设保健体育课已成为学校体育教育的组成部分。当前,学校要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体现教育的公平性,普及体育及其健身理论,就必须把握好保健班学生体育这一环节,保障其接受体育教育的均等机会。为此,笔者从构建高校保健体育课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必要性、保健体育课程与《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内容的编制等几方面提出了一点思考,为完善高校保健体育课教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普通高校对部分身体异常和病、残、弱等特殊群体的学生开设保健体育课已成为学校体育教育的组成部分。当前,学校要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体现教育的公平性,普及体育及其健身理论,就必须把握好保健班学生体育这一环节,保障其接受体育教育的均等机会。为此,笔者从构建高校保健体育课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必要性、保健体育课程与《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内容的编制等几方面提出了一点思考,为完善高校保健体育课教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高校对部分身体异常和病、残、弱等特殊群体的学生开设保健体育课已成为学校体育教育的组成部分.当前,学校要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体现教育的公平性,普及体育及其健身理论,就必须把握好保健班学生体育这一环节,保障其接受体育教育的均等机会.为此,笔者从构建高校保健体育课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必要性、保健体育课程与<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内容的编制等几方面提出了一点思考,为完善高校保健体育课教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体育教师在日常的体育教学工作中,必须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寓德育于体育教学之中,从而丰富体育课内容,激活体育课教学。品德教育———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学是学校体育的一种形式,它具有双重性,与其他学科教学相比又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它既有讲授体育理论知识的室内课,又有传授体育技能、技巧的室外课。所以,体育教师应根据体育课教学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其他学科的思想品德教育多以说教为主,多运用讲授法、谈话法、讲座法、读书指导法等方法,而体育课教学则是寓思想教育于…  相似文献   

13.
熊广林 《考试周刊》2012,(52):113-113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逐渐深入,体育教学面临着重大的挑战。如何在新课程标准下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体育成绩,培养学生的终身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成为每一名体育教师都应注重思考的问题。在初中教学过程中,学生们对体育课是有兴趣的,学生可以在体育课上缓解课上学习的紧张情绪,与同学们做一些愉快的游戏,愉悦身心的同时锻炼了身体,增强了体质。但只有这些并不能有效地提高体育教学水平。作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提出了看法。  相似文献   

14.
学校体育的主要内容是体育教学,同时体育教学又是学校实行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课不仅能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还能提高运动技能,增强身体素质。我认为,一节好的体育课必须体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的基本理念,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要凸显科学的教学方法,要以学定教,实现和谐课堂,高效教学。  相似文献   

15.
唐玉春 《课外阅读》2011,(12):288-289
在现阶段的中学体育教学里,大多数学校的体育课常常处于被动局面。尤其是女生,在生理发展上处于一种怕苦、害羞的心理状态,所以在体育课上产生逃避和厌烦等现象。因此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就成为中学体育教学需要研究探讨的重要课题。在此,提出了快乐教学的方法,以提高中学体育教学的质量和培养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爱好为基础,增强学生体质和心灵健康为目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6.
国家推出了新课程标准,对学校体育课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顺应时代,与时俱进,就应该对体育教材进行改革。关于体育改革已经进行了很多年,理论研究层出不穷,但真正用于教学中的却廖廖无几,体育教学却依然如故,学生对体育兴趣很大,但却不喜欢上体育课,理论研究不能用在教学实践上,成了一纸空文。那么为什么出现这种尴尬的局面呢?我想,一方面是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过于古板,课堂缺乏活跃的气氛,学生的积极性没有被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感到体育课枯燥无味,而对体育课失去兴趣,另一方面和教材也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体育课堂教学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体育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体育课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校的体育工作,特别是新课标的体育课教学更是如此。如何提高新课标下的体育课教学质量,谈谈自已的感受和做法。  相似文献   

18.
于建伍 《成才之路》2011,(15):10-10
心理健康是现代健康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课教学不仅要注重增强学生的体质,提高学生对社会的认知能力,更要侧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调节,通过分析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原因和危害,利用学校体育课教学功能尤其是体育锻炼的手段,提出可行眭建议,为全面实施“健康第一”的体育课教学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苗润强 《成才之路》2011,(17):92-I0021
作为学校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体育课,由于其自身的特点,运动性损伤时有发生,疲劳性骨膜炎又是学校体育教育过程中的常见运动损伤,在很大程度上给体育教学带来不良影响,同时,也加重了学生的心理负担。有些学生为了避免运动损伤,减少运动量甚者根本就不参加运动。正确处理体育课中的疲劳性骨膜炎,尽可能减少体育课中疲劳性骨膜炎的发生,或使疲劳性骨膜炎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保证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是每一位体育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下面是作者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20.
一直以来,体育教学都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现代社会新教育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在新体育课程的环境中,高中体育教学被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新时期高中体育教学的创新性改革会对高中体育课带来巨大的挑战,还会影响高中体育教师在角色上的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